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

第一讲 平面图及板配筋

1.1 制图要求

1.1.1 平面图设计要求图面整洁、布图合理。

1.1.2 图层层次清晰,应便于后期梁、板、竖向构件设计时参照和使用。 1.1.3 字体、线宽、标高、填充等均按公司统一要求。

1.1.4 应保证绘图的精度,按实际尺寸绘图,不得人为修改标注尺寸。

1.2板厚、降板及梁高

1.2.1 常用板厚一般按如下取值:(《混凝土规范》2010版9.1.2条,板的跨厚比:单向板不大于30,双向板不大于40)

L≤3.9m,h=100; 3.9<L≤4.2m,h=110; 4.2<L≤4.5m,h=120; 4.5<L≤4.8m,h=130; 4.8<L≤5.1m,h=140;

大跨异形板可适当加厚,连接板厚度不小于120,客厅板最小120,转角窗处板厚150。 1.2.2 降板应根据建筑要求确定,一般工程如下:

结构标高:H=FL(建筑)-0.050 阳台,主卫,厨房:H-0.050 厨房阳台:H-0.10 次卫:H-0.300 1.2.3外围梁高需与建筑协商确定,一般工程如下: (含阳台)一般为:550、500(-0.050)、450(-0.100)

1.3平面图设计制图

1.3.1要画好平面首先应读懂建筑条件图,且平面、立面、剖面、大样都应对照着看。 1.3.2原则上节点大样图单独成图。

1.3.3梁定位时,最好以梁位置不变的一方进行定位。 1.3.4注意飘窗结构尺寸的大小,一般比窗边宽100~150mm。

1.3.5如根据结构需要设置的连接板或连接薄弱部位的板,板厚一般取150mm,配筋ΦR8@150,或根据具体工程另外规定。

1.3.6对称部位可用对称符号表示。

1.3.7结构板面高差处,应复核主梁能否兜住次梁。

1.3.8降板的位置应准确表示出来,宜画出沉板线,包括梁是否跟着降。 1.3.9剖切号、索引的方向应和大样对应。

1.3.10梁(板)定位尺寸、梁截面标高、板厚、标高应设置单独的图层,以便构件设计时引用。

第 1页 /共 1页

1.3.11虚、实线应表示清楚,上翻梁和降板边线的实线应是围合的。

1.3.12 竖向构件均按公司统一要求填充、后置、淡显;竖向构件变截面时,应按不同标高设置不同的填充图块。

1.3.13板跨不宜太小,能不布梁尽量不布,要充分发挥楼板作用和钢筋强度。但在板配筋计算中要按等效荷载法考虑这部分荷载。平面图中,板厚及非常规降板板面标高须在平面图中单独标出; 1.3.14 转角飘窗楼板厚度取150mm进行加强,配筋双层双向;楼板内设暗梁;配筋为814,箍筋6@150;其余情况转角飘窗根据具体情况加强处理;

1.3.15地下室顶板平面图及主楼一层平面图中,降抬板标高均应在图中单独标注;且应在原位标出标高,标高可采用相对标高或实际标高,以方便为准;

1.3.16 LZ、QZ填充不淡显,配筋由平面表示,GZ、LZ、QZ定位尺寸及大样均在起始层表示。 1.3.17 注意结构标高比建施标高低50mm,但构件及大样标高(不加抹灰层),同建施标高。 1.3.18 注意非结构构件的计算配筋,(女儿墙GZ、大样、构架等)。 1.3.19 画坡屋面时,应注明坡屋面的起始标高,必要时应辅助以大样说明。

1.3.20 梁比隔墙厚时,梁偏位按以下原则,(甲方特别要求除外)保证排位在前的房间齐平:客厅>主卧>次卧>辅助房间;过道、辅助房间>厨房、卫生间;往厨卫偏时注意降标高(H-0.050)。

1.4平面图与其它专业配合

1.4.1有地下室时,与建筑及水专业协商确定底层降板标高及区域;无地下室时,与水专业协商基础顶标高,注意立管处基础标高。

1.4.2注意核心筒的剪力墙上是否有送风口,出屋面处风井连风机也需开洞。 1.4.3出屋面楼梯间应注意核对顶部梁是否碰头,注意应考虑门槛高度。

1.4.4穿梁的洞需在模板图上表示,并与设备专业协商穿梁的位置和标高是否合适。

1.5板配筋图设计

1.5.1板配筋计算由板图设计人员进行,应根据模板的板厚及标高,确定合适的支座条件。 1.5.2板计算时,外围边跨支座按简支计算,应确保边界的计算模式与实配方式一致。 1.5.3中间支座两侧板面高差≤100mm时,支座两侧按固端平衡配筋(包括长度及配筋值); 中间支座两侧板面高差>100mm时,按简支支座计算和配筋。

1.5.4板配筋按弹性算法;跨度较大的板(L ≥4.2米时)板下部筋适当加大,并验算挠度;异形板宜作有限元补充验算。

1.5.5楼板配筋采用分离式配筋,负筋的配筋长度为1/4楼板短边净跨。

第 2页 /共 2页

1.5.6跨度为2m以下的板,支座负筋可以拉通设置。

1.5.7对地下室顶板、屋顶板配筋为双层双向X@150或X@200并应满足最小配筋率 要求,不够时附加钢筋,钢筋间距与满布钢筋间距宜为整数倍。

1.5.8板支座与跨中配筋由计算确定时,支座配筋不宜超过计算面积的1.05,跨中配筋不应超过计算面积的1.1。

1.5.9板配筋间距可以采用任意间距,不宜只考虑间距为100mm、150mm、200mm。

1.5.10楼板钢筋,除有计算配筋值外,下部钢筋在平面图中不画出,仅表示支座钢筋。任一方向下部有计算配筋的板,两个方向均须同时画出;大跨异形板下部钢筋无论有无计算,均需画出。 1.5.11钢筋宜用手绘,且长度宜取50的倍。

1.5.12对称或相同部位可只表示一部分配筋,其余部分用对称符号或板号表示。 1.5.13大跨板应注意验算裂缝和挠度。

1.5.14悬挑板问题:跨度较大的悬挑板,所在边梁和内跨板相应考虑挑板传来的弯矩作用;内跨板厚宜接近悬挑板厚;挑板钢筋伸入内跨板内长度不小于悬挑板长度;悬挑板配筋放大1.2倍,相应边梁应考虑扭矩影响。

第二讲 梁配筋

2.1原则:安全、经济、合理(及便于施工)。

2.2配筋值满足计算要求(最起码的要求),两个模型交界处应注意是否和实际受力情况相符。 注意检查吊筋,特别是挑梁处。

2.3梁的破坏方式:弯(适筋梁延性)—剪(脆性)—扭(脆性)。

2.4梁受扭筋的配置方法:a.受扭纵筋沿周边均匀配置,梁截面较小时,一般为上、中、下各1/3;b.受扭箍筋最小直径有要求。

2.5计算模型梁端点绞的问题:点绞支座按1/4底筋配筋,有时对主梁偏于不安全。

2.6次梁距离主梁支座较近时,对主梁的扭矩较大时,宜采用手工调幅的方法,将次梁的支座筋减小,使扭矩折减,相应加大次梁的底筋,同时主梁宜按未折减的扭矩配筋。一般不建议点绞,点绞是应判断对相关构件是否安全。其他处理方法:梁加腋,注意塑性铰转移,加密区范围扩大。 2.7挑板内侧无板相连(如雨篷板、线条挑板等),梁的扭矩较大,应手工复核梁的配筋。 2.8不要随意放大梁的上部钢筋,对支承构件可能偏于不安全。

第 3页 /共 3页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