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策略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增设了“实践与综合应用”这种新的学习内容和形式,这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也是数学课程内容的一个亮点。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是以数学学科为依据,注重数学学科与其它学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它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性学习内容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综合性的发展,初步形成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这一目标,我们将数学实践活动课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突破口,让学生在实践中利用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实践活动经验的方法及成功体验,体会数学的作用,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并研究出适合本地的实践活动教学策略。以下是本人在数学实践活动的教学中进行的探索。
一、确定主题 ,精心策划,为学生提供探索实践的机会。
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知不觉的会接触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数学是无处不在的,数学是有用的。为了让小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这一点,数学实践活动的内容的确定首先应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学生学习和研究的主题也是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而“生活中的数学”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小学数学具有现实的性质,它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再运用到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去;另一方面,学生应该用现实的方法学习数学,把数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并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乐趣。而现有的实践活动的教材、资源比较少,加上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背景、材料、研究主题与常规教学不同,教学的手段、方式、方法也有很大的改变。为了让学生有充分实践的机会,开设实践教学课前,充分挖掘教材中可进行实践活动的因素,选取简明的、有意义的、趣味性强的活动主题尤为重要。为确保活动的效果,教师首先要广泛的收集实践活动的背景材料,积累实践活动的第一手资料,然后根据背景材料及学生的知识状况考虑活动主题的确定,同时要考虑采用何种模式和活动方式,做好哪些准备工作,才能更好地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智慧及活动的能力。
二、组织探究学习是开展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的有效途径。
探究式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强调发展学生高水平的思维技巧,表现为多种形式的、在课堂和社区进行的观察分析、问题解决、探究发现等创造性活动。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学会搜集数据和资料并进行整理,经过分析、探索,最后自己得出结论。
运用探究式学习策略时,教师主要起问题引领作用,即教师借助一系列提问促使学生一步步深入探究所选择的主题,透过现象发现或归纳结果,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会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研究能力。
自主探究式即研究性学习,它是一个学习领域也是一种学习活动方式。这里的自主性包括教师教的自主性和学生学的自主性,教师可以自创实践活动主题、教学方式、教学过程,而学生学的方式是有更多的改变。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有很大的探索空间,更重要的是,学生具有一定自主性,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问题的方式和策略选择,都可以由学生自己决定,学生对主题的自主选择和对活动的主动探索,是实施实践活动的关键。如测量学校活动场所的占地面积,可以先提出问题:学校进行美化、绿化后,校长要核实一下学生活动场所的占地面积,我们班接受了这个任务。请同学们考虑一下,怎样才能更好地完成这一次任务?提出活动要求:懂得多种测量的方法,并通过量一量、算一算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选择测量内容:如:1、测量篮球场占地面积;2、测量乒乓球场的占地面积;3、测量跑道的占地面积;选择活动方式:如:独立测量、小组合作测量、师生合作测量等。选择测量工具:测绳、测尺、米尺、标杆、目测、步测。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确定研究的主题,学生可自由的选择自己熟悉的环境、测量工具、合作伙伴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探究学习的方案确定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方案开展探究活动。这是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的主体部分。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必须体现如下四性:
(1)自主性。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过程,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探索、求知的主体。因此,我们深深懂得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选择问题,自己制定解决方案,给学生较大的自由选择权。
(2)情境性。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教学活动安排在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中,可以使学生积极投入问题情境中,自觉地参与数学实践的探究活动。如,教学“圆面积”课始,老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了学生喜欢看的解放军叔叔打仗中用手榴弹炸敌人的情境,通过电脑模拟实际的爆炸场面,再由此提炼出圆及圆面积公式推导简图,让学生回答:你知道了哪些信息?选择有关信息,你可以求出什么问题?采用这种音像式问题情境,声像并茂、真实生动,使学生如临其境,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促进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协调发展。
(3)合作性。探究活动离不开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既有明确的分工,防止出现互相推诿、被动参与或惟我独尊的情况,又要注意小组成员之间的通力合作。如让学生设计“郊游乘车”方案时,我们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互动。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活动空间,以获得更多的相互交流机会,以利于学生更自然、更大胆、更主动地进行交流合作,互帮互助,产生共生效应,达到共同发展提高。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学会在合作中与人协调和施展自我,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探究活动的效率
(4)开放性。综合性的学习探究活动,必须是一种全新的、开放式的活动。必须让学生在游戏中、在实践操作中、在交流研讨中、在合作互动中、在情感体验中去应用数学,从而获得认识社会、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与策略。例如,在复习“利息”时,六年级张老师设计了这样一道开放式的探究练习:2001年春节,张大伯把18000元钱存入银行,定期两年,再过一个月就要到期了,但是前几天张大婶突遇车祸住院治疗,急需用这18000元钱,可是银行规定:凡不到期取款一律按活期计息,为这张大伯左右为难,请你替张大伯想想办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出了多种解决办法:方法一:救人如救火,先治伤要紧,损失一点钱就算了;方法二:向亲戚朋友暂借一个月,一个月后归还;方法三??
