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公共管理学-第二版-完整笔记

①市场经济主要采取横向信息传输方式。②市场是刺激竞争和优胜劣汰规律起作用的场所,经济当事人有追求福利最大化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宏观上,市场为经济发展和经济效率的提高提供了足够的内在动力。

3.在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应充分认识和发挥市场的功能,真正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二)正确认识市场失灵。充分发挥市场职能,正确把握政府调节的范围和力度,合理有效发挥政府作用,有针对性矫正、完善、弥补市场不足和缺陷,构建市场与政府机制互补的“二元调节机制”。 (三)减少政府失灵 。1.解决政府失灵问题的观点

(1)货币主义认为,减少政府失灵要取消政府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干预。 (2)合理预期学派认为,解决政府失灵要听其自然,一切让市场经济自发调节。

(3)公共选择学派认为,为有效控制政府官僚阶层的蔓延,促使政府行为真正有利于市场和公民社会,最重要的方法是全面重新创造市场。

(4)斯蒂格利茨认为,干预是必要的,关键在于把握好干预的力度以及要采取适当的形式。 2.减少政府失灵的措施

从我国的现实出发,规范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减少政府失灵的措施:

(1)尽快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①将原先由政府承担的资源配置职能转移给市场,为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奠定坚实基础;②尽快培育企业、非营利组织等市场主体;③建立与市场相配套的政策体系,使市场运行规范化、法制化。

(2)解决市场分割问题。部门利益、地方利益和长官意志导致我国市场被“条块”分割,不利于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和有效配资,只有在统一市场,劳动力、资金、商品和信息才能自由流动,资源才能有效配置。 (3)主动促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主动参与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国外资源。

第三节 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一、政府与企业的差别:政府与企业分别提供个人消费的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企业主要关心经济利

润,而政府主要考虑社会效益。两者的差异:

(一)组织性质。①政府成立基于公共利益需要,是社会公共利益代表,运行基础是合法公共管理权力,权力具有垄断性,权力行使具有强制性;②市场经济中企业是组织生产、配置资源的基本经济单位,最大限度追求利润是其基本价值取向,行为有独立自主性,自负盈亏性,市场导向性等特征。 (二)运行的目的。①政府管理目的是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增进社会公共利益 ②一般企业管理,是通过生产和销售产品或服务,达到营利目的。 (三)管理的限制因素

①政府运行过程受法律限制,政府严格在法律规定的程序和范围内运行。

②企业管理,法律仅是一种外部制约因素,服从法律规则并不是企业的原始动力。其主要运行是在利益轨

道上进行的,按照市场机制的要求去管理,经济气候是企业管理主要影响因素。 (四)物质基础

①政府管理需要的物质资源来源于税收或发行债券,其耗费资源是公共的。政府经费预算属于公共财政支出,不能任由公共管理人员支配,必须公开化,接受纳税人监督。

②企业管理所需物质资源主要源于企业投资的回报,来源于企业获取的利润,管理耗费属企业“内部事务”,是自主的,他人无权干涉。 (五)管理人员

①政府主要管理人员是选举或任命产生,选拔政府管理人员依赖于其政治才干和政治倾向性,由专门部门或机构相对独立加以考核评估。管理人员具有职业化、终身化趋向。

②企业管理中,管理人员一般根据其能力聘用,能力本身起决定作用。由于“职业生存”的威胁,所以企业管理人员办事往往有更高效率。

(六)绩效评估:政府管理绩效评估偏重社会效益,企业管理绩效评估强调经济效益。

(七)擅长的任务①政府:政策实施,保证公平,防止歧视和剥削,保证服务事业连续性和稳定性,加强社会凝聚力。②企业擅长:执行复杂任务,模仿其他组织成功做法,提供需要迅速适应变化的服务产品,提供纷繁复杂的服务,提供时尚的服务。

二、政府与企业的联系。三种模式,区别是政府对企业管理程度不同,政府与企业联系不同: (一)政府规制型——美英模式:这种模式以美国和英国为主要代表,主要特点: 1.充分鼓励自由竞争 3.不制定政府经济计划和系统的产业政策 2.主要用财政和货币政策来调控市场 4.对企业依法实行必要而严格的管制 (二)政府引导型——欧洲模式:以德国和法国为主要代表,基本特点:

