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初中补习班五角场新王牌教育秋季班给你不一样的上课体验

专题三生物体对外界信息的传递和调节

四、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

体液调节:激素、二氧化碳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激素调节是主要内容。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特点的比较 比较项目 作用途径 反应速度 作用范围 作用时间 神经调节 反射弧 迅速 准确、比较局促 短暂 体液调节 体液运输 较缓慢 较广泛 比较长 联系:神经调节控制体液调节;体液调节影响神经调节。

五、动物体的细胞识别和免疫

(一)细胞识别 1、抗原

概念:所有被生物体细胞识别为“异己”物质并受免疫反应排斥的物质,称为抗原。 (1)抗原多为蛋白质,还有多糖和脂类。细菌和病毒进入生物体内时就成为抗原,因为在它们的表面有特殊的糖蛋白和糖脂。

(2)抗原大多是外源性的,是生物体自身不存在的异种或异体物质,(如病原体及其毒性物质、异种动物的血清、同种异体的组织细胞等)。抗原也有是内源性的,(如机体内衰老或损伤的细胞以及突变后的细胞等)。

抗原的特点:大分子性(多为蛋白质);异物性(多数来自体外,少数来自自身);特异性(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

2、细胞识别:是指动物体细胞对“自己”和“异己”细胞以及物质的识别。

3、免疫:是机体免疫系统生理功能的表现,其作用是识别和区分“自己”和“异己”物质,并对“异己”物质产生排斥。所以,免疫是建立在细胞识别基础之上的。

(二)免疫系统

1、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

①组成: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②作用: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2)免疫细胞

①吞噬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包括:T细胞、B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

②淋巴细胞?

?作用:参与特异性免疫?

(3)免疫活性物质

①组成: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②来源: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

注:淋巴细胞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形成的。

2、免疫系统的调节

①免疫类型: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的 ,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等。 对各种病原体有防疫作用)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特异性免疫(后天性的,对某种病原体有抵抗力)——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特异性免疫方式: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②体液免疫:由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实现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B淋巴细胞通过产生抗体发挥免疫作用,抗体存在于体液里,所以B淋巴细胞的免疫作用被称为体液免疫。

③细胞免疫:通过T淋巴细胞和淋巴因子发挥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

注: ①在体液免疫中,T细胞可产生淋巴因子,作用是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 在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可产生淋巴因子,作用是协助效应T细胞裂解靶细胞。 ②细胞免疫释放的抗原由体液免疫清除,所以细胞免疫必然伴随着体液免疫。

③破坏T细胞,仅保留部分体液免疫;破坏B细胞,仅保留细胞免疫。

④唯一产生抗体的细胞:浆细胞; 唯一不能识别抗原的免疫细胞:浆细胞;

唯一能识别抗原但不具有特异性的免疫细胞:吞噬细胞。 ⑤吞噬细胞既可参加特异性免疫,又可参加非特异性免疫。

⑥记忆细胞的特点: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 ⑦二次免疫特点:比初次反应快而强,能在抗原侵入但尚未引起疾病之前将它们消灭,从而使患病几率大大降低。

④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异同: 共同点:针对某种抗原,属于特异性免疫 比较项目 参与的细胞 区别 作用对象 作用方式 体液免疫 巨噬细胞、辅助性T细胞、B细胞、浆细胞、(记忆B细胞) 抗原 ①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②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促进免疫作用 细胞免疫 巨噬细胞、辅助性T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T细胞) 靶细胞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结合 ①在病毒感染中,往往先通过体液免疫阻止病原体通过血液循环而散布;再通过细联系 胞免疫予以彻底消灭;②细胞免疫的作用是使靶细胞裂解、死亡,抗原暴露,与抗体结合而被消灭(二者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 3、免疫失调

①免疫过强:过敏反应,再次接触抗原时发生。自身免疫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②过敏反应的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破坏组织细胞;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③免疫过弱: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即艾滋病,患者T细胞被破坏,最终死于其它感染病。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