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必备精品:人口的变化

第六单元 人口的变化

1、 2、 3、 4、 5、 6、 7、

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及其地区差异 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及现阶段人口政策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后果和对策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地域文化对人口和城市的影响

1、人口的增长

(1)机械增长:人口迁移

(2)自然增长 决定因素:由人口基数及自然增长率决定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 时间变化

(4)空间变化

自然增长 率水平 发达保持较低缓慢 国家 水平 发展中国家

2、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水平较高 很快 念的转变等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人口还会逐渐减少 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中国、印度慢(由于很多国家实和巴基斯坦 行控制人口的措施) 国和日本 增长 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原因分析 今后变化趋势 举例 俄罗斯、德典型国家 农业革命前:极其缓慢 农业革命期间:速度加快 工业革命后:迅速增长 近100年来:急剧增长

特征 成因 判断依据 转变环节 类 型 原高高低生产力极为低下,劳动力不足且无出生率都在3.0℅以上,但传统型死亡率 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始(极) 节制生育导致极高的出生率;而频型 繁的战争、食物匮乏和极差的医疗卫生条件死亡率奇高。 传高高低 农业经济条件下,生产力水平提高,和自然增统型 粮食供应和医疗条件改善,死亡率下降;但因劳动力缺乏,出生率居高不下。代表性国家如尼日利亚等。 过高低高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生活质量不断渡型 提高,死亡率下降;同时劳动生产率也极大提高,加上节育措施逐渐普及,出生率开始下降。代表性国家如巴西等 现低低低 现代科学和技术飞速发展,推动了代型 社会进步和生活观念的变革,出生率很低;死亡率因人口老年化而有所上升。代表性国家如德国等 死亡率相差不大,大致都在1.0℅左右,但过渡型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较高(现代型出生率在1.5℅下) 长率相对较低 最主要的区别是死亡率的差异,传统型一般接近2.0℅,过渡型则不足1.0℅ 开始: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 实现:出生率的下降最终促使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实现 分布 特因生产力水平不同,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存在差异,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点 再生产类型具有不同步性特征 表世界:属于“过渡型”,处在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 现 发达国家:现代型(不平衡性德国、匈牙利人口负增长,美、加、澳、新稍高) 发展中国家:过渡型为主(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 我国已经进入现代型 人口老龄化: A.标准: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在10%以上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在7%以上 B.问题:①引起劳动力不足;②增加政府财政和社会福利负担;③导致兵源奇缺 C.措施:①移民或加强国际劳务进口;②进行贸易移民,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③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福利制度 3、人口的迁移

(1)定义: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2)人口迁移的分类(按是否跨越国界划分)

人口迁移

国际口人迁移: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国内人口迁移: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图解

(4)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 ①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原始社会和农业社会:人们为了寻找食物、土地而迁移,受自然环境影响深刻。 工业社会:为了寻找优化配置而使劳动力不断迁移,社会经济因素成为迁移的主要因素。 ②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对迁出地: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迁入地:使其综合环境有了较大的改观,但也产生一些生态环境问题。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既有积极意义,也给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变化: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环境适应、控制能力的加强,自然环境对人口迁移的

(3)影响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地形、土壤、气候、淡水、矿产等 社会经济因素:主要的因素 政治因素:是特殊因素,政策战争影响较大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