1.自由竞争与政府控制并存 2.经济杠杆与政府引导并用 3.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并重 (三)政府主导型——东亚模式:以日本、韩国、新加坡为代表,基本特点:

1.政府用严厉规制迫使企业遵守市场规则 3.利用计划和产业政策引导企业按指定方向发展 2.利用利益机制诱导企业行为 4.通过行政指导说服企业服从政府意图

三、我国政府与企业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①产权不清、“所有者缺位”,使国有企业既不独立,又不受制约

②以产值为核心的“政府承包责任制”强化了政府对国有企业的干预,导致政企不分 ③大多数国有企业的艰难处境,加重了它对政府的依赖 ④传统企业人事制度,是政企不分脐带 ⑤片面政企分开论,使政府放松对企业监督

四、改善我国政企关系的措施

①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内外约束机制。大型国企公司制改革;小型国企民营化。 ②加强对国有企业经理的管理:企业董事会行使经理任免权;建立经理人员的监督激励机制。 ③重塑政府的政绩考核指标:强调质量、效益等指标;对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设立具体考核指标。 ④政府为国有企业解困创造良好的制度、市场环境:建立良好的政企关系,制度环境、市场环境主要指社会保障制度、企业联合改组兼并破产制度、银行金融制度等。

第四节 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指一个特定民族国家范围内除国家机构、制度外的个人、群体及它们之间联系的总和。

一、政府与社会的联系

1.制度供给的视角:制度供给不足或短缺的现象。政府供给和社会供给是制度供给基本模式。

2.市民社会的视角:市民社会与政府彼此独立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①政府承认市民社会独立性,为其提供制度性保障,对其进行必要干预和调节;②市民社会具有制衡政府的力量 ,为民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政治合法性的视角:政治的合法性取决于社会成员的接受和承认。

二、政府与社会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处理两者关系时,理论与实践上存在两种偏颇:

①过分夸大政府作用。导致:政府过分替代社会,与社会处同构状态,社会生活过度政治化;

②过分夸大社会作用。导致:政府权威不足,缺乏超越社会力量实现所代表的普遍制度利益的能力,缺少为民众自愿接受和服务的权力合法化基础,政府维持和巩固受到挑战。 (一)政府与社会关系中缺失社会带来的问题

1.社会自主性缺失,可能造成社会虚弱及社会对政府依赖,使社会最终失去自身发展的动力。

2.那些不同于政府的个人目标受到强力压制不能实现,最终造成个人、社会对政府的疏远与冷漠,甚至引发社会对政府的反抗。

3.体制外活动导致政府与社会的离异,政府能控制的社会资源因此越来越多地流失。 4.导致社会对自身发展冷漠。社会对政府目标没兴趣,不能满足自身目标,对未来失去信心。 (二)政府与社会关系中政府权威不足带来的问题

1.过多否定作为强制力的国家政权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国家社会政治生活呈现愈益明显的分散化倾向。

2.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家作为社会管理的强制性机构依然有继续存在的必要性,市场原则不可能完全取代非市场原则。过分强调社会自治,会助长分裂主义倾向和妨碍经济的发展。

三、改善政府与社会关系的措施

以市场为中介,建立中国“强政府强社会”模式,保持二者的动态平衡。市场为政府提供经济繁荣的基础、为社会提供民主自由的可能;发挥制衡监督作用,保证权力不被滥用。

(一)明确良好政社关系的发展目标

1.政府与社会关系达到良性互动,“小政府、大社会”模式保证目标得以实现。

2.“小政府、大社会”是: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政府机构,扩大社会自治功能,即在转变政府职能、 调整政府机构、规范政府行为的同时,充分发挥社会自身作用,把由政府包办的社会事务交还个人、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

(二)按“小政府”的客观要求改革政府

1.转变政府职能:组织公共物品的供给、发挥知识人才的作用、运用法律手段加强宏观调控;重新确立政 府职能的合理界限 。

2.改革政府机构:加强机构改革法制化:①机构设置与管理的程序化;②制定机构各部门设置的实体法; 3.规范政府行为:政府行为纳入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三)按“大社会”的内在要求改革社会:

