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我身边的十个教育之美
善喻之美
身为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的我,一直享受着教书、读书和写书的喜悦,屈指算来,前前后后也已出了8部学术专著,在正规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不下 150 篇。这一切,显然是自己爱写作的结果。对此,我不得不感谢我的小学语文老师——胡晓东先生。 我读五年级时,写过一篇关于清明祭扫革命烈士墓的作文。胡老师讲评全班作文的时候,特意在黑板上大大地板书了两个成语——“死伤枕藉”、“视死如归”。然后,用他一贯的高腔上普话(即上虞普通话)对全班学生说,这两个成语出自王崧舟的作文,就像一个人的两只眼睛使他的作文炯炯有神。
胡老师的话,让我脸蛋通红、小眼放光、胸口扑通扑通地直跳。此后,我文得其法,依此习练,文章文气清通许多。至今想来,这是我小学生活中收到的最美的礼物之一。
良知之美
女儿爱读书,每每读到一些令她感动的文章,总爱向我推荐。
记得她读三年级的时候,有一回兴冲冲地跑进书房向我推荐《天堂与地狱》这篇文章,文章里,一个人死了,上帝的使者让他选择进天堂还是地狱。他大胆请求:“先让我看看再做决定。”参观后,他发现无论在天堂还是在地狱,人们都需要拿着一个足足超过他们的身高的长勺吃粥。地狱的肉粥锅边围着一群面黄肌瘦的人,因为他们无法用长勺给自己喂食。而在天堂里,每个人都面色红润,健康愉快。因为在这里,人们互相喂食,有了彼此的帮助,个个都吃得津津有味。
这个故事我在几年之前就曾读到。此刻,我突发奇想,问女儿 :“你愿意进天堂还是进地狱?”以一个成人的惯性思维,我觉得这是一个毫无悬念的问题。 “我想进地狱。”女儿脱口而出。 “为什么?”我有些吃惊。
“我可以告诉地狱的人怎样才能吃到粥呀!”
我听了非常感动,又非常愧疚。作为成年人的我们,良知和心性已经被俗世、功利蒙蔽了,但孩子不是,孩子的心地非常纯洁,非常干净,这就是良知,没有人教她,良知就呈现出来了。我觉得这个时候女儿是我的老师。
发现之美
记得我刚到拱宸桥小学担任校长的时候。为了准备第一次开学典礼的讲话,我把全校同学暑假生活的情况摸了个底朝天。在 72 件暑假典型事例中,我发现
了 5 件让人感动的事例。在开学典礼上,我表扬了这五个学生,并和他们一一握手。
第四个握手的学生叫陈雨佳,一个长相普通但却有着一双清澈眸子的女孩。
我是被她的海报创意给迷住了。那是一张关于“桥”的西博会海报,是啊!杭州有多少桥?西湖有多少桥?运河有多少桥?我们往往熟视无睹,雨佳同学却发现了桥的美,这让我大为感动。
让孩子从小就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对他们的幸福人生实在是太重要了。我握住那只白嫩而纯净的手,仿佛握住了一颗真诚而美丽的心。
责任之美
每天清晨,我都会站在校门口迎接学生上学。孩子们向我鞠躬问好,我也向他们鞠躬问好。
一次,一位刚巧路过校门口的老人见到了这一幕,她颤巍巍地走过来,看着我说:“你这一天要给学生鞠多少个躬啊?”
我笑着回应:“一人一个,那就得六七百个喽!”
