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国古代诗歌“水”意象的感伤情愫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议中国古代诗歌“水”意象的感伤情愫

作者:付元奎

来源:《读写算》2018年第08期

摘 要 水的灵动,诗人的多情,就中国的诗而言,可以说水有多远,诗就有多远,两者相得益彰,并且从来都更多地赋予了感伤情愫。水就是诗人受伤的眼泪,人生中的“愁”、“悲”、“苦”、“怨”汇成了诗,跨越时空,流淌古今…… 关键词 中国古代诗歌;“水”意象;感伤情愫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8-0240-01 水有多远,诗有多远

就中国的诗而言,可以说水有多远,诗就有多远,两者相得益彰,并且从来都更多地赋予了感伤情愫。

古代的诗人是纯粹的,水一般的清和静,他们一生中的色彩是用水来调和的,水向来属于他们钟爱的审美意象。这一意象因具体语境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江水、湖水、河水、雨水、泪水等等,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形态和多姿的情韵。在很多作品中,水意象总是伴随始终。也许,在有些诗人的眼中,“水”是最能契合自己愁思心绪的情意对象。在他们的情感世界里,无论是斜风细雨还是迷茫的烟波、是涓涓细流还是滔滔江流,都是愁情化作,绵绵不绝,映射出他们当时凄婉哀伤的情感世界。

自《诗经》始,“水”便进入了古人的视野。作为《诗经》的开篇,《关雎》一开始就以水为背景起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水作为叙事的背景或比兴的对象,标志着古人审美视野的扩大。作为中国文学文化的源头之一,《诗经》为我们展示了先民們在水边泽畔的欢乐与哀愁。《楚辞》也多写作者临水浪漫和悲情,《湘君》、《湘夫人》、《河伯》等诗都与水密不可分。经历了漫长的民族心理沉淀之后,“水”已成为装载着极其复杂的深层文化内涵的传统意象,富有性灵情感,蕴涵时光流逝、人生有限的叹息,功业、年华乃至生命的不可复返,兴亡无定、历史沧桑的悲哀,情感相思的绵长无限,人生某种的际遇或间阻隔离,理想的人格或隐逸悠闲的诗意……它暗示时间、情绪愁思,使人发出对生命、爱情、事业等价值追求及不如意的喟叹,充溢着人生悲剧的色彩和深层的历史感。水意象所表现的这些深邃幽长的历史人生意味和温柔多情的灵性,深刻地渗透到了我们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之中。 受伤的眼泪,感伤的诗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我看来,水就是诗人受伤的眼泪,人生中的“愁”、“悲”、“苦”、“怨”汇成了诗,跨越时空,流淌古今……

一、水能诉光阴易逝之“愁”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论语子罕》)孔子临川而观所发出的这一慨叹,自然地将岁月与流水联系在了一起,使人顿感时不我待之悲。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黄河之水的奔腾不息让人倍感人生易逝之愁。还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普通人自然不必说,纵使是“千古风流人物”或叱咤风云如的“英雄”也吧,有谁能劝阻时光老人放下公平的砝码,获得格外的恩宠呢?从古至今,无一能外。诗人把流水的决绝和时光的不息下意识地联系在了一起,韶光易逝之悲也就可以用不息的流水有形地再现了。 二、水能发家国痛失之“悲”

水在古典文学作品中有时还表达一种壮阔的悲情。

人之悲情,莫过于家国之悲。“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古人常用山河指代国家,在国势日衰、变乱日亟的朝代里,江河湖海演奏的是时代的怨曲与悲歌,水声呜咽盈耳,令人不忍卒听。“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忆昔》韦庄)“夕阳”象征唐末国运已如日薄西山,“水东流”象征唐王朝崩溃的大势如江水东去,颓波难挽。水流无已,此恨绵绵,都包含在这七字中。 三、水能托离别相思之“苦”

水总是给人漂泊的印象,一帆一桨、顺流而下,自由不羁。

当漂泊成为一种生活状态,相会变得难期,这时乡愁与离情交织,将那种对未来前途无所凭依的悲怆忧思演绎得愈发沉重。由此,水的这种漂泊意象绵亘成为诗歌的一个永恒主题,一直延续到今天。

泛舟水上,朝行暮止。见惯旅雁孤云、枫叶芦根;听尽边城暮角、夹岸猿啼。异乡风物萧索如此,羁旅之人不由回肠荡气。飘泊之感恰如这泛舟之水,凄苦无依,无尽无休……诗仙李白离蜀出游,渡荆门而入楚地,目睹壮观奇妙的江景,却突然感受到飘泊异地的尴尬:“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相对漂泊而言,停泊是暂时的安歇。前方的漫漫旅途,更让人夜不能寐。孟浩然在求仕无门、长安落第后夜宿建德江,秋瑟日暮的时节无端引起他满怀愁绪:“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苏州枫桥江畔,夜泊的大唐诗人张继倍感飘泊的凄凉,吟出了传诵千古的绝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羁旅他乡的文人骚客在船头、渡口,因感伤身世或思忆故乡而黯然消魂,将飘泊的孤寂谱成千种姿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四、水能寄人生失意之“怨”

水是流动的诗歌,失意便是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古人往往将这种涌动的情思寄托于水,有时绵绵蜿蜒,有时一泻千里。

孔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圣人虽未身体力行,却为后世仕人奠定了一个基本的行为模式。仕途失意时,便想乘桴入海,弃绝尘世。这几乎成了后世文人的通病。于是在悠长而又哀婉的水边,我们可以读到无数令人黯然神伤的故事。“寒鸦数点绕渭水,西风落叶下长安”,如此摇落情思的季节,令人情何以堪。南海边踯躅着被流放的初唐诗人张说,“乘桴入南海,海旷不可临”,欲出世而不能的失意与沮丧溢于言表。

水,这一寻常之物,无色无味,但在古人出神入化的笔力之下,它能诉光阴易逝之愁,能发家国痛失之悲,能托离别相思之苦,能寄人生失意之怨。此时的水已不再是水,它已然幻化为诗人之情,世人之情,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流淌古今。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