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建设的地位和历史意义
西部生态建设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根本切入点。西部大开发必须要生态先行,改善生态环境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如果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大型基础设施和生产基地没有生态屏障,人才、信息、技术也进不去,资源利用不了,西部开发战略也实现不了;同时,还由于东部人口密度大,中华民族今后生存发展的空间还必须得益于西部开发,所以甘肃生态环境的改善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根本性基础条件的改善,至关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希望和前途。党中央、国务院为了加大治理和改善中西部生态环境的力度,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编制西部开发总体规划,对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三北风沙区、草原区等生态极度脆弱地区的生态治理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依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十五”西部开发总体规划》,国家将用50年左右的时间,动员和组织全国各族人民,依靠科学技术,加强对现有天然林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建设生态农业,改善生产与生活条件,加强综合治理力度。
生态建设是我省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甘肃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由于长期的毁林毁草滥垦过牧,使其成为我国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区。全国80%的水土流失面积和95%的荒漠化土地面积分布在甘肃,并且还分别以每年1万km2和3436km2的速度继续扩展。特别是甘肃地处长江、黄河源头或上中游,每年流入长江、黄河的泥沙量高达20多亿吨,导致中下游江河湖库严重淤积,河床不断抬高,长江水患和黄河断流频繁发生,每年不得不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入防汛、抗旱及赈灾济民,给我国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日趋严重的水患灾害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加强西部生态建设,切实保护好西部现有森林,大力开展退耕还林,恢复西部林草植被,是从根本上治理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水患灾害的治本之策,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西北地区是我国主要的风沙危害区,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沙尘暴,不仅影响到我国的许多地区,北京、天津以及整个华北地区都深受其害,而且漂洋过海,成为国际上关注的生态热点问题。可以说,甘肃生态环境建设是我国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大力改善我省生态环境,才能从整体上遏制住我省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减少自然灾害,为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三步战略奠定生态环境基础。
生态建设是促进我省和全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当前,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又处在工业化发展阶段,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在200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总体要求,把生态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即“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甘肃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不仅极大地制约了甘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且严重地影响着全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甘肃生态环境,才能实现西部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和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只有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甘肃生态环境,才能改善投资环境,广泛引进国外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甘肃丰富的资源才能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这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基础和前提。
1992年的世界环境大会文件《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指出:“林业这一主题涉及环境与发展的整个范围内的问题和机会,包括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权力在内”,提出“森林资源和森林土地应以可持续的方式管理、以满足这一代人和子孙后代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精神
方面的需要”,赋予了林业新的内涵。林业作为具有双重性的行业,既可以提供生态效益,又可以提供经济效益,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林业建设是生态建设最根本、最长期的措施。正如温家宝同志指出的,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应该赋予以重要的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应该赋予林业以首要的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应该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