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声乐语言人声行为中心理机制的作用》的
文献综述
姚 璇 指导教师:XXX
教学单位:黄冈师范学院艺术学院
前 言
歌唱者们都有这样的一个共同的认识:歌唱的声音,歌唱的欲望,自始自终都被精神状态影响着;精神状态好,歌唱欲望比较强烈,歌声就轻松自如。
教师在课堂上,经常向学生喊到“兴奋!再兴奋些!”其中的原因就是指神经不够兴奋,心理反应不够强烈。我们研究神经系统的传导对我们歌唱与发声具有特殊的意义。
声乐艺术心理学包括声乐教育心理学,声乐学习心理学,声乐表演心理学。教师,学生,演员各得其所。开展声乐艺术心理学的研究,能够将调动各个心理品质(如意识,注意,意志,感觉,知觉,记忆,联想与想象,情绪与情感,思维等),对歌唱活动和发声动作进行调控,使复杂艰难的生理肌肉运动自动化实现。
在声乐教学中,尤其是在高等师范声乐教学中,对于嗓音条件差基础素质薄的情况运用心里教学法将取得显著的成效,目前,高等师范教育面临困境,一是艺术师资数量不足,缺额较大;二是艺术师资总体质量不高,不能适应基础教育的需要,特别是不能满足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需要。为了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加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数以万计的质量高的师范毕业生,因此必须由一流的理论,一流的学术,一流的教法,出一流的人才。这样,势必要求我们去探索一种新的高等或中等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理论。
主 体
声乐艺术心理学的中外研究状况:声乐心理问题,在意大利,法国,德国,英国等欧洲国家早已有专家论述。诸多声乐教育家并不满足生理教学法,分别开始利用物理学中的声学和力学,心理学,进行声乐教学。
一.国外声乐艺术心理学的研究:
(1).17世纪意大利人佩特罗.托西指出:“没有敏锐听觉的人永远也不应当从事教学工作,自己更不应当演唱……”他还说:“有独创性的歌者,哪怕是他是很普通,也比聪敏而没有想象力的歌唱者值得尊敬。”
(2).18世纪的吉阿穆巴.其斯塔.曼奇尼,是当时一位著名的声乐教授,他的著作是非常有价值的教学指南,他的个别指示已经成为经典名言。他和托西一样,主要克服“胆怯心理”他的《关于歌唱修饰艺术的实践意见》都是基于精巧的思维和听觉,视觉为基础
的。这时,两位大师都注意到歌唱时心理问题的重要性。在此之后,诸多声乐家都纷纷涉足声乐心里领域。
(3).17,18世纪时,意大利美声学派获得很大发展,再生性的延伶时期,这个学派的技术达到辉煌的高峰,对整个欧洲的声乐艺术起了巨大的影响作用。例如:[法国]法门戈齐,加拉等的《音乐学院歌唱法》,[捷克]加罗德的《歌唱法》,[捷克]曼什坦的《波伦亚学派的贝尔那基的歌唱法体系》,[法国]杜普雷的《歌唱艺术》,[法国]加尔西亚的《歌唱艺术大全》,[意大利]兰贝尔蒂的《歌唱艺术》,都分别阐述了心理特点,并在教学中大量运用了心理教学法。
(4).1847年,声乐理论和声乐教学法方面的卓越研究者,巴黎音乐学院声乐教授加尔西亚出版了《歌唱艺术大全》。这本书很多技巧都提到了“思考”,“内心活动”,“表情”,“内心激动”,“精神状态”,“体会”,“感受”,“控制”,“意图”,“想象”。他说:“人身上的一切都是密切关联着的,任何内心活动都会影响到他的举止。”他又说:“对于学生来说,自然的,本能的,情感活动的模仿,应当是一门专门学习的科目。”他还说:“思考又练习更容易,提高艺术。”
(5).意大利声乐学派奠基人,博得声乐文献巨大声望的恩里克.卡鲁索说:“为了要求得到正确的,固定的发声方法,必须设法有意识的把咽部打开。”卡鲁所在他的《我的声乐经验》中,有不少关于歌唱心理的论述,如:“一定要留心自己内心所要歌唱的全部歌声,能全体地完美地给人们一定最深的感染。要不是这样,那么他的歌唱就没有情绪和感染力。”
