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C复习重点

第一章 城市与城镇化(6.25%)

1. 城市的定义——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 现代城镇的三个本质特征: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 3. 人口老龄化的标准:按照联合国的有关规定,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10%

以上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7% 以上的人口型态就属于“老年型人口”。

4. 城镇化的含义:(1)人口职业转变: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2)产业结

构转变:农业产业转换为非农产业(二、三产业);(3)土地及地域空间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4)城市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扩散过程。

5. 理解城镇化的含义要从人口、产业、空间和文化四个方面。 6. 城镇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7. 城镇化定义:城镇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

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8. 城镇化进程的表现特征:(1)城镇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

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3)城镇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第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9. 绘制城镇化发展的S形曲线:

10. 城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征:

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镇化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快速提升阶段。城镇化速度加快,在不长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11. 城镇化测度方法:人口指标法、复合指标法

12. 当前我国所处的城镇化发展阶段:加速发展阶段

1

第二章 城市规划思想发展(6.25%)

1. 《周礼.考工记》记述的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

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春秋战国时代,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进一步迅速发展的多样化时代,既有与《周

礼·考工记》一脉相承的儒家思想,也有以《管子》为代表的变革思想。

3. 战国时代的著作《商君书》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

发展以及城市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开创了我国古代区域城镇关系的先例。

4. 隋唐长安城是由宇文凯负责制定规划的。

5. 宋代开始,中国延绵了千年的里坊制度逐渐被废除,代之以开放的街巷制度。 6. 《建筑十书》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唯一最完整的古典建筑书籍,其作者是公元

前1世纪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

7. 空想社会主义的一些理论成为后来“田园城市”和“卫星城市”等规划理论的渊源。 8. 近代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英国的欧文和法国的傅立叶,他们在著书立说

的同时通过实践来推广理想。

9. 田园城市理论是1898年由英国人霍华德提出的。被视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10. 卫星城镇理论:1922年恩维(R.Unwin)出版《卫星城镇的建设》,正式提出卫

星城概念。该理论在二战后的英国城市建设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1. 卫星城的概念:是一个经济、社会和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

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12. 卫星城的规划和建设的三个阶段 :

(1)“卧城”阶段。特点:距母城较近,无生活服务设施;工作在母城,休息在卫星城。如巴黎28座居住城市。

(2)\半独立的卫星城\阶段。特点:距母城约30公里左右;在卫星城设有一定数量的工业企业和服务设施,一部分的居民就地工作;对母城仍有一定的依赖性。如伦敦的哈罗新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附近的魏林比。

(3)“独立的卫星城”阶段。特点:规模比第一、二代扩大;独立性较强;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公共交通及公共福利设施;城市内有一定的工业;居民的工作和日常生活基本解决。伦敦的卫星城米尔顿.凯恩斯。

13. 1934年建筑师伊利尔?沙里宁在《城市—它的发展、衰退与未来 》中提出有机

疏散理论,对二战后的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城市的弹性规划、动态规划和连续规划等。

14. 霍华德与柯布西耶规划思想的比较:

共同点: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状况。 区别: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城市分散发展:在大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城市来吸引大城市中的人口,从而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状况;更多地体现出人文的关怀和对社会经济的关注;从空想社会主义出发,理论奠基于社会改革的理想。

柯布西埃现代城市设想——城市集中发展:指望通过对大城市结构的重组,在人口进一步集中的基础上,在城市内部解决城市问题 ;从建筑师的角度出发,对建筑和工程的内容更为关心,希望以物质空间的改造来改造整个社会。 是现代城市规划的两种思想,界定了当代城市发展的两种基本指向:城市的分散发展和集中发展。 同时,这两种规划的思路也显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规划思

2

想和规划体系。

15. 现代城市规划史上三个重要的宪章: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北京宪章。 16. 《雅典宪章》中提出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功能

17. 1992年,第二次环境与发展大会正式确立了永续发展是当代人类发展的主题。

第三章 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6.25%)

1. 城市规划的概念: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

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2. 城市市域是指城市行政范围内所有的国土面积。

3. 城市规划的两个层面:战略发展层面和建设控制引导层面。城市总体规划和土

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战略发展层面;详细规划属于建设控制引导层面。 4. 详细规划可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5.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任务:研究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作为编制城市总体

规划的依据。

6. 城市、镇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为20年。城市总体规划还应当对城市更长远

的发展作出预测性安排。

7. 我国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批:实行分级审批制度。

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以及国务院确定的城市的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

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

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其他镇的总体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8. 城市总体规划包括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 9. 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期限一般为5年。 10.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作用和地位:

(1)承上启下;

(2)是管理的依据和建设的指导; (3)是城市政策的载体。

11.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各地块的主要用途、建筑密度、建筑高度、

容积率、绿地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定。 12. 道路红线:规划的城市道路路幅的边界线。

13. 建筑密度:一定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底总面积占用地面积的比例。 14. 容积率:一定地块内,总建筑面积与建筑用地面积的比值。

15. 绿地率:城市一定地区内各类绿化用地总面积占该地区总面积的比例。 16. 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

(1)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2)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 (3)日照分析;

(4)交通组织方案和设计;

(5)市政工程管线规划设计和管线综合; (6)竖向规划设计;

(7)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3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