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反应性疾病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的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变态反应性疾病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的研究

作者:丁长锐 刘付华 刘劲燕 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09年第13期

[摘要]目的:了解临床上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特异过敏原及血清总IgE水平变化。方法:采用酶免疫分析法对1 470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血清过敏原进行检测,及测总IgE水平。结果:1 470例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中吸入组过敏原以在吸入组过敏原尘螨、粉螨最高,其后依次为蒿属植物、多价霉菌、柳树、榆树、杨树、屋尘;食入组过敏原最高为牛奶,其后依次为虾蟹 、牛、羊、猪肉、蛋白、蛋黄,最低为花生、大豆。结论:酶免疫分析法可以帮助临床合理寻找相应过敏原,帮助医师确认过敏体质,为变态反应性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关键词]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过敏原;IgE;酶免疫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 R392.8[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7(a)-183-01

近年来,由于家居装饰的普及、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及食品污染和饲养宠物的影响,以及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空气的污染越来越严重,过敏性疾病也越来越常见,变态反应性疾病防治研究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笔者对变态反应患者血清中过敏源特异性IgE(sIgE)抗体进行定性检测,以了解本地区变态反应疾病的常见过敏原及评价ELISA体外检测过敏原在临床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1年4月~2007年12月门诊及住院患者1 470例。男性692例,女性778例,年龄5~73岁,病程6周~28年;所选病例多为慢性、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临床症状典型病例,其中慢性荨麻疹508例,湿疹385例,异位性皮炎136例,过敏性紫癜94例,过敏性哮喘291例,过敏性鼻炎90例,所有病例均经临床确诊。 1.2 方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采用体外定性酶免疫分析法。所有采血对象2周内均未服用抗组胺药及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经无菌操作, 采取外周静脉血3~4 ml,分离血清置于冰箱(4℃以下)中保存( 1.3 结果判定

强阳性标本在5 min内可观察到由黄到紫的颜色变化,弱阳性标本在90 min内可观察到颜色变化。 2 结果

常见变态反应疾病血清总IgE检测阳性率为66.5%,其中异位性皮炎最高,为78.7%。在吸入组过敏原尘螨、粉螨最高,其后依次为蒿属植物、多价霉菌、柳树、榆树、杨树、屋尘;食入组过敏原最高为牛奶,其后依次为虾蟹 、牛、羊、猪肉、蛋白、蛋黄,最低为花生、大豆;其中对1种变应原阳性者258例(27.4%),对两种或两种以上变应原阳性者719例(73.6%)。 3 讨论

变态反应性疾病由于其病因复杂,病程慢性,反复发作,临床上常找不到明确病因,因此,对这类疾病明确过敏原显得尤为重要。血清总IgE升高提示为I型变态反应,但应排除其他因素所致的IgE升高[1]。在我们检查的1 470例患者中,血清总IgE阳性者977例,但有6例特异性IgE检测阴性,此种情况可能与被检物不在其范围内有关。另有2例血清总IgE阴性,但特异性IgE阳性,此种情况可能由于特异性IgE结合在细胞受体,而血清中不能测得,或由于变态反应暂时耗竭了抗体,或有抗IgE抗体的存在,导致血清总IgE水平不高[2]。血清变应性特异性IgE检测是变态反应学上的重要检测试验,通过血清变应原特异性IgE测定,人们可以了解患者过敏的变应原。因此,血清变应原特异性IgE阳性,仅表示有发生临床变态反应的可能性,但并不一定出现临床症状。尽管如此,仍应告知患者避免接触该类过敏原,此种情况临床上经常能发现或碰到,只不过未引起足够重视而已。血清总IgE水平及变应原特异性IgE检测受人种、国家、地域不同而不同。在本组1 470例患者中,吸入组过敏原以粉螨、尘螨为最高,其次为屋尘、蒿属花粉、豚草花粉;食入组则以牛奶为最高,其次为虾蟹、蛋白和蛋黄,与国内报告基本一致[3],但也有区别,这可能与地区环境因素有一定关系。977例阳性者中,对1种变应原阳性258例,对两种或两种以上变应原阳性者719例。如果患者血清中多种变应原特异性IgE阳性,则说明其为过敏体质[4],在笔者检测的异位性皮炎患者中,相当一部分人出现4~5种变应原阳性结果,这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5]。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综上所述,对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进行体外血清中总IgE抗体水平的定量测定,可为判定机体对过敏原的易感性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对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进行体外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的检测[6-7],可以筛查病因,对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提供重要的依据。

[参考文献]

[1]王光超.皮肤病及性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423.

[2]王玉琼,李兰娜.150例变态反应性疾病过敏原检测分析[J].广东医学,2003,24(5):503-504. [3]帕特森,顾瑞金主译.变态反应性疾病[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3. [4]李林峰.接触性皮炎与皮肤变态反应[M].2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201. [5]张玉杰.739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血清特异性IgE检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6,20(3):153-154.

[6]王青筠.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血清学检测及咽拭培养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86.

[7]唐建民,梁龙彦,郎金波.大庆地区成人哮喘患者常年发病的吸入性过敏原调查[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8):48-49. (收稿日期:2009-05-06)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