1.提高社会自治能力:提高部分政府职能的社会化程度,转变依赖政府观念、调动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扩展社会自主发展的资源和空间、提高成员素质、增强参与意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2.培育社会中介组织:规范中介组织行为;制定参与、竞争和行为的规则、道德标准和服务规范。 3.建立社会对政府监督制约机制:克服政府主观随意性和短期行为,健全信访、协商、对话制度 4.建立相关社会制度保障体系:使政府从过多直接管理社会事务中解脱出来,建立劳动就业和退休保障体系、社会安全保障体系、环境生态保护体系等。

第五节 政府再造

一、政府再造的含义

德国行政学家塞顿托夫观点:政府再造:通过“政府再造工程”去重塑社会,引导、管制及控制经济、社会发展。政府再造不只注意政府在量方面的成长,更注意质方面的改变。

“政府再造”一词揭示出政府改革的本质,即政府改革涉及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市民、政府与企业诸多关系的调整;涉及政府治理观念、结构、方式和方法的变革;涉及政府内部组织、运作程序的调整,涉及政府外部关系的变革。

二、西方国家的政府再造模式

(一)西方国家政府再造的背景

1.经济时代的要求:迅速的技术革新,改变着人类社会;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各国之间经济竞争激烈;受过教育的公众对命令式管理产生反感,要求自主权;公民关注参与公共服务意识增强

2.现实的政治背景:官僚政治体制极力推崇“理性”与“效率”,政府公务文员丧失了使命感和主创精神,且导致政府专业分工过细,机构臃肿不堪,部门交叉重叠,行政效率低下。

3.现实的社会背景: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度,导致公共服务高投入低产出、高福利低效率问题。

(二)西方国家政府再造的特征

1.与行政环境变化相适应。新的时代,行政系统要不断调整自身结构,以谋求于新环境的动态平衡,政府再造与信息社会的要求相适应,是时代变革的必然产物。

2.着重于政府如何运作。政府再造的主要目标的化解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存在的危机,运行的总体模式是用市场竞争驱动型的合同管理代替传统的官僚制管理,具体方法是合同承包、业绩评估、战略规划,公务人员的官僚行为转化为企业家行为。

3.广泛采用私营部门的管理方式。例如打破政府垄断、实行全面质量管理与目标管理、成本—效益分析 、物质激励等,商业性公共服务完全采用私营化、企业化方法管理。 4.基于美国各级政府尤其是州与地方政府的改革实践。

5.重新探索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政府是讲究质量、追求效率的“企业型”组织;政府公务人员是有责任心的“企业经理和管理人员”;政府工作以公众需求为导向,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公共服务。 (三)西方国家政府再造的采取措施:

1.资格认定:对进入公共服务领域的社会组织进行资格审查,保证其资质,降低风险。 2.建立准入制度: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准入制度,防止歧视、垄断和行政腐败。 3.进行监督与调查:经常检查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质量,处理各种投诉与问题。

4.订立合同:政府承包单位作为合同的平等双方,围绕标的、数量、质量和权力、义务确定各自权限。政府依据合同关注公共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将操作经营自主权留给承包单位。

5.创立公司合伙企业:政府与私营企业组织合作组建企业,弥补资金不足、对市场反应迟钝等缺陷。 6.提供补助贷、贷款、借款担保:政府对学校、科研单位、非营利机构等公共服务组织进行经济资助,支持其正常运转,鼓励他们的积极性。

7.给予奖赏、奖励与赠予:政府设奖鼓励,可以是个人、社会组织更有效地进入公共服务领域。 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中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依托各类社会组织克服政府垄断经营的弊端,运用合同承包、绩效测评、目标管理等方法进行管理。政府再造要求政府培育独立市场主体,发挥社会力量作用,包括公营部门、私营部门、非营利组织的作用。

(四)针对不同的公共组织和服务项目,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

1.政府通过市场准入、法律保护、监督检查等手段,准许私营部门参与竞争,政府负责监督,实行间接监控。适宜于商业性公共服务领域,如供水、供电、电信、公园管理。

2.政府通过签订合同、授予经营权、提供经济资助等手段,委托社会组织生产,规定公共服务的目标与要求。适宜于微利或无利经营领域,以及投资风险大、回收周期长的部分基础设施。

3.政府直接投资建设,直接经营管理。对投资规模投资风险巨大、私营组织不能或不愿介入的特大公共工程,对强烈体现公共权力、政治目标的公共服务项目,如公立学校、国防设施等。

三、西方国家“政府再造”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政府再造”是西方国家特定社会经济政治背景的产物,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公共服务改革发展的一般规律。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