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歌剧《魔笛》的课堂赏析
DOI:10.16657/jki.issn1673-9132.2016.23.156 为更好地落实课程目标,高中音乐欣赏课应注意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放在首位。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音乐课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艺术,我们要把最美、最经典的艺术作品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并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从而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的境界所吸引,激起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勇跃参与到展示个性和才能的活动中来。 一、走近经典
高中音乐课程分六个模块,第一个模块是赏析。莫扎特的音乐被称为“不含任何杂质的‘纯音乐’,他在短短三十五年的生命里创作了大量不朽巨著。其中,他的二十二部歌剧又是超凡脱俗经典中的经典。作品大都表现了对社会、正义及尊严的追求,充满了乐观主义的精神。莫扎特以敏锐的眼光洞察发现人物的心理、欲望、性格,并用音乐的语言准确地诠释了人物的形象、情感及细腻生动的内心世界。众多的歌剧中我选用了莫扎特的歌剧《魔笛》,该歌剧取材于维兰德的童话集《金尼斯坦》中的《璐璐的魔笛》,完美地呈现了18世纪巴洛克时期的均衡、对立理念。莫扎特用鲜活而极具独特魅力的完美旋律将智慧战胜愚昧、光明战胜黑暗、善良终将战胜邪恶的超现实主义思想寄托于了这
个童话般的题材中。要想更好地欣赏这部歌剧,我们必须从了解它的创作背景开始。1790年,莫扎特的保护人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逝世,玛丽亚女王政府上台后愚弄人民,禁止并镇压共济会的活动。在这种情况下,莫扎特创作了歌剧《魔笛》。该歌剧从一开始奏鸣曲式的序曲就显示了莫扎特渊博学识的对位手法,洋溢着迷人的魅力,秀外而慧中。伟大的莫扎特研究者阿尔弗雷德?爱因斯坦说过:“莫扎特把全人类的斗争和胜利都浓缩在这首序曲中了。它具有惊人的象征意义和崇高的精神内涵!”然后解释该剧的歌词大意,让学生了解角色,比如王子塔米诺和帕米娜代表善良和真理,萨拉斯特罗代表光明、博爱及美德,他们都是正面形象,夜后则代表从善到恶的负面角色,具有异国风情的奥斯明是喜剧形象,捕鸟人帕帕盖诺是一个欢快活泼、开朗的德国集市市民形象。这部歌剧时长约一百五十分钟,可分四幕来欣赏。
二、互动赏析
有了对人物形象的大致了解,再观看本剧,学生更加投入,仿佛身临其境,将自己融入到了角色中去。在歌剧中演唱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这部歌剧中既有深情的劝说又有轻声自语,既有高昂的抒情又有跳跃的诙谐,且极富弹性多变的旋律贯穿始终,而剧中捕鸟人帕帕盖诺的出场,则让同学们既新鲜又好奇。他风趣幽默、造型独特,令人忍俊不禁,特别是剧中那段著名的男中音咏叹调《我是快乐的捕鸟人》让同学们印象深刻,极
为难忘!大家还一致认为夜后的出场烘托了该剧庄严 、肃穆的气氛,把剧情推向了高潮。第二幕中《仇恨的火焰》是一首极为华丽而高难度的花腔咏叹调, 超越人声的华彩音高、音色赋予了夜后这一角色狂暴的性格特点,快速的炫技,甚至模仿笛子跳音,音区之高、音域之宽、音色变化之大,让人惊叹,令人佩服!同学们对这个角色既爱又恨,爱之音乐太华美,好比天籁,恨之夜后太阴毒。另外,在赏析该歌剧时,也要让学生仔细关注演唱者的表情、动作及声音变化,包括音的长短、强弱、高低、音色的变化等,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音乐的表现手法(力度、速度、织体、线条)的变化赋予音乐的形象及内涵。 三、交流展示
通过对原剧的多次交流及分段式赏析就有了对经典作品的具体、形象的认识,可以更好地把握住经典作品的精髓。同学们对歌剧《魔笛》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集体创作将其改为话剧并搬上了跨年晚会的舞台,他们分角色扮演剧中人,把王子的善良、祭司的博爱以及捕鸟人生动诙谐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更是把多变而狂暴的夜后的性格表演得入木三分。中间穿插播放了原剧最为经典的两首乐曲《我是个快乐的捕鸟人》和《仇恨的火焰》,用心、用情的表演得到了老师和其他学生的一致好评,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同学间的凝聚力,提高了他们的参与热情。这样,通过演唱、创作、大胆表演、互相配合等形式的展示,不仅激活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