⑥一至此乎。(《史记· 滑稽列传》) 竟,乃 又如“谢”字:
①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战国策·赵策》) 道歉
②太后使使告代王,欲徙王赵,代王谢愿守代边。(《史记·吕太后本纪》) 推辞 ③因之出寥廓,挥手谢公卿。(李白《留别金陵崔侍御》) 告别、告辞 ④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否?”(古乐府《陌上桑》) 告诉 ⑤安世尝有所荐,其人来谢。(《汉书·张安世传》) 感谢
再如“解”,新版《辞源》收了三个读音。列二十一个义项:1、剖开、分割肢体。2、分散,分裂。3、解开,消散。4、脱去,排除。5、分析,解释。6、晓悟,理解。7、值得,知道。8、通达。9、排泄。10、乐曲的章节。11、武术用语。12、文体的一种。13、发送,解送。14、易卦名。15、怠忽,松弛等(第四册,2865页)
这表明,在古汉语中,一个词常常具有许多义项,并兼属许多词类,比现代汉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要复杂得多。
正因为多义现象比较普遍,所以有些词在某一处究竟表示什么意义,是什么性质的词,人们理解就会很不一致。如屈原《离骚》诗题中的两个字的含义,有人认为是“遭遇着忧愁”,这是把“离”字理解为“罹”(遭遇、遭受);有人认为是“离别的忧愁”,这是把“离”字理解为“离别”;有人认为是“被离间的忧思”,这是把“离”字理解为“离间”;还有人认为是“发牢骚”等等。这都是由于一词多义、大家认识不一而造成的。
在古代汉语以及现代汉语的学习中,一词多义的问题是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比如,“素”这个词,在“调素琴”“吃素菜”“素不相识”“颜色素净”“素习兵法”等词语中的意思就是不一样的。这里只是简单提到一词多义这一现象,关于古今词义异同及词义的发展变化规律问题,我们在下一部分学习。
思考与练习 一、解释下列名词。 1、单纯词 2、联绵词 3、复音词 4、偏义复词
二、下列词语哪些是联绵词?试将其归类(双声叠韵等)。
饥谨 跋扈 依稀 扶摇 踌躇 海洋 仓卒 徜徉 消息 辞藻 葡萄 荏苒 逍遥 遥远 滂沱 艰险 辗转 狐疑 三、说明下列成语中加点词的意义: 1.运斤成风—— .2.不刊之论—— .3.口诛笔伐—— .4.家给人足—— .5.苟且偷安—— .6.不足为训—— .7.洞若观火—— .8.尾大不掉—— .9.日薄西山—— .10.比肩继踵—— .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孟子·公孙丑上》) .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子·梁惠王上》) ...3.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4.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孟子·梁惠王上》) .5.二人相憎,而欲相贼也。(《韩非子·内储说下》) .6.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贾谊《过秦论》) .
7.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史记·淮阴侯列传》) .8.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史记 廉蔺列传》) ..9.力不足者中道而废。(《论语·雍也》) .10.马逸不能止。(《左传·成公二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