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文化时代人类阅读行为之嬗变(一)

视觉文化时代人类阅读行为之嬗变(一)

摘要:肇始于近代,兴盛于现代的科学技术、工业文明、市场经济对现代文化领域最突出、深刻的影响,表现为视觉文化的诞生及其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从表面看,视觉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昭示了人类的文化艺术在传统形态的基础上更趋丰富多彩;然而从实质看,它又表征着人类的文化艺术日趋同质化、单一化的倾向:它正力图将一切已经完成、存在的文化艺术的语言文字代码和印刷媒介的破旧外衣统统剥蚀,将其纳入光与电的熔炉,重新熔炼整合,从而实现人类文化艺术全面视觉化的宏伟目标。从而使人类的阅读行为由基于印刷文本的阅读逐渐转变为基于视觉文本的阅读。随着人类阅读物件的变化,阅读的主体结构、阅读方式、阅读性质、阅读效应以及阅读的心理机制和功能价值也发生了重大嬗变。 关键字:影视媒介;视觉文本;阅读行为;嬗变 肇始于近代,兴盛于现代的科学技术、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作为现代社会三种最重要的社会力量,已经影响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作为人类阅读观照物件的文化艺术无论其外在形态还是内在性质也呈现出迥异于传统的特征。由此导致了人类的阅读行为在阅读物件、阅读主体、阅读方式、阅读性质、阅读效应以及阅读的心理机制和功能价值等方面的重大嬗变。 一、阅读物件的转变和视觉文化的特征 人类文化艺术科学化、工业化和商业化的一个共同结果,是视觉图像逐渐替代语言文字符号,成了负载各种文化艺术资讯的公用媒介代码,传统的印刷媒介运载传播人类文化的历史霸主地位也逐渐被影视媒介所替代。于是,一种的新的文化艺术形态——视觉文化或视觉文本——占据了现代文化的主导地位。

视觉文化的兴起是以视觉艺术的产生为先导的,即以20世纪初电影技术的诞生作为标志;20世纪中叶出现的电视技术不仅使视觉艺术的发展如虎添翼,更将其视觉化触角伸展到了人类文化的所有领域;而近年来日臻完善的电脑多媒体技术,以其对图像的生成、加工、复制的优势和凭藉网路通讯传输对影视技术的综合运用,表征着现代文化工业对传媒领域革新的全面完成。

视觉文化的产生一方面意味着人类文化艺术形态在以语言文字和传统印刷技术为媒介的基础上更加丰富多样化;然而另一方面,视觉文化的发展又在不断消解着这种丰富多样性:它力图将一切已经完成、存在的传统文化艺术的语言文字代码和印刷媒介的破旧的外衣统统剥蚀,将其纳入光与电的熔炉,重新熔炼整合,从而实现人类文化艺术全面视觉化的宏伟目标。如果说早期的视觉文化促进了人类文化艺术的丰富多样性的话,那么现代的视觉文化正在消解着人类文化艺术的丰富多样性。阿贝尔.甘西曾在1927年满怀热情地宣称:“莎士比亚、伦勃朗、贝多芬将拍成电影……所有的传说、所有神话和志怪故事、所有创立宗教的人和各种宗教本身……都期待着对它的复活,而主人公们则在墓门前你推我挤。也许他并没有想到达一点,但却发出了广泛地进行扫荡的呼吁书。”1]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上个世纪30年代也提出“世界图像时代”的著名表述,指出了世界将作为图像被把握和理解的预言。2]上个世纪60年代,法国哲学家德波则郑重宣布“景象社会”的到来。3]的确,当你看到电影、电视、广告、摄影、形象设计、体育运动的视觉表演、印刷物的插图化、“图配文”等景观象空气一样包围着我们每个人的时候,当你审视文学读物面临着空前的边缘化,文学名著、历史典籍不断被拍成影视作品的时候,当你发现越来越多的小说家为名扬天下而苦苦期待着影视导演青睐自己的原作的时候,我们不得不佩服海德格尔等人的远见卓识。据统计,2000年,仅中国电视剧年产量已超过了1万部集,与20年前年产量9集的数量相比增加了1千倍以上。电视剧不仅产量众多,而且观众数量也极其庞大,中国大陆共有有线、无线和卫星电视频道3千多个,平均每个频道播出电视剧至少2集,每天在中国大陆播出的电视剧应该超过6000部集,观众数量达数亿人。4]由此不难推想,全球范围的视觉文化艺术更是发展普及到了怎样的程度。

