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岩_政治学原理(第二版)选择题无答案

王惠岩 政治学原理(第二版)选择题

第一章

1. 西方政治学的开山之作是:( B )。

A 《理想国》 B 《政治学》 C 《君主论》 D 《乌托邦》

2.在西方思想史上,真正实现政治与伦理彻底分离,从而奠定现代政治学的基础的思想家是:( D )。 A 亚里士多德 B 霍布斯 C 洛克 D 马基雅维里

3.将“政治”理解为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活动的学者是:( C)。 A 马基雅维里 B 孙中山 C 伊斯顿 D 凯尔森

4.政治学的核心问题是:( A )。 A 国家政权问题 B 政体问题 C 权力分配问题 D 阶级斗争问题

5.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是:( C )。P11 A 政体的选择 B 君主权力的合法性 C 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D 道德教化的方法

6.中国历史上占据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是 ( A)。 A 儒家思想 B 法家思想 C 道家思想 D 墨家思想

7.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是:( D)。 A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 《国家与革命》 C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D 《共产党宣言》

8.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的根本方法是:( A) A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B 理论联系实际 C 制度研究法 D 比较研究法 第二章

1.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的序言中指出:“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A )的发展阶段的制约。”P26 A 家庭 B 人际关系 C 人类进化 D 物质资料

2.根据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论述,人类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庭形式是群婚。群婚的第一个阶段的家庭形式是:(C )。 A 普那路亚家庭 B 对偶家庭 C 血缘家庭 D 家长制家庭

3.根据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论述,氏族就是由( A )家庭直接引起的。 A 普那路亚 B 一夫一妻制 C 血缘 D 家长制

4.( B )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最有影响的国家起源学说。P37 A 神权论 B 契约论 C 暴力论 D 冲突论

5.与其他权力相比,下列那项不是国家权力的特征:( D )。 A 强制力的垄断性 B 普遍的约束力 C 主权性 D 中立性

6.下列关于国家职能的表述中,可能伴随人类社会始终的是:( C A 内部职能 B 外部职能

C 社会管理职能 D 政治统治职能 第三章

1. 最早系统对国家进行分类的人是:( C )。 A 柏拉图 B 洛克

C 亚里士多德 D 孟德斯鸠

2. 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基本标准是:( B )。

A 本国政府对于国家主权的掌握程度 B 社会经济基础和阶级实质 C 地理环境 D 掌权者人数的多少

3.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基本方式是:( D )。 A 自然演进 B 政治改良 C 宫廷政变 D 政治革命

4.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出现的剥削阶级专政的国家是:( A )。 A 奴隶制国家 B 封建制国家 C 资本主义国家 D 社会主义国家

5. 中国封建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是:( A )。P57 A 地主占有制 B 领主占有制 C 国家占有制 D 自耕农占有制

6.从国家权力结构来看,西方封建制国家实行的是:( B )

。 )A 官僚制 B 分封割据制 C 中央集权制 D 等级制 第四章

1.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 C )。 A 劳动价值 B 劳动力价值 C 剩余价值 D 平均利润

2. 资本主义国家的产生,一般是通过( A )实现的。 A 政治革命 B 经济革命 C 政治妥协 D 剥夺剥夺者

3.( A )阶段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或者上升阶段。 A 自由资本主义 B 垄断资本主义 C 人民资本主义 D 帝国主义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以( D )的广泛运用为基本特征。 A 机器 B 电子计算机 C 信息 D 电力

5. ( C )是垄断资本采用的最残暴、最野蛮的政治形态。 A 消极国家 B 最低限度国家 C 法西斯国家 D 福利国家

6. 1929-1933 年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罗斯福政府采用( B )的“国家经济干预学说”,实行“新政”。 A 亚当·斯密 B 凯恩斯 C 布坎南 D 弗里德曼 第五章

1. 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是( )。 A 生产过剩 B 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C 资本主义私有制 D 有效需求不足

2. 当无产阶级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时,不得不把( )作为首选方式。 A 和平过渡 B 政治妥协 C 暴力革命 D 议会斗争

3. 社会主义国家以( )原则组建国家机构,保证人民的最高权力地位。 A 三权分立 B 民主集中制 C 选举制 D 人民代表大会制

4. 社会主义国家的阶级基础是:( )。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