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试卷及答案汇编

学习-----好资料

五年级科学(下)第二单元能力测试卷

(时间:40分钟,卷面:100分)

姓名: 班级:

一、快乐选择(每题2分,共40分,答案填在答题卡里。) 1 C 11 C 2 B 12 B 3 A 13 A 4 B 14 B 5 B 15 B 6 B 16 C 7 A 17 A 8 B 18 C 9 C 19 C 10 A 20 A 1、热水瓶内胆能较好地保温,是因为( C ) A.内胆是双层的,并且两层之间是不传热的真空状态 B.内胆是用玻璃这种不良导体做的 C.以上两项都对 2、乒乓球凹进去后,放在热水里泡一泡会重新鼓起来,这其中热胀性质较明显的是( B ) A.液体 B.气体 C. 固体 3、两只完全一样的烧杯都装了200毫升的水,把它们分别放在天平的两端,却发现左边的一杯往上翘。以下推测较合理的是( A ) A. 左边一杯是热清水,右边是凉清水 B.左边一杯是浓盐水,右边是清水 C.左边一杯是凉清水,右边是热清水 4、冬天,用玻璃杯冲开水,很容易使玻璃杯爆裂,是因为( B ) A.玻璃杯质量差,容易裂开 B.玻璃杯在低温时处在收缩状态,突然受热,马上裂开 C.开水冲在玻璃杯的外壁上,使玻璃杯爆裂 5、点燃一张纸扔进瓶子里,燃完后,马上用橡皮膜扎紧瓶口,过一会儿,橡皮膜会( B ) A.凸出来 B.凹进去 C.不变 6、在瓶子里装上醋,不盖瓶盖,放在火炉旁。当醋受热后,液面会( B ) A.下降 B.上升 C.不变 7、物体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发散热能的过程是( A ) A.热辐射 B.对流 C.热传导 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8、金属与水的不同之处在于( B )

A.金属有重量,而水没有 B.金属有形状,而水没有 C.金属有压力,而水没有

9、下列哪种现象是液体的冷胀原理造成的( C ) A.河水结冰 B.沸水外溢 C. 水管破裂

10、给空烧瓶安一个带弯玻璃管的橡皮塞,在玻璃管中滴几滴红墨水,当用手捂住烧瓶时,管中的红墨水滴( A ) A.向外移动 B.向内移动 C.停止不动

11、热水瓶内胆能较好地保温,主要是因为( C )

A.内胆是双层的 B.内胆是用玻璃这种不良导 C.双层内胆的内外之间是根本不传热的真空

12、某工厂要制造一种特殊用途的钢铝罐,钢罐内表面要压接1毫米厚的铝膜,一时难住子焊接和锻压专家。后经技术人员的联合攻关解决了这一难题:他们先把铝膜紧贴到钢罐内表面,再往钢罐内灌满水,插入冷冻管使水结冰,这样铝膜与钢罐就压接在一起了。其原因是( B )

A.铝膜与钢罐间的水把它们冻牢了 B.水结冰时膨胀产生的巨大压力把它们压牢了

C.结冰时铝膜与钢罐间的冰把它们粘牢了

13、下列事例中用来避免热传递的是(A )

A.热水瓶的玻璃瓶胆 B.冬天室内的暖气装置 C.电熨斗的金属外壁 D.汽车发动机的散热片

14、互相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没有发生热传递,这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 B )

A.重量 B.温度 C.材料 D.体积

15、常温下,将盛有相同体积水的烧瓶分别放入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产生如下现象,关于实验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B )

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A.烧瓶中的水使烧杯中的热水体积缩小 B.烧杯中的热水使烧瓶中的水体积缩小

C.烧瓶中的水使烧杯中的冷水体积增大 D.烧杯中的热水使烧瓶中的水体积增大

16、夏天,老师让小明用尺子测量科学课本的长度,小明选了一把不锈钢尺,测得科学课本长27.5厘米,则科学课本的实际长度(C) A.等于27.5厘米 B.小于27.5厘米 C.大于27.5厘米 D.无法判断

17、李红在家配制100毫升10%的食盐水溶液。通计计算,需要水90毫升,食盐10克。因自来水厂停电,于是她从保温瓶里倒出90毫升的热水,进行配制。结果制得的食盐水浓度( A )

A.大于10% B.小于10% C.等于10% D.无法判断

18、冬天,橱柜里放着一个不锈钢杯和一个纸杯,小明两手分别各拿一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不锈钢杯温度低 B.纸杯温度低 C.两杯温度一样 D.无法判断

19、水在4℃时的情况是( C )

A.重量变轻,体积最大 B.重量变大,体积最小 C.重量不变,体积最小 D.重量不变,体积最大

20、小明先把自已左手放入冷水中,把右手放入热水中;然后把两只手同时放到温水中,则小明两只手的感觉分别是( A ) A.左手热,右手冷 B.左手冷,右手热 C.两只手感一样 D.无法判断 二、轻松判断(每题1分,共10分)

1、煮稀饭时,水会大量的溢出来,这是最明显的热胀冷缩现象。 ( √ )

2、在钢条受热膨胀的实验中,钢条受热后会推倒一端的阻挡物。 ( √ )

3、冬天在室外手持铁棒比拿木棒感觉更冷,这是因为铁能更快地从手上吸走热量。 ( √ )

更多精品文档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