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度中国十大管理名篇
张维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 作品:《对中国企业的八个忠告》
对中国企业的八个忠告
中国人是富有企业家精神的民族,但是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封闭的市场和开放的官场,尤其“学而优则仕”,使得我们人口中最优秀的人都在做政府官场,而不是市场,这是我们在过去200多年来落后的重要原因。中国大陆的企业家资源只是在过去的20年里才开始从政府流向企业,特别在1990年之后表现得最为突出。
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这个国家的企业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就是说,人口中最聪明的那些人,是在做政府还是在做企业?中国人是富有企业家精神的民族,但是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封闭的市场和开放的官场,尤其“学而优则仕”,使得我们 人口中最优秀的人都在做政府,这是我们在过去200多年来落后的重要原因。
经济全球化在200多年前的产业革命时就开始了,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之时,也就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之初。在100多年前,全世界的贸易、人员的流动比现在还要自由得多。在这个200年中,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就是他们最优秀的人才在做企业。所以,人家把企业做大了,我们把政府做大了。
统一规则才能经济一体化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中国人开始利用和开发自己的企业家资源。今天来看,企业家资源开发利用最充分的是香港和澳门,其次是台湾,最晚也不充分的是大陆。这与各地区之间的政治制度和市场经济的差异有关,香港在英国人统治下,港人政治上没有出路,但经济上有充分自由,他们只能去经商办企业,由此造就了香港的繁荣。台湾在上世纪90年代前,也是封闭的政治,但它是一个开放的市场,所以大量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投身于工商业,所以创造了台湾的经济奇迹。中国大陆的企业家资源只是在过去的20年里才开始从政府流向企业,特别在1990年之后表现得最为突出。
今天,历史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两岸四地的企业家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就是我们面临的大中华区的经济一体化。也就是说,两岸四地资源(包括资本、人才、技术)和产品都能无障碍流动,形成资源和人才在全大中华地区内的合理配置,进而推动经济的全球化。为此,在大中华区内首先应该取消贸易壁垒,全面实行“三通”,按照WT0精神来统一市场规则。有了统一的游戏规则,才能经济一体化。
在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企业家负有重要责任,不仅要推动政府采取更积极的措施,更要在全中华地区配置资源并进行区域分工(包括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形成一个更合理的价值链的分工体系。这样一个过程是一个巨大的财富的创造过程。 世界产业链的“微笑曲线”
200多年前,亚当·斯迷给出的一个最基本的结论:分工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提高国民财富。这个过程不仅在创造财富,而且有利于全世界的财富分配向大中华地区倾斜。由此,改变中国人在世界产业链的“微笑曲线”上的地位。
“微笑曲线”是台湾的施振荣先生提出的一个概念,对理解世界范围的财富分配格局非常有价值。如果我们不能利用大中华圈提供的机遇,很可能我们在全世界的财富分配当中,只能处于价值边际最低的那一个部分,如果我们利用了大中华的优势,我们就有希望走到价值比较高的那个位置。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按照人均来算,台湾收益最大,香港和澳门次之。如果按照总量来
讲,财富的增加是大陆最大。
从企业家资源的开发看,台湾企业家比大陆企业家更成熟,台湾企业比大陆企业管理得更有效,台湾高科技产业在世界上也有一席地位。但非常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台湾的企业家并未有效地利用大陆所提供的机会,至少远远落后于韩国的企业家。我相信,如果台湾能够更早地对大陆开放,台湾企业比起韩国企业不会像现在这样处于一种劣势状态。
香港的企业家资源开发也非常充分,金融人才济济,服务业最为发达,它们已经利用了一些大陆的机会,但要保持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还要对大陆进一步开放。现存上海与香港征竞争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我相信,如果香港和深圳的边关取消,香港和深圳合起来,可以成为一个国际的金融中心。
产业领袖的三大支柱
经济一体化,自然伴随的是产业的整合。在中国,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企业数百万家,基本上都是游击队,怎样把这些游击队变成正规军?这就是产业整合的任务,把这些单兵作战的企业组成一个联合舰队。全球经济为少数的跨国公司所领导,大中华地区还缺少具有领导力的企业。只有产业整合,才能提高大中华地区整个产业的集中度,才能形成在价值链上更为合理的分工体系,才能产生中国人做的世界级大企业和中国人的国际品牌。
