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第16周教案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16周教案

统计与概率 第1课时 统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96~97页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进一步了解统计表和统计图,掌握整理数据、绘制统计表的方法,掌握各种统计图的不同特征及适用范围,学会进行简单统计。

2.使学生加深对平均数的认识,会解决求平均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3.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和综合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各种统计图、表的特点,体会各种统计图、表的适用范围,进一步认识平均数。

教学难点:让学生系统掌握统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在小学阶段,我们学习了简单的统计知识,了解了如何收集和整理数据,明白了如何准确清晰地反映调查情况。我们通常把收集到的数据借助统计图或统计表来描述。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统计的相关知识。

二、新课

(一)复习统计表。

1.师:你学过了哪几种统计表?你知道制作统计表有哪几个步骤吗? 同学们回顾交流,教师适当指导,指名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总结:

(1)统计表的意义:把统计数据填写在一定格式的表格中,用来反映情况,说明问题,这样的表格就叫做统计表。

(2)单式统计表:只有一组统计项目的统计表,叫做单式统计表。

(3)复式统计表:有两组或两组以上统计项目的统计表,叫做复式统计表。 (4)制作统计表的步骤:①收集整理数据。②确定统计表的格式和栏目数量,根据纸张大小制成表格。③填写栏目、各项目名称及数据。④计算总计和合计并填入表中。⑤写好表格名称并标明制表时间。

2.师课件出示教材96页下面的调查表。

教师引导学生独立填写,完成后组织学生交流,集体评议。 (二)复习统计图。

1.你学过几种统计图?分别叫什么统计图?各有什么特征? 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变化情况)

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种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情况) 教师:结合刚才的数据例子议一议,什么类型的数据用什么样的统计图表示更合适?

组织学生议一议,相互交流。

2.你知道应该怎样绘制统计图吗?师生共同总结。 (1)根据纸张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2)通常在水平射线(即横轴)上适当分配直条的位置,使直条的间隔相等。 (3)通常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即纵轴)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

(4)按照数据的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或描出各点),并标明数量。 (5)写上统计图名名称,并标明制图时间。 3.课堂练习:教材第97页第4题。 (1)从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如:从扇形统计图可以看出,男、女生占全班人数的百分率;从条形统计图可以看出,男、女生最喜欢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

(2)还可以通过什么手段收集数据? 组织学生议一议,并相互交流。

如:问卷调查,查阅资料,实验活动等。 (三)复习平均数。

1.师:什么是平均数?它有什么用处? 组织学生议一议,并相互交流。

指名汇报,并组织学生集体评议。使学生明确:平均数能直观、简明地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平均数受极端数据的影响较大。

2.课件展示教材第97页第5题。

(1)师:从上面的统计表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学生思考后回答。

(2)小组合作,共同探究。(课件出示思考的问题) a.表中两组数据的平均数各是多少?

b.不计算,你能发现表中两组数据的平均数大小吗? c.用什么统计量表示表中两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 (3)小组汇报。

第一组数据:平均数是(1.40+1.43×3+1.46×5+1.49×10+1.52×12+1.55×6+1.58×3)÷(1+3+5+10+12+6+3)≈1.50(m)

第二组数据:平均数是(30×2+33×4+36×5+39×12+42×10+45×4+48×3)÷(2+4+5+12+10+4+3)=39.6(kg)

师:用什么统计量表示上面两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为什么? 组织学生议一议,相互交流。 学生汇报:上面数据的一般水平用平均数表示比较合适。因为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都有关系。

三、巩固应用

1.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2、3题。

2.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4、5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总结全课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2课时 可能性

教学内容:教材第96~97页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含义,能判断一些简单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明确思考过程。

2.使学生加深认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并会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

3.使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进一步明确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思考过程。 教学难点:能准确地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出示情境图。 笑笑:我想看足球比赛。 奇奇:我想看动画片。 欢欢:我想看电视剧。

师:只有一台电视,他们三人都想看自己喜欢的节目,那么如何决定看什么节目呢?必须想出一个每个人都能接受的公平的办法来决定看什么节目。

师:你能想出什么公平的办法确定谁有权决定看什么节目吗? 生:抽签、掷骰子。 2.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想出的方法都不错。这节课我们来复习可能性的有关知识。 二、新课

(一)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1.师:说一说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哪几种情况? 生:一定、可能、不可能。

师指出“一定”和“不可能”是确定现象,“可能”是不确定现象。

2.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事情是一定会发生的,有些事情是可能发生的,还有些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下面举出了几个生活中的例子,请用“一定”“可能”或“不可能”来判断这些事件的可能性。

课件展示:

(1)我从出生到现在没吃一点东西。 (2)吃饭时,有人用左手拿筷子。 (3)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出生。

学生独立思考,并相互交流,指名学生汇报,并进行集体评议。 (二)解决问题,延伸拓展。

师:用“一定”“不可能”“可能”各说一句话,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并进行集体评议。 三、巩固应用 1.填空。

(1)袋子里放了10个白球、5个黄球和2个红球,这些球除颜色外其他均相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