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利润最大化假设:理论、经验、及评论

关于利润最大化假设:理论、经验、及评论1[①]

谢作诗

沈阳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邮编:110034

《经济评论》2001(4)

假设(hypothesis)是一种理论展开分析的逻辑起点,是任何理论体系赖以建立的基础。经济分析尤其离不开假设。在现代经济学研究中,虽然不存在刻板一致的分析方法,但设置假设却是经济学家们构造理论和建立模型必然的出发点。一项研究主题确定之后,研究者会发现有许多变量影响着对该主题的分析,如果不作任何选择,整个分析过程将呈现为一个庞杂的混沌体,从而难以把握问题的主旨。为了使研究易于处理,必须有赖于科学的抽象,即进行假设。

假设与理论构造的相关性已为大多数学者所承认和强调。经济理论对假设的依赖性似乎更为突出。例如,威廉姆森(Williamson, O. E.)就曾以行为假设的差别,来说明有关经济组织的若干理论之间的差别(高明华,1999,P.43)。仅仅由于假设的改变,理论体系便可能面目全非。而一些具有深远影响的理论发展又正是通过假设的改变来实现的。

一般地,对假设的要求是:1)易于处理;2)有足够的现实性;3)不限制太严以至于损害研究的范围和价值(汤普森,1990,P.6)。 1. 新古典主义

对于亚当·斯密而言,市场竞争、价格机制在配置资源时能将社会福利最大化和劳动分工具有提高生产率的进步作用,是经济学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后者与经济组织紧密相关。然而新古典主义仅成功地形式化了斯密的第一个思想(分权市场的作用)。原因很可能在于:一是与起源于18世纪的重商主义和自由贸易主义的学术之争有关(德姆塞茨,1999b,P.178)。二是要用数学模型同时描述斯密关于分权市场和劳动分工这两个主要思想需要非常复杂的数学工具,而当时还不具有这样的条件(杨小凯、黄有光,1999,P.7-9)。2[②] 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是资源配置问题,并不重视许多古典经济学家也曾十分注重的经济组

织问题。这个体系以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两分为前提,并假定消费者喜好多样化消费(效用函数为拟凹的,quasi-concave)和生产中没有无止境的规模经济,从生产函数和利润最大化假设导出供给函数,从效用最大化导出需求函数,从供求相等条件导出协调个人利益的市场均衡。这一模型在学术上的成就在于它抽象出了一个极端的分权化世界。3[③] 通过这种模型,可以估计出极端分权化是否会导致资源的无序配置。

正因这个模型的建立只是为了阐明分权社会中协调机制的奥秘,所以企业被留作一个黑匣子,只是简单的假定: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唯一的任务和目标就是选择怎样的投入产出数量,以使利润达到最大化。并且,为此所需要的信息俯拾即是,所需要的计算也不费吹灰之力。利润最大化决策所需要的那些资源根本不稀缺,实现利润最大化所需付出的成本为零。 2. 利润最大化与代理问题

67年前,伯利与米恩斯成功地引入了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问题。他们认为,流行于19世纪、实行公司制以前的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真正的企业,而现代公司则改变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这一企业性质。原因是公司所有权已分散在如此众多的股东手里,使得现代公司中典型的股东已不再能真正行使权利,去监督经营者的行为。然而所有者的利益与最终经营者的利益可能而且往往背道而驰,并且这种利益冲突总是以有利于经营者一方而告终,由此使公司追求利润的这种企业性质发生了改变(Berle and Means,1933,P.6-7)。鲍莫尔也认为公司基本上由与企业赢利关系不大的经营者所控制,公司追求的目标不过是保持能使股东满意的可以接受的最低限度的投资回报,一旦超过了这一限度,就要牺牲利润来提高经营者的效用,经营者的效用最大化行为要求利用企业资源来提供工作乐趣(Baumol, 1967)。

其实,在伯利与米恩斯写这本书之前,人们已经认识到我们将之与分散所有权关联起来的代理问题。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写道:所以,要想股份公司的董事们监视钱财用途像私人合伙公司伙员那样用意周到,那是很难做到的。??这样,疏忽和浪费常为股份公司业务经营上多少难免的弊窦。

1921年凡勃伦在《工程师与价格制度》中又提出了这个论题。他认为,所谓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实际就是把控制权从资本家手中转入工程师之手。显而易见的是,他支持这种转移。这是出于他对这两个集团的社会学评价。他相信,资本家的兴趣主要在于通过垄断来制造短缺以便发财,而工程师的主要兴趣则在于提高技术效率并增加产出。他的更著名的

学生之一加尔布雷斯与凡勃伦关于这一过程的观点相同,但对结果的偏好却不相同。在《新工业国》中,加尔布雷斯描述了控制权向技术结构阶层的转变。他认为,由于教育与文化的指引,技术结构阶层增加产量,而且增加得很多。他们不是靠产品的内在价值吸引顾客,而是利用广告引诱人们购买他们实际并不需要的东西。按照加尔布雷斯的判断,正是由于技术阶层的愿望和权力,才培养出人们所不愿看到的私人部门的大规模发展(德姆塞茨,1999c,P.75-76)。

伯利和米恩斯的著作是在凡勃伦的著作与加尔布雷斯的著作出现之间的这个时期写成的。他们所赞同的公司控制问题的观点与斯密的观点十分接近,但与凡勃伦和加尔布雷斯的观点很不相同。所有这些观点都有一个共同的假设:大公司的控制超出了其股东利益集团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外。

尽管伯利和米恩斯提出了一些资料,但这些著作都是武断的规范陈述和理论猜测,基本没有经验事实。近年来对这一问题的论述既包括了正式的模型,又包括了经验研究。从70年代中期到现在,这种研究有五条主要线索。每一条线索都揭示了所谓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问题的一个不同的侧面。第一条线索研究公司所有权结构,第二条线索研究管理者报酬,第三条线索研究经理市场的竞争,第四条线索研究产品市场的竞争,第五条线索研究公司接管。

一、公司所有权结构

公司所有权结构与代理问题的相关性已成为一个研究题目(Demsetz and Lehn, 1985)。从公司所有权结构的研究中得出了两个结论。第一,甚至美国一些最大的公司的所有权也比伯利和米恩斯讨论分离问题时所认为的更集中。《幸福》杂志500家最大公司中,5家最大股东利益集团平均而言共拥有全部上市股份的1/4多,这个比例甚至比西欧(英国除外)和日本公司都大。像这样的所有权地位足以影响专业管理者进行工作的方式。第二,当集中所有权对所有者的利益超过成本时,所有权会更加集中。所有权结构要受内部考虑的影响,而且,它的形式与对利润的追求相一致。提高所有者控制的那种所有权集中是有代价的,这主要是承担企业风险。由于认识到了这一点,放弃所有者完全控制可以使成本最小的观念就是正确的。真实的生产成本最小化应该考虑到这种风险部分。(德姆塞茨,1999c,P.77-78)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