能够领导产业并进行产业重组的企业,我们称为产业领袖的企业,无非是靠三大原因: 第一,是否拥有核心技术,像微软、英特尔这样的企业,微软创造了软件的平台,所有的软件企业必须跟微软进行合作,依附于微软;英特尔靠芯片核心技术,统治了世界计算机市场,其它厂家必须按照英特尔标准进行生产,所以它们成了行业领袖。
第二是靠品牌,品牌在服务业和技术复杂产业及消费类产品非常重要,像耐克、宝洁这样的公司,耐克不生产鞋,只是设计和销售鞋,中国大批企业都在为耐克生产鞋。
第三是靠供应链的管理能力,有能力为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承担起责任。戴尔不生产商品,沃尔玛也不生产商品,但有成千上万的供应商为它们提供产品,它们通过管理能力向客户索取价值,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公司。我们可以比较,联想销售额只是戴尔的10%,但联想的员工是戴尔的30%(在与IBMPC合并之前)。联想是中国管理非常有效的企业,其劳动生产率与戴尔的巨大差异在于,联想的很多事情靠自己来做,而戴尔把大部分事情委托别人来做,所以戴尔用相对少的员工占领巨大的市场份额。 中国企业可能误入歧途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不能不为中国企业担忧。我们有不少世界级的富人,也有一些从资产上堪称世界级的大企业,但在这三个方面都没有做出来。首先,我们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台湾企业在这方面比大陆和香港好得多。在大陆最近评出的企业500强,研发支出平均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只有1.08%,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而其中l/3的研发支出是华为、中海油等10家公司的,中国企业在广告营销上支出远远大于研发投入,在吃喝玩乐上支出数倍于在员工培训上投入。
第二,中国人目前为止没有做出真正的世界品牌。在2005年世界品牌500强里,中国品牌有四个,海尔、联想、CCTV和长虹。即使这四个品牌真的是世界品牌,中国品牌排名远低于我们在世界经济地位中的排名,好多品牌只是地方品牌,包括联想、长虹目前并未成
为世界品牌,海尔在国外也主要靠销售商的品牌,而不是海尔自己的品牌,至于CCTV也未必能称得上是一个品牌,更多的是国家垄断的结果。
第三,我们的供应链管理能力是比较差的,很多中国企业只能自己做自己的东西,而不会利用别的企业生产,还不习惯于和别人合作完成一项工作,因为不知道如何管理不属于自己的企业。 在既没有核心技术和品牌,又缺乏供应链管理能力的情况下,中国很多企业就可能误入歧途。他们有很大的虚荣心想把企业做大,走向世界,靠什么?第一靠政府,我们政府也有这样的雄心,喜欢用行政命令把不同的企业合来整合产业,但历史证明是不成功的。第二,有些企业家靠资本
运作整合产业,建立庞大的企业帝国。这种做法成功的可能性也不大,特别是内部融资所面临的问题,在一个不完善的资本市场上,企业通过多元化提供内部融资,但这个多元化一定是企业内部的,现在一些企业通过上市公司来做,他们之间的融资已经不是“内部”融资,这是违法的。 在面临全球化的竞争当中,我非常担忧,我们的资源优势敌不过国外的核心技术,我们的成本优势敌不过国外的品牌优势,我们的生产能力优势抵不过国外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面临着极大的威胁,尤其在服务行业特别突出。比如再过十年,在
中国大陆运营的连锁企业当中排在前20家中有没有中国人自己的?我们的银行业也许还有中国的字头,但控股股东可能变成了外国的战略投资人,这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 我的八个忠告
第一个忠告是加大研发投入,开发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几年前,万通董事长冯仑提出“学习万科好榜样”,学习万科的规范管理和专业精神。我今天提出“学习华为好榜样”,华为是一个真正靠技术在国际上取得一席地位的中国企业。
第二个忠告是用多种渠道打造中国的品牌,包括像联想所做的收购国际品牌的战略。但我仍然要提醒一点,在走向国际时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不能草率鲁莽。据我所知,中国的很多企业走向国际,在人力资源储备上严重不足,有关国外文化、法律方面的准备严重不足。
第三个忠告是必须加强供应链管理能力,特别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自己的供应链管理能力。
第四个忠告是中国企业必须学会合作和价值分享。合作才能创造价值,台湾与大陆的合作可以带来共赢,但前提是我们要懂得价值分享,即在创造的总价值里面,每一个环节应该拿到多少?大量的中国企业不懂这一点,他们希望自己占尽任何一点好处。还有很多产业甚至不知道怎么定价,像软件行业,许多企业不愿意为IT服务付费,把无形的东西看做是廉价的,使得很多的优秀人才不愿意在IT呆下去,这是我们整个国家的极大损失。
第五个忠告是从多元化走向专业化。很多企业家仍在为多元化经营辩护,但中国企业现在可能没有资格向GE学习。在过去,无论是大陆的企业还是香港的企业,基本都是多元化的企业。但此一时彼一时,我不能说多元化一定失败,但竞争越激烈,专业化的优势越大,多元化的劣势越明显。从历史上看,最多元化的不是中国的企业,而是中国的农民,什么都养,什么都种,但农民现在变专业户,我希望中国的企业家也能向农民去学,学习农民好榜样!
