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写作教程》笔记__刘明华版

(二)将导语中高度概括的事实具体化。 二、补充导语,令主体更丰满 (一)补充带有因果性质的材料;

(二)在导语限定的事实之外,补充一些暗示性的情况; 三、回答读者提出的问题

一篇合格的新闻作品,应能解疑释惑,清楚地回答读者渴望了解的问题。这个任务也只能由主体部分来承担。

四、添加“作料”,令读者兴味不减 (一)运用“色彩”;

(二)打开包袱中的包袱; 第二节 主体的结构方式 一、倒金字塔结构

仅从导语和主体这两大部分的关系来看,绝大多数消息整体上采用的都是倒金字塔结构;另一层意思是,主体本身也按材料的重要程度由前至后依次展开,主体也是倒金字塔结构。 二、纵向结构

主体按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结构,称纵向结构。这种结构方式的好处是,可以反映新闻事件的大致过程,让读者了解前因后果。记者也可以借“过程”说话,表达某种观点和意见。 三、横向结构

这种主体结构方式的特点是,不受事物发展时间顺序的限制,围绕一个主题,将同一时空范围的情况有序地组织起来,反映“面”的变化。 四、点面结构

点是指个别的、典型的事例,面是指一般的、总体的情况。以点带面,点面结合,这也是主体安排结构的一种常见的方式。这样安排结构可以为读者提供广阔的认识空间,可以使消息更有说服力,而且,也更符合普通读者的认识规律。 第三节 消息结尾 一、消息结尾的特点

消息的结尾方法有其特殊性。它的特点是以事实结尾,亦即,事实该讲到哪里,消息就在哪里结尾,戛然而止,无需再加。 二、几种巧妙的结尾方式 (一)材料典型、意味隽永; (二)首尾关照,巧妙呼应; (三)稍加议论,画龙点睛; (四)水到渠成,自然抒情。

第十一章 消息写作的重要环节 (之三) ——新闻背景 第一节 写消息切记交待背景 一、何谓新闻背景 (一)宏观意义上

对人物和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 (二)狭义上

是指新闻事实之外,对新闻事实或新闻事实的某一部分进行解释、补充、烘托的材料。 二、新闻背景的任务、作用

(一)说明、解释,令新闻通俗易懂;

(二)运用背景材料揭示事物的意义,唤起社会关注;

(三)用背景进行对比衬托,突出事物特点、显示变化程度; (四)以背景语言加以暗示,表达某种不便明言的观点; (五)借背景为新闻注入知识性、趣味性内涵,使其更可读;

(六)用背景材料介绍新闻中的人物,满足读者的好奇心、阐释人物行为的合理性; (七)累加同类事实,开阔读者视野。 第二节 精选背景材料 一、明确目的,抓住重点

通常情况下,决定背景选材的主要因素是事实本身的“疑点”、读者兴趣、新闻主题。所谓“事实本身的疑点”,是指读者感兴趣、而不加背景读者又难以理解之处;读者兴趣,既包括前面所说的“疑点”,又包括新闻事实之外,读者需要了解的有关事实和材料;新闻主题则被认为是调遣背景材料的主要依据,大部分新闻应根据主题的需要确定背景解说的重点。 二、注意背景材料的广泛性、多样性

记者在选择背景材料时应当不拘一格,旁征博引。就内容而言,背景材料不受时空和事物类别限制。古今中外,只要对说明新闻事实有用,均可拿来。 三、借用新闻价值标准精选背景材料

应以新闻价值标准——新鲜、重要、著名、接近(心理的、空间距离的)、情操、进展等符合读者心理需求的诸要素为条件,来挑选可作背景的材料。 第三节 巧妙穿插 一、插入导语

(一)背景本身为一典型实例,插入导语可以用来吸引读者,用来帮助“说话”;

(二)背景材料极具吸引力,将其作为定语,用来修饰导语中的事实或人物,为新闻事实的出场鸣锣开路;

(三)用历史性背景与新闻事实对比,在导语中造成新旧反差,引起读者注意。 二、导语之后接背景段

(一)导语中出现的关键性的人和事、关键性的词语急需解释,否则,会影响对新闻事实的理解,影响主体的进一步展开。在这种情况下,导语之后可立即插入背景; (二)鉴于思维逻辑和文章过渡的需要,可在导语之后立即加入背景段。 三、分散插入主体之中

(一)主体中分散穿插独立的背景段;

(二)将背景材料化作句子的某种成分揉进主体,使其黏着在新闻事实之上,让读者看不出背景与新闻事实的界限。

第十二章 事件性消息 第一节 报道事件是消息的基本使命 一、新闻报道必然追逐事件

(一)事件本身具有明显的“变”——变动的特点,容易引起读者的关注;

(二)事件本身程度不同地都具有典型性的特点,具有典型示范、典型示警的作用; (三)凡事件,都有其原始的戏剧性,对读者都有吸引力。 二、消息是报道事件的首选体裁

消息制作和传播过程的短平快特点,也为它报道事件创造了条件。特别是面对突发性事件,消息无疑是最佳报道体裁。

第二节 报道事件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事实要交待得一清二楚

事实交待不清楚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缺少新闻要素,事情的轮廓不清楚;

(二)忽略了某些必须交待的细微部分,令事件模糊不清; (三)事实的具体内容、事件的来龙去脉交待得不够具体。 二、勿做表面文章

记者应是观察家与思想家,他应当能够透过事件的表面现象看到其深层的含义,预见到它的影响,并用准确的语言将事件的意义、自己的发现告诉读者。这样,消息才会有思想性、有深度。

三、见事见人

(一)以人的命运为焦点报道事件;

(二)关照事件结果对人可能产生的影响;

