2015年高考(626)武汉华师一附中2015届高三5月适应考试
武汉市华师一附中2015届高三5月适应性考试 语文试题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腼腆(tin) 拊心(f) 蹩进(bi) 卓尔不(zhu) B.籼米(xin) 田塍(chng)
汆汤(cun) 人烟阜盛(f) C.遒劲(qi) 衣钵(b) 榫头(sn)
命运多舛(chun) D.罪愆(qin) 颓圮(p)
抿嘴(mng) 轻鸢剪影(yu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迤逦 肄业
风俗日偷 畏葸不前 B.蕴籍 湮没
锲而不舍 虚与委蛇 C.瞥见 青冢
锋芒毕露 人才跻跻 D.葳蕤 聒噪
不胫而走 哀声叹气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为什么我们对于名诗佳句,能够熟稔到
脱口而出的程度?因为诗中名句诗诗人高度敏感的情感酒窖里
的,它们有足够的力量抵御心灵的麻木。于是,在一次又一次反复的 当中,我们队世界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一天一天地
,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诗歌最终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 A.俯拾即是 深化 配制 吟颂
B.不假思索 深化 酿制
吟诵
C.俯拾即是 升华 酿制 吟颂
D.不假思索 升华 配制 吟诵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事实上,中国网速的问题早已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业界就此已探讨多年。根据网络民调显示,多数消费者对于网速及网价的体验并不满意。
B.尼泊尔灾难管理高级官员丹格尔称,目前救援行动仍在进行中,在许多地方,倒塌的建筑物里可能有被困的人员,这将会增加遇难的人数。
C.尽管海马这个品牌在中国品牌中还并不算是第一梯队的热销车型,不过从他们近期推出的车型上来看,还算是很具有诚意的。
D.教育改革的成功,与一线教师水平和素质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方案设得再完美,也需要由具体的操实现。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大卫·科波菲尔》是英国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的长篇小说,是一部半自传体小说。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大卫从幼年至中年的生活历程,展示了19世纪中叶英国的广阔画面,反映了狄更斯希望人间充满善良正义的理想。 B.《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十分复杂。谐音原应叹息的贾府四春分别是指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元春是贾政之长女,被选为贵妃;迎春乃贾赦姨娘所生;探春是贾宝玉同父同母的胞妹;惜春乃宁国府贾珍之胞妹。
C.小说《高老头》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代表作。小说描写了高老头病入膏肓、奄奄一息之时,遭遇了两个女儿雷斯多伯爵夫人、纽沁根男爵夫人的无情抛弃,这深刻地揭示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社会现实。
D.爱情和婚姻纠葛是《家》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小说写觉慧、觉新、觉民三兄弟在爱情婚姻上的不同遭遇。《家》的艺术机构类似《红楼梦》,以觉慧等几个年轻人的爱情和生活追求为情节链条,全面展示了一个大家庭的衰亡过程。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破不掉的胡焕庸线 黄昉苨
中国国土上,有一条看不见的线,你不一定知道它,它却可能影响过你的生活。
这条线北起黑龙江省黑河,一路向着西南延伸,直至云南腾冲。1935年,国立中央大学地理系主任胡焕庸通过数万个数据一点一点在地图上摸索出这条线。那时他是从人口的角度看这条线的——线的西北方向,是大漠长河孤烟,占中华民族国土面积的64%却仅有4%的人口;而线的另一头,是小桥流水人家,仅有36%的国土,却聚集着另外的96%的人口…… 那是一条清晰的、几乎骤然就从熙熙攘攘变得人烟稀少的分界线,就好像从南到北的中国人,在接近这条线时会意识到什么,于是不约而同停止了向外迁徙的步伐。 这让胡焕庸忍不住在论文中感叹:其多寡之悬殊,有如此者。 不过,最令人唏嘘的,要算这条线的岿然不动。
这条线被发现后的几十年里,很多惊天动地的事情发生过:建设兵团垦荒戍边,支援大西北,三线建设,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国人一次次地大规模从线的东面迁往西面,一次次喊着人定胜天走向广阔天地开创未来。然而,2014年4月11日,当即时通信软件腾讯的同时在线用户数突破2亿时,有人发现,用户们依然从东北到云南划出了一条清晰的边界——一边满是在线的信号,另一边就是大片黑暗,一如1935年中央大学教授书桌上人口分布图的模样。
这条线如今被称为胡焕庸线。在2009年地理学界评选出的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中,它仅次于珠峰测量,名列次席。
我们的祖先也尝试过跨越这条线:明朝时,为了戍边,政府在甘肃大规模屯田,迁入大批内地人口,当地农业因此迅猛发展;清代陕甘总督就在甘肃署理军政事务,于是当地城镇集市规模不断扩大……但到了民国24年,当地理学家胡焕庸通过搜集到的人口数据在中国地图上钉上一个个代表1万人口的点子时,这些都成了丝毫不起作用的前尘往事——人口都聚集到了线的另一边。
就是有这么神奇,如今,中国依旧有94%的人口居住在胡焕庸线的东南面;96%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也在这一面。
地理学家们现在倾向于从气候的角度理解胡焕庸线的存在:在北方,中国年降雨量400毫米等值线与其在许多地方重合,也就是说,这条线的一边是半干旱区,另一边则是湿润区。而从甘肃天水至云南腾冲,这条线几乎一路就沿着青藏高原的南缘而下,一边是高原,一边是平原。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教授王铮曾经做过研究,通过古代降水的变化,确定胡焕庸线大约在公元1240年代左右形成。那几十年,恰逢气候突变,温度骤降,西北不复汉唐时的温暖湿润,而朝着现代气候特点发展。各种旱涝灾害的发生,亦在这一气候突变之后,与胡焕庸线的走向越来越吻合。
可能还有更深层的原因。然而,至少可以肯定,因为这种变化,900年来,东南沿海与西北内陆的农业生产力差异明显,由此造成的人口分布突变,使地图上呈现出一条胡焕庸线。 可以想象,不管明清时政府对西北如何用心,在靠天吃饭的农业社会中,他们的努力终究不会起效。
而在如今这个科技时代,事情看起来有所不同。王铮教授就在一篇长中表达了他的看法:如果加快胡焕庸线以西的信息化建设,发展非耗水的现代服务业,也许可以聚集人口与产业,借此打破中国经济发展格局被胡焕庸线锁定的现象……
不错,当胡焕庸线被发现整整80周年之际,学界又展开了一场新的讨论:现在有没有可能突破这条划分了荒凉与繁华、城镇化水平高低的分割线呢? (摘自《中国青年报》2015年1月21日期) 6.下列岁胡焕庸线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焕庸线是一条划分我国人口分布多寡的分界线,也是一条划分我国区域经济荒凉与繁华差异的分割线。
B.胡焕庸线是1935年由时任国立中央大学地理系主任胡焕庸通过数以万计的人口数据在地图上摸索发现的。
C.胡焕庸线的形成可追溯到1240年代,那时气候突变,西北不复汉唐时的温暖湿润,各种旱涝灾害的发生,亦与胡焕庸线的走向越来越吻合。
D.胡焕庸线被发现至今已经整整80年,2009年地理学界评选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这条线名列次席,仅次于珠峰测量。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复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中国国土上,北起黑龙江黑河,南至云南腾冲,有一条看不见的线,把中国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