第六个忠告是宏伟的战略目标绝对不能超出执行能力,不能高估自己的能力,企业战略必须有组织架构保证,必须建立企业的系统能力,而不是靠企业家一个人的融资能力和谈判能力来实现战略目标。
第七个忠告是企业不能把政府关系当做核心竞争力。政企关系很重要,但最为重要的关系是与客户的关系,与供应商的关系,与投资者的关系,而不是与政府的关系。由于体制原因,中国很多的资源都控制在政府手里,做企业离不开政府,但企业与政府不可离得太远,也不可离得太近。引用一位企业家的一句话:可以跟政府谈恋爱,但绝对不能跟它结婚。
第八个忠告是企业家行为不能跨越道德和法律的底线。我们国家的法律越来越完善,过去并不违法的行为,现在变成了违法行为。由于体制的不配套,在做企业时候可能不得不踩红线,但必须谨慎,至少不要越过道德底线。所谓道德底线,就是企业的行为是真正在为社会创造价值,而不是掠夺社会已有的财富,为社会创造的一定要大于从社会索取的。
除了政治和法律风险,中国企业还必须控制经营风险,比如收购企业必须考虑有多大能力来承担失败的风险,千万不要把自己的决策建立在100%会成功的假设上。
我还有一点建议,应该成立真正的民间商会组织、行业协会,推动政府的改革,建立商业道德规则。如果没有大量的民间组织、商业协会,合作与价值分享就非常难以做到,商业规范就不可能建立起来。而如果我们的企业家之间不具有高度的信任,没有共同认可的商业行为规范,不可能提升产业,做大企业?
民营企业与爱国主义
我还要特别强调一点,民营企业担负着历史责任,大中华区域的经济一体化和产业整合,离不开民营企业的努力。台湾、香港和澳门的经济都是民营企业主导,但在大陆仍是国有企业主导。这非常值得我们思考,我们国有企业占有2/3的资源,只创造了1/3的价值,这是最严重的资源配置不合理。我想,未来中国拥有国际品牌的企业,主要是靠民营企业,不可能靠国有企业,因为它们是靠资源垄断做大,而不是靠核心竞争力做大。
我们也高兴地看到,中国正在出现越来越多的较大规模的民营企业,在中国企业500强当中,民营企业的比重从2002年只占3.8%,到2004年占到14.8%,2005年占到15.8%。我希望,以后每一年至少有3至5个百分点的比例提高。我们还要看到一点,在中国企业500强里,民营企业的效率指标全面好于国有企业。这意味着,如果国有领域有更多的资源转向民营企业,中国人的财富可以大大增加,可以刨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中国的贫富差距可以大大减少。
但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给民营企业的成长创造自由的生存空间和平等的竞争机会。但遗憾的是,至目前为止,国务院出台的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的36条政策并没有真正落实。我们还要谨防把宏观调控变成剥夺民营资本的一种办法。
民营企业的发展关系到中国的未来。关系到中华民族在国际上的地位,所以对待民营企业发展的态度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爱国主义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