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话说长江》到《再说长江》看纪录片解说词文本风格的转变
一、电视纪录片解说词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话说长江》的放映在中国引起了热烈的反响。二十年过去了,中国发生了巨变,长江发生了巨变,电视业也发生了巨变,一部《再说长江》诞生了。《话说长江》与《再说长江》在中国电视纪录片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展现了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演变过程,激发了我对电视纪录片深层次的探索与研究。
解说词是电视纪录片中的一个重要元素,也是区别于电视画面的另一种对纪录片信息表达的有声语言,是对电视纪录片画面内容的补充,并经过配音员的艺术处理后使观众身临其境,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二、不同时代背景下解说词文本叙述的转变 (一)抒情与纪实的对比
两部以讲述“长江”为共同主题的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文本叙述风格是截然不同的,《话说长江》的解说词属于抒情型,而《再说长江》的解说词属于纪实型。
《话说长江》的解说词定位在“话说”一词上,运用的是一种亲切、平和的口吻,以两位主持人交流、调侃的方式进行叙述。例如,《话说长江》的第五集《岷江秀色》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
虹云:这里世世代代居住着藏族同胞,亦和祖国其它的家村一样,们们既用耕牛也用拖拉机耕耘土地。我们中国的老传统,历来是男耕女织,这里的妇女也同样善于纺织。 陈铎:哎,这?
虹云:当然了,操作方法各有特色。 陈铎:噢!
以上这段解说词通过两位主持人的互问互答来描述九寨沟善于纺织的妇女。这一段是“话说”风格的典型例子,打破了当时电视节目普遍的单向灌输的方式,以更为观众所接受的叙述风格来串联节目。
《再说长江》展示了继《话说长江》之后的二十余年来长江流域的巨大变化,它的解说词以“纪实”取代了“话说”。例如第二集《重上江源》里的这样一段解说词:
这姜根迪如正是沱沱河的源头。再经由科学地测定,长达12.8千米的南侧冰川,被确定为大江之源。海拔5800米的姜根迪如冰川,成了世界大河之中,海拔最高的源头。
这段解说词中精确的提到了两个数字,“长达12.8千米”和“海拔5800米”。这样精确的数字在二十多年前的《话说长江》里是没有出现过的。《再说长江》的解说词不仅信息量大而严谨,其纪实性也更强。 (二)风景与人文的对比
对两部记录片做细致的分析后不难发现它们叙述切入点的
差异,就是《话说长江》重在展示“风景长江”,而《再说长江》则重在表现“人文长江”。
在《话说长江》的第六集《成都漫步》中提到了成都人的生活离不开茶和茶馆,而《再说长江》的第九集《水润锦官城》中也提到了茶馆之于成都人的特殊意义。例如:
那么,我们能不能说“茶翁这意不在茶”呢?这也说不大清楚,反正,茶是这里居民的必需品,不可缺少! ――《话说长江》
戴德云(评书艺人):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除了招呼前来喝茶的游客和街坊,宋仲文每天要做的事主要是用诗话的方式,讲述成都的历史和呼吁宽巷子的保护,他是古街有名的民间诗人。 ――《再说长江》
以上的两段文字分别是《话说长江》和《再说长江》中关于成都茶馆的解说词。《话说长江》解说词直接以成都的“茶”作为切入点,从而引申出茶馆是成都人的必需品,并且引用了宋代欧阳修的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以衬托成都人对于茶馆非同一般的情感。而《再说长江》的解说词中从一开始就没有关于茶和茶馆的叙述,而是以一位评书艺人作为切入点。《再说长江》中没有引用哪位前人的名篇诗赋,而是以一个普普通通的民间诗人宋仲文作为又一个切入点,这是《再说长江》人本理念的一种表现,表达的是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交融的关系。长江固然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