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使人类的传统阅读行为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而转变的契机正导源于作为阅读物件的文化艺术形态的视觉化特征:到处是流光溢彩的图像,满眼是生动直观的画面,光和影的交织笼罩了一切。当我们看影视等视觉媒体时,图像符号充当了正文,而语言文字被简化为时有时无的只言片语萎缩到荧幕的一角,成了图像符号的附庸和注释。于是,语言文字在读者视野中日渐消失,阅读行为由对语言文字的关注转为对图像符号的青睐,古老的印刷文本逐渐被新兴的视觉文本所取代。

视觉文本从直观的物质层面看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征:其一是组合性、综合性。就其产生而言,它是现代科学技术主导下的工业文明的产物,是科学技术、工业生产与文化艺术的“混血儿”;就其产生发展的动力而言,它是市场经济操作运行的结果;就其文化内涵而言,它是美学、艺术等传统意识形态与现代科学文化、工业文化和商业文化多重价值体系的交汇融合;就其媒介形式而言,它以影视图像为主要载体,组织了声音、语言、文字等一切可以利用的符号形式与介质,形成了大一统的多媒体世界。正如美国批判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他的著作《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中指出的:“目前居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声音和景象,尤其是后者,组织了美学,统率了观众。”5] 其二是传播运作的商业操作性。现代市场经济已成为一种强大的社会组织力量,它把人类社会一切领域的事务都纳入市场的框架中来运行,并依据市场规则和市场经济的价值体系重新赋予一切事务以新的运行规则和价值取向。传统的文化艺术自然要按照现代市场经济奉行的宗旨“最大程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消费乃生产的唯一目的”(亚当·斯密)的经营理念来调整生产什么和如何生产的问题。在讲究工作效率、贪图生活享受、追求轰动效应、崇尚新奇的现代社会里,视觉文化以其直观、浅白、快捷、刺激的特点无疑最能迎合现代文化大众的消费心理。当文化与工业相结合,文化生产与经济利润相一致时,“金钱乃是评判所有这些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一个公分母”。6]因此,文化产业也必然要将自己的产业结构由传统的印刷文化的生产调整为视觉文化的生产,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目标。 其三是生产方式的批量复制性。以现代工业的大规模批量生产代替传统文化的手工创作,以科学技术对同一母本的无限复制代替传统文化的独一无二的制作,形成了视觉文化生产的新的景观。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认为,从本质上说,一切艺术都是可以复制的,但当代机械复制却和传统的复制完全不同。第一,“技术复制比手工复制更独立于原作”;第二,“技术复制能把原作的摹本带到原作本身无法到达的地方。”7]这一方面说明原作的重要性在文化艺术生产中大大降低了,复制品越来越成了着眼于对可复制品的复制。例如,人们可以用一张照相底片复制大量的相片,而要鉴别其中哪张是“真品”则显得无足轻重。另一方面,由于复制可以独立于原作,这就使大范围远距离的传播成为可能。 其四是内容的直观浅白性。传统文化艺术以印刷媒介负载的语言文字代码为其形态特征。语言文字因直接表示概念,读者无法通过感觉器官直接感受领悟其中的文化内涵,而必须绕过感觉器官而直接诉诸理智,对它的接受必然结合对一定语词的理解、组织、选择而进行,即先由概念的领悟再转而联想到具体的情景意味,因此也必然更多的与理性和反思联系在一起。所以,传统文化艺术的内容具有抽象性和隐含性。而视觉文化艺术因剥离了高度抽象的语言文字代码,卸载了印刷媒介沉重的物质重负而代之以生动、逼直、直观的影视画面,使得作为能指的画面符号与作为所指的物件情景获得了直观上的完全相似,因此其内容的表达具有直观、浅白性的特点。对它的接受不必经由代码的解析然后通过联想而径直通过视觉感受即可完成。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