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试题: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编者选题表

题号 知识点 易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综合 一、选择题

1.(2017·湖南益阳调研)“共同纲领”规定:“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基于此,新中国在外交上( ) A.放弃“一边倒”政策 B.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 C.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解析:D “共同纲领”是1949年9月通过的,基于此可知新中国初期奉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故D项正确。

2.(2017·黑龙江大庆质检)毛泽东认为:“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和共同对付可能出现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的和平。”这表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1 3 5、6 中 2 4 7 ( )

A.是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结合 B.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C.由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的转型 D.取决于地缘政治的考量

解析:A “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体现了国家利益对外交政策的影响,中苏结盟、“对付可能出现的帝国主义侵略”等体现了意识形态对外交政策的影响(“一边倒”),A项正确。

3.戴高乐认为“:不应该单单从不同意识形态和不同制度的对抗这个角度来处理东西方之间的关系。”下列新中国外交方针政策可支持这一论断的是( )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D 根据对材料的理解,戴高乐认为,处理东西方之间的关系应该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故A、B、C三项错误,D项正确。

4.(2017·北京顺义区期末)据学者统计,1953年到1956年《人民日报》使用“和平共处”一词每年都成倍地增长,尤其是1954年后使用频率增长更快。此现象( ) A.直接推动了日内瓦会议召开 B.说明“和平共处”的理念深入人心

C.有利于调整并缓和中美关系

D.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

解析:D 1953年,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周恩来又分别同印度、缅甸两国总理共同倡导该原则。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的《人民日报》多次使用“和平共处”一词,实际上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以此为外交政策基本准则的,D项正确。 5.1954年4月29日法国《解放报》发表文章指出:“亚洲的重量全部显示出来了。”此文评价的事件是( ) A.万隆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中苏结盟 D.中印会谈

解析:B 据题干中“1954年”“亚洲的重量”等信息,可判断是日内瓦会议,A、C、D三项均与题意不合。

6.一位外交官曾说,这次会议之所以能自始至终贯穿求大同存小异的精神,让世界相信撇开中国就谈不上亚洲和平和世界繁荣,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周总理的卓越的外交战略和政治才干。材料中的“这次会议”召开的地点是( )

A.日本东京 B.印度尼西亚万隆 C.瑞士日内瓦 D.美国旧金山

解析:B 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出席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并明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受到与会各国代表的热烈赞扬和拥护,会议召开的地点是印度尼西亚万隆。故选B。 二、非选择题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