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平台-2019年文档

智慧校园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平台

一、智慧校园的内涵与外延

所谓智慧校园,是指将人、设备、环境及资源的几大教育要素以及社会性要素,在信息化背景下有机整合的独特的校园系统。它的技术基础是校内互联网(局域网)、物连网、传感网的一定程度上的互相联动,即校园内部的“三网合一”。其外延主要包括智慧校园有别于一般信息化校园的几个特点:感知全面、响应及时、智能整合、随需应变、运转高效。

具体来说,就是对校园中与教育、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采集、传输、整合、处理和分享,结合校园物联网系统的管理与控制,实现校内考勤、门禁、消费、信息接收和互动等功能的整体感知,提高校园的运行效率;通过整合教学、教务、学生、科研管理和校园服务等多个领域的信息资源,使学校管理及服务智能化,减少不必要的人、财、物的损耗,促使办公自动化、沟通快捷化、服务个性化,最大限度提高工作效率;通过物联网技术将所有相关的人员、设备、信息管理等互相联系起来,使人、事、物之间方便、快捷、流畅地互相联通;通过有线、无线、移动网络无缝融合覆盖建立的网络环境,容量弹性大、扩展性好,便于用户随时随地接入网络,为教学及学校的管理提供高效、灵活、便捷的服务。

长久以来,学校(尤其是建设经费相对有限的高职院校)内

物理基础设施和IT基础设施一贯是割裂开来的,而用户却陷于大量反复认证和线上数据与线下现实不匹配的困境中。构建智慧校园可一次性解决以上困境,将高校各种资源普遍互联,实时监控,实现高校跨越式发展。

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现状

目前,基本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或信息化管理系统。但是随着高校教育的地区差异性和规模差异性,对于一些处于较小规模和经济实力不充裕的高职院校来说,要实现完全信息化还是存在不小的难度。同时,由于传统工作方式在教务管理中的普遍存在,高职院校的教务管理平台基本上还处于从“数字化”到“网络化”的跨越或不完全的“网络化”阶段。总体而言,其中主流的实现模式是B/S模式,多数以ASP、J2EE、Ajax等平台为基础,数据库以Oracle和MS-SQL为主,以模块化的方式实现所需要的功能。

这些功能各高职院校基本大同小异,核心是对教师、学生、专业、班级、课程、考试、成绩的信息管理,主要包括迎新报到系统、自(手)动排课系统、考务/成绩管理系统、教材/教学资源调度系统、教师课时核算系统、教学质量测评系统、综合信息查询/发布系统以及系统自身包括用户角色权限等的设置模块。在这些模块化的功能系统中,多数院校已经打破了“信息孤岛”,大量全校共用的数据是经由统一数据库(如用户身份信息和权限认证)获取或者通过中间层获取元数据(如教学资源信息

从图书馆数据库获取);但在“智慧化”程度上还较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信息的获取依然主要依靠人工录入。除了如教师学生个人信息之类的基本信息确实需要录入外,某些“次生信息”也依旧依靠人工录入的方法采集。

2.现实对象的状态变化不能第一时间反馈为数据信息的变化。典型的例子是教学资源的调度(如机房和实训场所设备)往往因课程安排的临时变化或设备意外故障在同一时间出现突然紧缺和空置的情况,但该信息却不能在教学管理平台上有所反映,其结果往往是迫使校方增加冗余,造成资源利用率低下。 3.用户在网络上即使监测到非良性的现实对象状态,却无法通过网络改变。如教务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网络摄像头随机抽检授课情况,作为教学质量测评的参考,但即使发现授课情况不良,却依旧需要通过人工的方法现场干预,无法通过网络提醒授课教师。

4.用户登录的网络物理限制较大,弹性较小、自动化程度低。虽然实现统一身份认证,但一般都是基于校园局域网(内网)/校园门户(外网)的登录平台,当用户脱离有线或室内wifi环境,使用ISP的移动网络时,统一身份认证就必须要重新登录,这在外聘教师较多,多校区成为主流的高职发展模式中显得矛盾尤为突出。

为了解决以上一系列问题,智慧校园的引入对教学管理平台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