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历程
——《名画百篇赏析》第一章第一节
一、教学设计思路
艺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名画百篇赏析》教材的着眼点是提高人的审美素养,与人文素养整合发展。从地位作用看,本课是课本的第一章,是整本书是否吸引学生的关键。因此教学上要重在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审美经验,为培养创意思维的素养打下基础。从教学内容看,本课教材共分2节,分别介绍了人物画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及其代表人物和特点。从学情分析看,职业学校学生总体对反传统作品在审美上难认同。因此要创设有趣的情景,通过问题、讨论、赏析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反思性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人物画的发展及其特征。 2.能力目标:感受中国人物画与表达内心的体验。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绘画的审美习惯,拓展视觉感受的范围,增强
探索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人物画不同时期的特点,因为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重要意义。
2.难点:对于不同时期人物画发展阶段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图的掌握。如果不能理解,学生就无法真正理解这幅画的用意与情感,导致无法正确欣赏作品。便会难以达到教学目标。 四、教法与学法 1. 教法
(1)情景教学法(2)引导探究法 2.学法
(1)自主体验法(2)合作讨论法 五、课时分配和教具准备
1.课时分配:2课时。
1
2.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课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比较式导入
屏幕出示《龙凤人物画》与顾恺之的《洛神赋图》。 问题一:这两作品绘画内容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中国人物画。
问题二:两件作品的服务对象上看两者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龙凤人物图》的目的是祭奠亡灵,它不是给人看的,是为灵魂服务的。而《洛神赋图》的作者顾恺之是东晋的画家。从魏晋时期起人物画不再是给亡灵服务了,而是为现实生活的活人服务了。
图1:《龙凤人物图》VS《洛神赋图》
设计意图:用直观画图导入,简洁明了,使学生进入人物画前有了清晰的引导图,揭示人物画的开端。
(二) 探究人物画的发展历程,沿着人物画发展的“七大阶段”中的前“三阶段”发展脉络,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
1.“第一大阶段”巫术人物画阶段
(1)观赏:《人面鱼纹彩陶盆》作品与《山东嘉祥出土的画像石》作品比较。 (2)赏识: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小结:都是我们中国人物画的第一阶段作品。《人面鱼纹彩陶盆》是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史前社会作品。其中鱼纹有着深刻的寓意。《山东嘉祥出土的画像石》是画像石的优秀作品。如果把这些画像
2
石、画像砖系统的收集起来,那就会成为“一部绣像的汉代史”。 第一阶段人物画主要是给灵魂服务的。
图2:《人面鱼纹彩陶盆》V S《山东嘉祥出土的画像石》 2.“第二大阶段”道释人物画阶段
(1)比较: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图》作品与敦煌壁画《萨埵太子以身饲虎》作品比较。
(2)赏识: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小结:都是我们中国人物画的第二阶段作品。它是为宗教服务的。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图》的绘画中把释迦牟尼、净饭王以及大自在天神都画的不像印度人而像中国人。这是佛教绘画艺术的进步。敦煌壁画《萨埵太子以身饲虎》。这幅画和以往看到的国画很不相同。佛教画与我们现在看到的国画最根本的区别是它们的目的不同、作用不同、评价标准不同。作用:主要是为宗教服务的。
图3:《八十七神仙图》VS《萨埵太子以身饲虎》
3.“第三大阶段”宫廷人物画阶段
(1)比较:周昉《簪花仕女图》作品与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作品比较。 (2)赏识: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小结:都是我们中国人物画的第三阶段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