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迁。
5.“不足为外人道也”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桃花源中的人并不愿与外界世俗中的人交往,和上文的“绝境”“间隔”,都为渔人后来“迷”而“不复得路”,桃花源不可寻的结局埋下伏笔。 【第三部分(4、5)】 1.“处处志之”说明了什么?与“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处处志之”,暗示渔人有返回之意,渔人违背了桃花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与后文不矛盾。作者这样写,暗示“桃花源”是找不到的,安定和平、没有压迫的桃花源只不过是作者一个美好的社会理想罢了。 2.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结尾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这样写并不多余。结尾写刘子骥探访桃花源没有成功,是为了渲染桃花源的令人向往和不可寻觅,暗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样的社会理想是无法实现的。
学完本文,你会发现桃源美景是作者虚构的,作者为什么要虚构呢?说一说怎样理解“世外桃源”。学生自由表达幻灯片出示 板书设计
主旨概括
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虚构了一个宁静祥和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艺术特色
1.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课文第二、三段详写了桃花源中宁静的生活环境和淳朴的社会风尚,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理想的社会画卷。例如对环境的描写,写到的事物就有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犬之声
等。再如对桃花源中人的描写,详写了他们对渔人的热情招待,特别是他们谈话的内容写得具体详细。文章第一、四、五段写得简略,因为是故事的开头、结尾,只和故事的传奇性有关。 2.真假结合,虚实相生。
本文既具有浓烈的浪漫虚幻色彩,又有强烈真实的感人力量。这一方面是因为主题具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是由于作者始终注意把虚构与写实结合起来。桃
花源是“避秦时乱”的人们开辟的,一直延续到晋代,与世隔绝五六百年,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但“秦始皇式”的暴政在陶渊明生活的时代依然存在,东晋统治集团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刘裕篡权的
动乱都是活生生的现实。所以,读者能通过这离奇的构思,强烈地感受到主题的真实。同时,作者始终注意结合现实来虚构故事。如文章一开始就明确地向读者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的身份职业,最后写南阳刘子骥向往这块乐土,欣然寻访,没有成功。作者之所以如此首尾呼应,意在使人确信,虚幻的桃花源是实有其地的胜境,从而增强了作品的艺术力量。 3.悬念迭起,层次分明。
全文仅用300余字,却写出了一个情节完整的故事,而且写得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设下悬念:迷路了,会怎么样?“忽逢桃花林”,为之一喜,此为第一折。接着写桃林美景,“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悬念又生:桃林走完了吗?桃林前面是什么地方?“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 佛若有光”,又为之生疑,这是第二折。接着写渔人舍船而入的探险举动。“初极狭,才通人”又设下了悬念:里面有什么?能走得通吗?“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又为之一惊,这是第三折。接着便具体描绘美好的世外桃源,介绍了桃花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渔人离开时,桃花源人嘱咐“不足为外人道也”,又设悬念:渔人
出去后对“外人”说了吗?“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这是第四折。“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悬念又起:找到桃花源了吗?“不复得路”,留下了更大的悬念,让人为之迷惑不解,这是第五折。 拓展延伸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一生不图名利,不慕虚荣,就是特别喜欢喝酒,可是由于家贫,不能常常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了,时常请他喝酒。他一去,总是喝得酩酊大醉。陶渊明曾担任江州祭酒、彭泽令等小官职。彭泽县令,是他仕途生活中的最后一任官职。这在萧统的《陶渊明传》中叙述得最为详细。
《陶渊明传》中说他由于生活所迫,不得不去当彭泽令。他一到任,就令部下种糯米,糯米可以作酒。所以他说:“我常常酒醉,就心满意足了!”他的妻子坚持要种大米。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