三、教师参与,指导帮助,共同在探索中解决问题
任何教学过程的活动方式都包括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授方式。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学生的活动方式表现为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教师的活动方式则表现为参与合作与指导帮助。师生活动的方式可以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指导参与,这是实践活动得以顺利实施的基本条件。在小学阶段,实践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的参与和指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活动过程的切实指导。数学实践活动课,无论从内容、形式上,还是具体的学习方法上都是一种新的尝试。学生要从过去那种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变为活动方式,学生不知道如何探究,或出现探究上的偏差,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活动过程进行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如对研究主题的确定与选择、实践活动的范围及操作的指导,对开展实践活动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的指导;实践活动中采用的学习方法和探究方法、合作形式、研究策略的调整等方面的指导;实践活动中选择成果的呈现方式、对活动的反思及评价等方面的指导。其指导的力度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活动能力进行确定,一般来说,年级越低,指导的力度要大一些。如二年级的“运动会选拔赛”这一实践活动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班级举办的踢毽子、跳绳选拔赛中得出的比赛成绩,选出参加本班比赛的选手。活动中,要求学生以比赛的形式收集数据,并进行数据的处理,由于学生的年龄小,知识量少,教师在组织学生活动、选择活动的方式、合作方式、收集信息的方法等方面教师都要具体地指导。而象四年级的“对常用食品的成分调查分析”一课的实践活动,由于学生年龄稍大,有一定的活动能力和辨别能力,教师可直接让学生拿家中现有的食品袋或是到商场直接进行社会调查,教师只是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在活动中指导的力度可小一些。
2、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架子,改变传统的“教师牵着学生走”的
做法,不独占整个活动,也不包办代替,要以平等的关系与学生共同研究问题,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与学生充分的沟通与合作,做学生最好的合作伙伴,当学生的好参谋。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适时地为学生提供有利于观察与实践、猜想与验证、收集与处理、选择与判断、推理与交流等可探索的研究性学习材料,创设民主、平等、宽容、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轻松的实践。同时,教师还要充分的信任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探索的潜能,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思维,建立师生间、生生间的密切合作关系,让学生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建构数学知识,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的探索与创造之中。如“成长的快乐”实践活动课,研究内容包括6个活动:量身高、量教室门宽、量伸出手臂的长度、量走一步的距离及掷骰子的数学游戏,前5项主要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并进行简单的统计知识的渗透,后者则是通过掷骰子的游戏,进行百以内数的训练,同时训练学生观察数目的敏捷性。这样的活动,如果教师与学生同时活动,参与其中,学生会感到活动更有意义,参与活动的兴致会更浓。
3、增加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实践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合作探索、交流思想的过程,交流能帮助教师获得反馈信息,做出有根据的教学决策,交流也同时促进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数学认知的发展。在活动中,教师应创设一个便于交流的环境,将学生放在问题情景之中,鼓励每一个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要主动参与学生的交流活动,重视学生在相互交往中表现出的尊重、沟通、包容、成果共享、互补、竞争氛围等,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教师应努力成为一个倾听者和交往者,重视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认识和感悟,并给予相应的认可和鼓励,使他们的天赋得以充分的施展。如“如何使用压岁钱”的实践活动,教师设计谈话形式,让学生汇报压岁钱的使用情况,用讨论、交谈的方式说一说怎样使用压岁钱最好?教师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其在交谈中明白道理,并提供一些具体的数据让学生进行计算,通过数据计算让学生自悟。教师引导学生应鼓励学生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力图理解他人的想法,把别人的思想与自己的想法联系起来,反思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既发现别人的长处,又学会表达自己思想、完善自己的思想,也有利于学生的自信心培养。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应协调好的几个关系
1、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之间的关系
总的来说,应该把活动自主权最大限度地交给学生。教师的这种“放”,不是减轻责任、推卸责任,学生的研究如果出现了方法、方向方面的问题,教师还是应该按照自己的意见进行必要的指导。此外,要通过活动,让学生有所收获,有所发展,不能放任自流。如果放任自流,有些学生可能会避重就轻,选择一些有兴趣但没有研究价值、能轻易完成的活动。对此,教师必须加以指导,防止学生出现避重就轻,完全被兴趣左右的情况。
2、学生的个体活动与小组集体活动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立足于每个学生的自主独立活动。但大部分情况下课程实施是建立在学生互动、合作的基础上。所以要协调好这两方面的关系,既要提高学生独立活动的水平,又要加强对互动合作的指导,但也不能因为强调了互动合作而忽略了学生独立活动水平的提高。如果每个学生的独立活动水平不高,那么集体合作的水平也不会高。
3、课时的集中使用和分散使用的关系
目前的课程纲要中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为每周3课时,在这有限的时间里要完成大量、持续的活动任务不现实,因此,必须注意课时的分散使用和集中使用相结合,如可以把3周或4周的课时集中在某一时段使用,进行较大型的活动等。
总之,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策略的研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实践活动的方法,灵活运用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数学,在现实中学数学,通过“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懂得要学什么样的数学和如何用数学,体验和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