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孔乙己》同步练习B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共6题;共7分)
1. (1分)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 压榨(zhá) 羡慕(mù) 折扣(zhé) 言行相顾(gù) B . 禅师(chán) 冠冕(miǎn) 骈进(pián) 红装素裹(guǒ) C . 佛门(fó) 掺杂(cān) 勾当(gōu) 舍身求法(shě) D . 嗤笑(chī) 褴褛(nǚ) 嗔怒(chēn) 仓皇逃窜(chuàn) 2. (1分)本文多次使用省略号,请说说下列句子中省略号的作用。 A.表示因被抢白而话未说完。 B.表示思想的跳跃。
C.表示在进行思索。 D.表示内心伤痛,说活吞吞吐吐。 ①“跌断,跌,跌……”________
②“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________ ③“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________
④“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________ 3. (1分)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 晓东对前来参加父亲寿宴的亲朋好友说:“非常感谢大家能抽空参加令尊的生日宴会。” B . 小明到同学家做客,离开时说:“今日做客寒舍,我很开心,感谢你盛情款待!” C . 小欧到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李奶奶,问道:“奶奶,您老身体真硬朗,今年高寿?” D . 下楼时,小龙被别人踩了一脚,生气地说:“你走路不长眼呀,差点把我踩伤了!” 4. (1分)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第 1 页 共 6 页
①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 ②及其家穿井。 ③若屈伸呼吸。
5. (2分)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小题。 诉衷情①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② , 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①公元1172年,陆游在西北前线重镇南郑军中任职,度过了八个多月的戎马生活。公元1189年,陆游被弹劾罢官后,退隐山阴故居十二年,期间写下了一系列诗词,《诉衷情》是其中的一篇。②《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班超少有大志,尝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1)“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2)下面诗句中,与诗人“关河梦”所回想的画面不相仿的是哪一项?( ) A .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B .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江城子·密州出猎》)
C .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烽夜举。(《谢池春·壮岁从戎》) D .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三个短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6. (1分)鲁迅是中国文坛的巨匠。他逝世时,人们献了很多挽联。请揣摩语境,将鲁迅的作品《呐喊》《彷徨》《莽原》《奔流》《噩梦》《野草》《而已》填在下面的横线上,使之成为一副工整的对联。
踏________,刈________,《热风》________,一生________; 痛《毁灭》,叹________,《十月》________,万众________。
二、 阅读理解 (共1题;共5分)
第 2 页 共 6 页
7. (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代建筑的抗震智慧
①与西方砖石结构建筑的“以刚克刚”不同,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在抵抗地震冲击力时,采用的是“以柔克刚”的思维,通过种种巧妙的措施,其目标是以最小的代价,将强大的自然破坏力消弥至最小程度。我国许多古代建筑都成功地经受过大地震的考验,如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西应县木塔等建筑,千百年来均经历过多次地震仍然做然屹立。当代建筑设计以抵御9度地震为目标,而我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基本上能达到这个要求,而且其代价远远小于西方的“刚”。
②中华民族不但自文明伊始就睿智地选择了木材等有机材料作为结构主材,而且发展形成了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持续时间最长、技术成熟度最高的结构体系——柔性的框架体系。作为对比,西方数千年中一直采用承重墙体系,直到工业革命以来、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之后,才意识到框架结构的优越性,遂开始大规模地普及,但这种框架体系仍然是“以刚克刚”。而中国的传统木结构,具有框架结构的种种优越性,如“墙倒屋不塌”的功效,其柔性的连接,又使得它具有相当的弹性和一定程度的自我恢复能力。汶川大地震中,许多文物建筑的墙体均不同程度地受损,但主体结构仍未倒塌,就是这种柔性框架结构抗震能力的表现。
③中国古代建筑一般由台基、梁架、屋顶构成,高等级的建筑在屋顶和梁柱之间还有一个斗栱层。(A)中国古代建筑的台基用现代结构语言描述,堪称“整体浮筏式基础”,好比是一般大船载着建筑漂浮在地震形成的“惊涛骇浪”中,能够有效地避免建筑的基础被剪切破坏,减少地震波对上部建筑的冲击。(B)中国传统建筑的梁架一般采用抬梁式构造,在构架的垂直方向上,形成下大上小的结构形状,实践证明这种构造方式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C)斗栱是中国古代建筑抗震的又一位重要战士,在地震时它像汽车的减震器一样起着变形消能的作用。历史上,很多带斗棋的建筑都能抵御强烈地震,比如山西大同的华严寺,在没有斗栱的低等级附属建筑被破坏殆尽的情况下,带斗棋的主要殿堂仍能幸存。(D)斗栱不但能起到“减震器”的作用,而且被各种水平构件连接起来的斗栱群能够形成一个整体性很强的“刚盘”,把地震力传递给有抗震能力的柱子,大大提高了整个结构的安全性。
④除了这些较显著的手法外,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还使用了大量的其他技术措施,这些措施是古建筑抗震的关键。比如榫卯的使用:这种不用钉子的构件连接方式,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成为超越了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刚架的特殊柔性结构体,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吸收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又比如柱子的生起、侧脚等技法降低了建筑的重心,并使整体结构重心向内倾斜,增强了结构的稳定性。梁架系统通过阑额、由额、柱头材、蜀柱、攀间、搭牵、梁、檀、橡等诸多构件强化了联系,显著增强了结构的整体性;柱子与柱础的结合方式能显著地减少柱底与柱础顶面之间的摩擦,进而有效地产生隔震作用:在高大的楼阁中,如独乐寺观音阁、应县木塔等,都在暗层中设有斜撑,大大强化了构架对水平冲击波反复作用的抵抗能力;在外檐柱间设置较厚的墙体,起到现代建筑中“剪力墙”的作用。诸如此类,举不胜举,处处都
第 3 页 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