老人一边直说“太辛苦了!太辛苦了!”一边颤巍巍地走开了。
说实话,我倒真没觉得辛苦。站在门口迎接学生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儿。
就说学生的鞠躬问好吧,其实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即便是同一个孩子,昨天、今天和明天也会不一样。
一个练拉丁舞的女孩,每次鞠躬,都会甩出一根油亮油亮的小辫子,在空中划出一个漂亮的圆弧。五(1)班一个叫吴伟的男孩,在班里长得最矮,偏又长得最胖,向我鞠躬时跟完全没鞠躬似的,没有脖子、没有腰身,你让他怎么鞠躬呢?齐若最有趣,远远地看她走过来,还是一脸平静的,只要到我跟前,立马一个灿烂的笑脸蹦将出来,然后柔柔地鞠上一躬,让人忍俊不禁……那一刻,我真想对孩子们说:谢谢你们陪我一起迎接每一个全新的早晨。
想象之美
上《荷花》一课时,我让学生想象写话:你就是一朵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那么急切,那么激动,你最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结果,学生的想象力让我惊叹 :
生1:“我是一朵亭亭玉立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小姑娘,穿着洁白美丽的衣裳,穿着碧绿的裙子,在随风飘舞。” 我说 :“荷花仙子来了!真是三生有幸啊!”大家笑了。
生 2 :“我是一朵招人喜欢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想要跟别的荷花比美,你们谁也没有我这样美丽动人。”
我说 :“我欣赏你的自信!自信的荷花才是美丽的荷花。”
生 3 沮丧地说 :“我是一朵孤独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多想找几个小伙伴跟我一起捉迷藏啊!” 我问 :“谁想跟这朵荷花交朋友?” 孩子们纷纷举手。
我很高兴 :“不孤独,孩子,不孤独。你有朋友,瞧!他们都是你的朋友。” 这真是一个意外!但我以为,一个充满诗意的语文老师,总是敞亮着自己的敏感。“孤独”一说,分明是学生对自己生存状态的一种隐讳表达。背后也许是一个破碎的家庭,也许是一段寂寞的时光,也许是一种悒郁的烦恼,也许是……这份深深的
敏感和警觉,给了这个孤独的孩子,不,也给了所有曾经孤独、即将孤独的孩子们一抹温暖的精神底色。
率性之美
我上纳兰性德的《长相思》,遭遇了一次奇妙的体验:在上课的时候完成了备课的任务。这种完成,是自然的、下意识的,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为了上《长相思》,我足足准备了一个多月。搜集了好几万字的备课资料,写下了 1 万多字的文本细读,找了不少制作课件的图片和背景音乐,设计了四种风格各异的场景导入,但都不太满意…… 也许是自己太想追求完美,一直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思路,所以迟迟未做课件,只以积件的方式保存了这些元素。后来,因为时间被琐务充填得太满,直到上课前,我也没能为《长相思》的教学理出一个完整的思路来。
到了无锡举行的“全国首届中华经典诗文教学观摩研讨会”上,在尚未形成完整、连贯、一气呵成的思路的尴尬中,我上了《长相思》。没想到,就在课的行进过程中,思路竟然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长相思》的备课,奇迹般地在上课的进程中完成了。
这真是一次从未有过的奇妙体验!
这次异乎寻常的备课经历,让我一下子体悟到很多东西。我惊喜地发现,自己的课堂教学正在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过去许多刻意的、需要强有力的意志去设计去驾驭的教学行为、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构架已经内化为自己深层的、潜意识的、融入到整体生命中的自然行为了。由教学习性走向教学率性,我似乎进入了一种新的教学境界。
机智之美
有一年,我在太原上《二泉映月》。课中,一个孩子冷不丁地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阿炳为什么要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
这绝对是我始料未及的问题,但是,就在那个节骨眼上,我竟然不假思索地做出了这样的反应:“你能联系阿炳的遭遇想一想为什么吗?” 那个孩子恍然大悟似地说 :“因为阿炳孤苦伶仃,身边已经没有什么亲人和朋友可以倾吐自己的情怀了。”
我又面向全班学生追问 :“除了这一点,你们还能联系阿炳的童年想一想吗?” 有孩子马上回答:“阿炳小时候曾经跟师父一起来到泉边赏月,现在他对着月夜就像对着他的师父,他是把自己的情怀倾吐给师父听。”
我又一次追问 :“联系阿炳的向往你又有什么新的理解呢?”
“阿炳向往光明和幸福,月亮象征着光明,也象征着纯洁,所以,阿炳才会把自己的情怀倾吐给茫茫月夜。”学生的回答赢得一片掌声。
说实话,我都不知道自己哪来这样的课堂机智。在那样紧张的氛围下,面对那样突如其来的质疑,我的反应仿佛梦境一般,真以为那不是我在上课,是另有一位淡定睿智的人借了我的身体形式在传递一种诗意般的顿悟。
但后来我终于明白了一点 :那是因为我太爱《二泉映月》了。当我怀着爱的激情特别强烈和持续时,就产生了一种对阿炳、对《二泉映月》全然的敏感。任何一个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