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必修③
第 10 课《过秦论》导学案
编写人:陈学富
审核:高一语文组
时间: 2012-3-26
班级 组别 组名: 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 2.学习课文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中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 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结合单元知识短文掌握如何在翻译中恰当处理修辞格的知识。 【学习重点】
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学习难点】
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学法指导】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时间安排】
三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1.预习全文,疏通文句,了解大意。 2.学习课文第一段。 【学习步骤】 一、 知人论世
1.关于作者:
贾谊(前 200—前 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 20 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 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 死时仅 33 岁。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 《陈政事疏》 (也称《治安策》 )《论积贮疏》等,体现 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他的文章峻拔 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长沙集》 传有《新书》十卷。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 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
第 1 页 共 9 页
,另
...
...
2.时代背景:
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 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自或子鬻 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钱万值马一匹达 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 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 秦”以“规汉” ,主张施行仁政, “与民休息” 。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 ,完全是站在统治 阶级立场上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内容,这是历限局的史、阶级的 ,限局我们不能苛求。
二、自主学习
1. 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①合从.( )缔交赢.粮而景( ) 从.(
) 因利乘.(
)便 万 乘.( )之势 ② 宁.( )越 王侯将相宁.( )有种乎
宁.(
)静乐.(
)毅
安乐.(
③翟 ( )景
墨翟 (
) 召( )滑 累召 ( )不应
蒙恬 (
) ④ 逡.. ( )巡
.
鉏耰棘矜.(. ) 矜..(
)持 . 度.(
)长絮(
)大 度( )德量力 内立法度.(
)
2.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①务.耕织( ) 守.战.之具( )
② 会.盟.(
)
重.宝(
)
③明.智.忠信( )
尊贤而重.土( ) ④兼.韩、魏 ? ? 之众(
)
杜赫之属.( ) ⑤于.是.六国之士( ) 于.是.从散约(败 )
⑥开关延.敌( )
天下诸侯已困.矣( ) ⑦ 因.利.乘.便. ( ) 延.及孝文王( ) ⑧享.国之日浅( ) 陈.利 .兵.而谁何(
)
⑨铸以.为.金人十二( ) 自以.为.关中之固( ) ⑩斩木.为.兵
( )
同年而语. 11 天.下.非小 .弱也 (
)
为.天.下. 笑 者 (
)
3. 说明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②外连衡而斗.诸侯
③然陈涉瓮瞩绳枢之子 ④序 八州而朝同列
.
.
.
4. 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各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 ② 秦 无.亡.矢.遗..链之..费
( )
第 2页共 9 页
...
)
...
③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⑤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附】练习答案: (1)① zònɡ
③ Zhá i duó
dù
yínɡ dí
cónɡ shà o )
) ④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
chénɡ zhà o
shènɡ tiá n
②Nìnɡ xi ā n
nìnɡ nínɡ qín
yuè j īn
lè duó
④ qū n
(2)①致力,从事;防御和进攻②诸侯间聚会而结盟;贵重③懂事理,有远重④同时 尊;见并有;类⑤介宾短语,在那时;介宾短语,从此⑥迎接;困窘,困厄⑦凭借有利的形势;延 续⑧享有;时间短暂;陈列;锋利;兵器⑨以,连词;为,做;认为⑩树木;兵器;论 家;变小,缩小;削弱,变弱;介词,被;天下的人 (3)①名词作状语 (4)①夸张
②使动用法③名词作状语
③夸张
④使动用法
11国 ○
②夸张 ④比喻⑤借代
三、合作探究
学习课文第 1 自然段:
1.朗读本段,体会句中的逻辑停顿,从而明白较长的主语和谓语之间要有停顿,动词和较长 的宾语之间要有停顿,较长的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较长的联合成分之间也要有停顿,这 是一般的规律。本段的动词——“据” 顿。
2.参看注释,想想“有席卷 ? ? 之心,? ? 之意’伺如何翻译,说说你从这句翻译中受 什到么启发。重点讲评文言翻译中一些修辞方式的处理。本段突出强调两点:其一,如上节所讲, 同义叠用的“凝缩”原则;其二,夸张修辞格的处理,即意译或添加语词而保留,如“拱手 而取? ? ”可译成“毫不费力地夺 取了? ? ”或“拱手之间就 夺 取了? ? ” 3.提问:从注释中我们知 ,道
“席卷 ”“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 “宇内”“四海”
“拥”“有”之后要有停顿; “内”“外”之后还应有停
“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么,我们把课文中“有? ? 之意,? ? 之心”句换成“有 吞并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但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 繁呢?
明确 :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耽耽的情 态、咄咄逼人的气势。同时也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为后文写秦一 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作了铺垫。总之,根据表达的需要,这里的繁笔增加了气 势;同义短语的叠用,又使叙述生动形象。
4.文章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一国君(如秦穆公)写起?从本段哪些词语可 以看出这点?
明确:材料是为中心服务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而秦的攻
夺 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关于这点,本段课文已经明白论述。首句“君臣固守而窥周室” 告诉我们, 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 “固守” 秦地, 对“周室” 亦只是暗中 “窥伺”。后来由于 “商 君佐之”,才开始有了 “席卷 天下” 的行动, 虽然在此之前, 他已有了 “地利” 和“人和”(“君
第 3页共 9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