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评课稿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评课稿

今天迎胜小学的谷雷老师指教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科版科学课四年级(上)《声音》单元的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从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及创新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本节课的教学没计围绕“科学探究”这一主线展开:本课活动内容是按照“提出问题——制造声音,获得感性认识——提出猜想——设计方案——进行探究实验——得出结论——指导实践”的思路进行的。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过程,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产生科学探究的热情。

本课设计环环相扣,目的在于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从而归纳概括出声音产生的原因。

课一开始,即将同学们带进一个奇妙的声音王国,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引发了学生的遐想,牵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产生了学习、探究的欲望。同时,课题的揭示顺理、自然,体现了学习源于学生自身的需要。

整个教学过程谷老师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了几个活动,由扶到放,凸现了探究的过程。

制造声音,观察现象,猜想原因

这一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有声音发出时,物体在动。探究方法贯穿了音叉、队鼓、尺子、橡皮筋等物体发声实验的始终,学生在这几种方法的引导下,认真观察,创新思维,再现了物体发声时的真实场景。建立“声音的产生与物体动起来有关”这样的感性认识,为有关声音产生原因的假设提供依据。

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为了达到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的目的,教师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又设计了巩固提高,拓展延伸这一环节,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教师积极创新教学方式,通过怎样让发出声音的铜锣立即停止发声这一教学活动,以一种逆向思维验证了学生的探究结果,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设计独特新颖。同时,也使学生逐渐养成随时记录的良好习惯。创新教学方式,突破课堂教学重难点。

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归纳结论

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努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的良好学风,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主实验,兴趣盎然,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反复验证,以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科学的研究态度。并且,教师有意识引导学生做看到声音的实验,

使学生通过手的感觉,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完成从假设到验证假设的科学探究过程。

应用所学,升华认识,感受快乐。

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是人生的一大乐事,是学生非常乐意进行尝试的。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总结了全课的学习,延伸了课堂,又加强了学法的指导,增强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这对发展学生的科学志趣是很有帮助的。

本节课遵循科学课程在总标准中的要求,设计理念新颖,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探究活动贯穿课堂始终。堪称一节较为完美的课。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