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十一 诲人不倦

话题链接——太和元气 教化万民

1.教材赏悟

“诲人不倦”,是孔子一生坚持的施教态度,也为后世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施教的准则。他在总结自己的教育生涯时说:“说我圣,说我仁,我都不敢当。我只是永不自满地学习,不知疲倦地教诲子弟而已。”虽然孔子有着与学生们平等研究的学习气氛,作为老师,孔子又是严格的,一丝不苟的。尤其是关系着仁德、礼乐等大问题的时候,孔子绝不迁就。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并有诸多的创新,也为后世以至当代的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孔子还提出了诸多的学习方法,至今还在被我们运用。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鼓励学以致用和重复记忆;如“多问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忧”,提倡学习上的一种怀疑精神;如“欲速则不达”,倡导学习上的循序渐进等。 2.名句赏记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罗大经《鹤林玉露》 ◆不会触类旁通,研究哪一门学问都难有成就。——傅雷

◆读书时要深思多问。只读而不想,就可能人云亦云,沦为书本的奴隶;或者走马看花,所获甚微。 —— 王梓坤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

◆一个人只能为别人引路,不能代替他们走路。——罗曼·罗兰

◆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苏)霍姆林斯基 3.典例赏析

孟母三迁

原文: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衒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译文: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闹市处,(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又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校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4.时文赏读

未来世界的主人翁需要什么教育?

第一:从理性到感性。

著名未来学家丹尼尔·平克说未来有六种技能:设计感、讲故事的能力、整合事物的能力、共情能力,还有你需要会玩,你需要找到意义感。简单说,2040

年当我们和美国的人均GDP平等的时候,活得很好的人应该是这样:有品位,会讲故事,能跨界,有人味儿,会玩儿,而且有点自己的小追求。

如果在上个世纪90年代,可能家长们会建议儿女们选择公务员、银行柜员和土木工程师。因为一技藏身,有一个组织,有一个单位,有一个技能藏身最安全。可能近些年家长开始会鼓励孩子们去读国际贸易、金融和计算机工程。但是在2040年,社会中最核心、最优秀的一群人,在我看来一定干着像产品经理、导演、旅游设计师这种人文和科技交融的职业,这种职业才是未来的大趋势。

第二:从规划到创造。

我们总是希望未来被计划、规划、设定,父母亲希望孩子能够很早就定下来,不要动。但是在我看来未来你给孩子最大的伤害,莫过于在所有需要做最重要决定的时候不让他做,小学不让他做,大学不让他做,媳妇不让他挑,房子不让他选,工作帮他找好了。于是到他35岁那年,真正面临他的职业变化的时候,你什么都不懂,而他一次都没有做过选择。

所以在今天一个真正比较恰当的人生态度是适应比规划更重要,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们定一个三到五年的计划就足够了,然后有极强的跨界整合的能力,保持好奇,拥抱变化,在恰当的时候可以创造自己喜欢的事业。

第三:一定要让你的孩子拥有幸福的能力。

在一个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的世界,一定要让你的孩子有一个幸福的能力。所谓幸福就是有意义的快乐。爱因斯坦成功的创造了一个能发挥自己优势的工作方法,有些人可以把兴趣变成自己的热爱,还有些人找到工作背后的意义感。所有这一切都能让你觉得工作虽然不是最成功,但一定是更加幸福,因为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没有一个人看到自己是最成功的。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