(三)反映人在事件中的活动、心态,丰富事件性新闻的内涵。 四、慎重报道恶性事件 (一)不要煽情;

(二)不要无意中传播作案手段、泄漏破案方法; (三)注意保护当事人的名誉权、隐私权; (四)关注事件成因。 第三节 动态消息 一、动态消息的特点

(一)动态消息大多一事一报,一篇消息只写一件事; (二)动态消息更强调“宏观笔法”;

(三)与其他类型的报道相比,动态消息更加注重时效。 二、动态消息的写作

(一)善于捕捉动态新闻的报道题材; (二)客观记述,增强可信度;

(三)传达现场气氛,使新闻更具动感; (四)连续报道,确保时效。 第四节 简讯

一、简讯的特点、地位 (一)简讯的特点

1.简讯文字简略,内容简单; 2.结构单一; (二)简讯的地位

1.简讯是传播信息的有效手段;

2.简讯篇幅短小,可以多发稿,从总体上增加媒体的信息含量; 3.多发简讯可以活跃报纸版面;

4.简讯栏是信息集中之地,它还可以为记者提供能够再利用的新闻线索。 二、简讯的写作 (一)撮要

1.构成事实的基本要素;

2.提示新闻事实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二)讲究文字 1.精简;

2.要有表现力;

第十三章 非事件性消息 第一节 非事件性消息日益受到重视

一、非事件性消息的特点

事件性新闻关注的是事物的最新变动,是突显的“事件”;非事件性新闻报道的是社会问题、社会现象,或者某些可供参考的信息、方法。它们与事件不同,往往没有明确的行为主体,没有事件所具备的明晰的时间和空间界限,缺少具体的发生、发展过程。 二、非事件性消息的特殊价值

(一)以消息体裁报道非事件性事物,可以进一步拓宽新闻的报道面; (二)非事件性消息有助于发挥媒体的“主体意识”;

(三)一些非事件性新闻具有“读物”的性质,有欣赏价值和“抚慰”作用; (四)非事件性消息可以为媒体采制独家新闻创造条件。 第二节 非事件性消息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对比显现

非事件性新闻的写作,要求记者通过材料的选择和运用,将其变化、其问题性、新闻性,明显地揭示出来,摆在读者面前。这需要用一种方法来加以“显现”。而显现的基本手段是对比。 二、量化集中

非事件性新闻在写作上有必要将散在的事象加以概括和集中。集中的一个有效手段是总体量化——剥去事物的个别的外壳,以抽象了的全局性的数字,反映某些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的总体态势。 三、以点带面

点,即个别的、典型的事例,面,即全局情况。忽视点会削弱消息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没有面,则难以反映总的态势。 四、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大多数非事件性报道,记者是为了反映某种情况或问题而行动的。有些报道即使利用的是有关部门的调查统计资料,其调查本身——信息源一方的行动本身,也带有鲜明的“问题意识”。 第三节 预测性消息 一、预测性消息的基本特征

报道尚未发生、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提供未来信息的消息,属预测性消息。它所报道的事物带有不确定性。

预测性消息同预告性消息不同。预告性消息是对必定发生的事情的报道,新闻所传达的信息是确定无疑的。

二、预测性消息的价值 (一)有助于科学决策;

(二)可以帮助治疗“近视症”。 三、预测性消息的写作 (一)及早预测; (二)他人预测; (三)权威预测; (四)深度预测; (五)审慎发稿。

第四节 服务性消息

一、服务性消息的特点、功能 (一)服务性消息的特点

直接可用”,亦即,这种消息以提供切实可用的信息、方法、忠告为己任。 (二)服务性消息的功能

1.可以从“生活”角度关注科技发展,为大众提供参考性信息;

2.在经济领域指导消费、捍卫消费者利益;

3.提供信息、方法、建议,满足大众提高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的需要。 二、服务性消息的写作

(一)服务性内容要新鲜、适时;

(二)着力写好实用部分,增强可操作性; (三)说明信息源的身份,增强可信性; (四)亲切、自然。

第十四章 描写性消息 第一节 描写性消息的定义、功能 一、描写性消息的定义

以描写为基本手段写作的消息,是描写性消息。换言之,描写性消息的特点是“再现”,——以文字重现新闻事件的现场情景。 二、描写性消息的功能

(一)记录活的、有声有色的历史; (二)发挥形象的感染力、震撼力; (三)满足读者的视觉需求;

第二节 描写性消息写作的几点要求 一、简笔描写

作为消息之一种,描写性消息也应力求简括,用简洁的笔墨,概括地勾勒事件的现场情景、人物的活动,以及非事件性新闻的某个场面,而不宜过多地描写细部。 二、选择景物应有说话意识、信息意识

在有限的篇幅之内,记者描写的每一个景物、活动,都应是有丰富内涵的。亦即,它们应能以形象传达某种信息,帮助记者表达某种观点,只有如此,描写性消息才会有一定的思想性。 三、描中有叙,叙描结合

描写性消息不仅不排斥叙述,还需要用叙述来补充、说明、串连所描写的场景或人物活动。 第三节 新闻素描 一、新闻素描的特点

新闻素描的特点是以描为基调。它基本上通篇描写,全过程描写,通过描写,再现一个较为完整的过程和场面,再现具有新闻价值的一幕。 二、新闻素描的写作方法 (一)灵活安排文章结构; (二)描写好典型细节;

(三)用自然、准确的文字再现事物本色; 第四节 花絮 一、花絮的特点、作用 (一)花絮的特点

它从重大事件、重大活动、重大场面中选取一些小的场景、小的情节、小的趣闻轶事进行描述。

(二)花絮的作用

1.花絮有特殊的信息释放功能; 2.花絮有独特的“观赏”价值; 二、花絮的写作 (一)小角度; (二)大视野;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