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尚书》中讲到了武王伐纣。
2. ().西周到春秋时期的君子文化人格与战国时期的士大夫文化人格相同。
3. ().“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的周公是先秦时期鲁国的祖先。 4. ().根据先秦君子的要求,一个人不用学习也能够成为君子。 5. ().与周朝时期不同,春秋时代的人对君子的解释开始重视个人品质的含义。
6. ().“尹”在甲骨文中与君有同样的意义。
7. ().根据先秦诸多文献的描述,周文王和周公的事迹为先秦君子树立了武力征服的典范。
8. ().淝水之战是指“武王伐纣”期间殷商与西周之间发生的著名战役。
9. ().敬德是对“君子”的基本要求。
10.().根据先秦文献的描述,周人必然是无意识和无目的地塑造了周代君王的正面形象。
11.().根据周朝历史进程的内在逻辑,先秦君子风范起源于周人对理想世界和人格的追求过程中。
12.().周人把实现自己的道德理想当做人生的最终价值。 13.().根据《诗经》的记载,西周贵族君子只注重内心品德的高尚而不注重外表的优雅得体。
14.().周代贵族君子最讲究的品质是由外在和内在所共同体现出的个人风度。
15.().“瞻彼淇奥”出自《论语》。
16.().根据《诗经?郑风?有女同车》的描述,先秦时期女子可以佩戴玉饰。
17.().先秦君子追求表里相错.行前德后,因此最为重视服饰的彰显作用。
18.().《论语?乡党》记录了孔子的言行举止。
19.().现存《诗经》是由孔子一人独立编撰完成的诗集。 20.().《左传》郑庄公“其乐融融”的诗歌属于自我创作的即兴赋诗。
21.().本集讲到了先秦君子在世俗生活中的威仪和高尚品质。 22.().《诗经?小雅?黎苗》“肃肃谢功,召伯营之”歌颂的是西周召公。
23.().先秦贵族君子高度的诗学修养对政治外交活动起到了负面作用。
24.(). 《诗经?鄘风?鹑之奔奔》是魏国人称赞国君的诗。 25.().《左传》中对历史事件“礼也”“非礼也”的评价表明了先秦贵族君子特别重视礼仪。
26.().在外交场合中讲礼仅仅是先秦贵族具备君子德行的标志,而完全不会影响国家大事的成败。
27.().先秦君子学礼而懂礼,把懂礼看的无比重要。
28.().对于先秦贵族君子而言,乐的修养能够完全替代诗的修养。 29.().根据《周礼》的记载,先秦时期祭天活动需要奏黄钟.歌《大
吕》.舞《云门》。
30.().“乐”在周代的意思不是指音乐,而是指诗跟舞。 31.().先秦时期贵族君子的教师大多出自于巫.史.太师等官职。 32.().根据《学记》的记载,先秦时期贵族君子在大学教育中达到小成境界后才能够做到化民易俗。
33.().先秦君子的博学多识,主要以子产和孔子为代表。 34.().根据先秦文献的记载,与殷商以德立国不同,西周以鬼神立国。
35.().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先秦贵族君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批形象鲜明的.具有相当文化品格的社会群体。 36.().周王没有听富辰的劝告,坚持立狄女为后。
37.().根据先秦文献的记载,智是先秦时期的家庭道德核心。 38.().先秦时期的贵族君子主要是从道德的角度来思考人生的价值问题。
39.().蓼莪又称抱娘蒿。
40.().在先秦时期,不孝会破坏诸如忠诚.义气等其他君子的品质。 41.().先秦时期的君子孝道在道德层面上不存在任何负面影响。 42.().父命不可违是先秦君子重孝的一大原因。
43.().先秦君子公忠和私忠的内涵是其日常生活和政治外交行动的原则之一。
44.().《左传》“公家之利,知无不为”表明了先秦君子“忠”的对象是具体个人而非国家社稷。
45.().《尚书》中也提到了“忠”。
46.().在西周宗法制社会背景下,公忠与私忠是完全分离的两种先秦君子精神。
47.().从“雅者,正也”的角度而言,《大雅》《小雅》的抒情诗超越了先秦君子个人利益而具备一定的公忠精神。
48.().《荡》.《板》与《民劳》都是讽刺周厉王的诗歌,只有《桑柔》不是。
49.().先秦君子的大义精神是指为国家和人民着想的大道德和大道理。
50.().对于先秦君子而言,符合平民和戎狄道德规范的行为举止也能被称之为义。
51.().“义”的本义指人的仪容,同“仪”。
52.().以刘向《新序》为例,先秦君子和两汉士人对于生命和义气孰轻孰重的态度并非是完全一致的。
53.().先秦君子用“义”来阐释了社会经济的价值与意义。 54.().程婴为了保护赵氏孤儿被杀。
55.().《周礼》中记载的“六德”是个人品格和社会基本人伦关系规范的结合。
56.().先秦君子的诸多风度在价值整体取向和不同层次的价值取向上都具有一致性。
57.().“恭”是周人道德体系的九德。
58.().先秦君子忠.孝.义三种风度都能完美实现的史例在先秦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