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利润最大化假设:理论、经验、及评论1[①]
谢作诗
沈阳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邮编:110034
《经济评论》2001(4)
假设(hypothesis)是一种理论展开分析的逻辑起点,是任何理论体系赖以建立的基础。经济分析尤其离不开假设。在现代经济学研究中,虽然不存在刻板一致的分析方法,但设置假设却是经济学家们构造理论和建立模型必然的出发点。一项研究主题确定之后,研究者会发现有许多变量影响着对该主题的分析,如果不作任何选择,整个分析过程将呈现为一个庞杂的混沌体,从而难以把握问题的主旨。为了使研究易于处理,必须有赖于科学的抽象,即进行假设。
假设与理论构造的相关性已为大多数学者所承认和强调。经济理论对假设的依赖性似乎更为突出。例如,威廉姆森(Williamson, O. E.)就曾以行为假设的差别,来说明有关经济组织的若干理论之间的差别(高明华,1999,P.43)。仅仅由于假设的改变,理论体系便可能面目全非。而一些具有深远影响的理论发展又正是通过假设的改变来实现的。
一般地,对假设的要求是:1)易于处理;2)有足够的现实性;3)不限制太严以至于损害研究的范围和价值(汤普森,1990,P.6)。 1. 新古典主义
对于亚当·斯密而言,市场竞争、价格机制在配置资源时能将社会福利最大化和劳动分工具有提高生产率的进步作用,是经济学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后者与经济组织紧密相关。然而新古典主义仅成功地形式化了斯密的第一个思想(分权市场的作用)。原因很可能在于:一是与起源于18世纪的重商主义和自由贸易主义的学术之争有关(德姆塞茨,1999b,P.178)。二是要用数学模型同时描述斯密关于分权市场和劳动分工这两个主要思想需要非常复杂的数学工具,而当时还不具有这样的条件(杨小凯、黄有光,1999,P.7-9)。2[②] 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是资源配置问题,并不重视许多古典经济学家也曾十分注重的经济组
织问题。这个体系以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两分为前提,并假定消费者喜好多样化消费(效用函数为拟凹的,quasi-concave)和生产中没有无止境的规模经济,从生产函数和利润最大化假设导出供给函数,从效用最大化导出需求函数,从供求相等条件导出协调个人利益的市场均衡。这一模型在学术上的成就在于它抽象出了一个极端的分权化世界。3[③] 通过这种模型,可以估计出极端分权化是否会导致资源的无序配置。
正因这个模型的建立只是为了阐明分权社会中协调机制的奥秘,所以企业被留作一个黑匣子,只是简单的假定: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唯一的任务和目标就是选择怎样的投入产出数量,以使利润达到最大化。并且,为此所需要的信息俯拾即是,所需要的计算也不费吹灰之力。利润最大化决策所需要的那些资源根本不稀缺,实现利润最大化所需付出的成本为零。 2. 利润最大化与代理问题
67年前,伯利与米恩斯成功地引入了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问题。他们认为,流行于19世纪、实行公司制以前的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真正的企业,而现代公司则改变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这一企业性质。原因是公司所有权已分散在如此众多的股东手里,使得现代公司中典型的股东已不再能真正行使权利,去监督经营者的行为。然而所有者的利益与最终经营者的利益可能而且往往背道而驰,并且这种利益冲突总是以有利于经营者一方而告终,由此使公司追求利润的这种企业性质发生了改变(Berle and Means,1933,P.6-7)。鲍莫尔也认为公司基本上由与企业赢利关系不大的经营者所控制,公司追求的目标不过是保持能使股东满意的可以接受的最低限度的投资回报,一旦超过了这一限度,就要牺牲利润来提高经营者的效用,经营者的效用最大化行为要求利用企业资源来提供工作乐趣(Baumol, 1967)。
其实,在伯利与米恩斯写这本书之前,人们已经认识到我们将之与分散所有权关联起来的代理问题。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写道:所以,要想股份公司的董事们监视钱财用途像私人合伙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