(6).意大利著名歌唱家扎克莫.拉乌里.沃尔皮教授发表了《嗓音的比较》,书中的若干意见,与天才艺术心理学家,舞台改革者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见解是一致的。《嗓音的比较》中多次提到:“艺术直觉感,一般智力的高度发展,以及创造性的,敏感的‘歌唱感’,对于一个歌唱者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这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关于夏利亚宾的演唱的著名观点相近。拉乌里.沃尔皮在他的《人声奥妙》中提到:“经过训练的嗓音或理性嗓音是通过声乐意识的发展而产生的;但是理性的声音还得在精神上加以丰富,这样将获得智利条件的集中。”作者在书中还把内在的“我”放到歌声里面,他把“我”和“非我”相比,认为“我”可以有助于仪式在歌唱时出现并参与工作。歌唱者的有意识的“我”设法渗入他的意识的生理上的“非我”,其目的就是为了把理性的射线和创造性精神派遣到指定位置。他认为意识的东西——内心深处——往往传送非理性的刺激因素和动机,然而能以创造性地因素来滋养直觉,这不仅对于艺术,对于科学也是非常宝贵的。作者深刻地指出了有意识和无意识(下意识)对歌唱活动与发生行为的驱使,调节与控制作用。
(7).19世纪,意大利声乐学派最杰出的声乐教授兰贝尔蒂(子),开始进一步地研究了声乐心理问题,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首创。在他的教学中,尤其将联想与想象,
才能,气质,感受能力以及审美能力运用的比较广泛。 兰贝尔蒂在论歌唱教学时指出:“一位声乐教师必须掌握三种本领,即在每个学生的才能,气质和领悟力方面,去运用他的力量和知识。”才能,气质,领悟力(理解力与感受力)都是心理学的重要特征。在声乐教学中,兰贝尔蒂还指出,教师必须激发起学生对美的向往。实际上,兰贝尔蒂很重视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通过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使学生对技能技巧以及声音的影响,音色的情感等,都能达到美的境界。因为歌唱最终是使听众得到美的享受。兰贝尔蒂在教学中,强调利用向相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在谈到歌唱起始时,他还提出了很多想象。 兰贝尔蒂虽然没有提到运用“联想与想象”去建立歌唱前准备状态,但这的确是意大利18世纪的声乐教学中的生动的联想与想象的代表。关于联想与想象,他还指出:“你的歌曲产生兹尼的想象,歌唱的强度是出于想象,你的技艺闪烁着你的思想。你的解释是你的思想和想象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情感和气质 。”当兰贝尔蒂谈到歌声和情感的关系时,他还指出:要唱好歌,你必须一直感觉到“头腔空洞”,“喉头放开”,“胸腔宽阔”和“腰部扩张”。他还指出“歌唱的奥秘”是三种感觉支配着歌唱活动。即对音高和音质(泛音)的发展,以及通过听觉神经对声音控制的感觉;通过神经触及的控制,对波动和共鸣发展的感觉;通过整个身体神经的控制,对能量和气息发展的感觉。唤起并保持这三种感觉协调一致的连续性活动,就是歌唱的奥秘。他还指出:“天才依靠的是听觉神经,很少透过技巧的力量去进行。”(引自薛良《音乐知识手册》)听觉是诸多感觉的一种,当时,尚未意识到视觉,触觉,味觉,嗅觉作用。
(8).在兰贝尔蒂之后,19世纪,又有几个代表人物,其中一个是英国传统学派栋梁之一般尼亚米诺.基利。他在《学唱入门》中谈到:“现在就这些母音(a,e,i,o,u )的构成与歌唱的关系来说,我必须把集中点集中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上,即:完全必须先从心理上想到一个人所希望或即将发出的母音,无论他是一个纯净的或是变形的音型,还是音响和音色。所有母音都必须是在一种自然的和天然的基础上,流畅地和自由地从生理上发出之前,在心理上把它做成一定形状和在心理上赋予于必需的色彩。某些方法的目的是单纯建立在生理基础上的,事先不进行任何心里作型和着色,而过分强调母音发声。这种方法只能把人引到各种类型的过分夸张,因而使发该声的有关(肌肉)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僵化,(致使)发出的声音受到相应的损失。”(引自李维渤译,[意大利]和波特-凯萨利著的《心的歌声》。)以上,他强调了母音发声的胜利事实必须由心里因素的驱使,否则就会僵化,致使母音及音响受到挫伤。他还指出:“从一个母音过渡到下一个母音,重要的是要从思想上去做。就这种意义上说,不应该企图有意通过生理上的努力直接去做。我并不老想着生理因素,而主要考虑心理的做形和母音到母音的内部渐变与并入,当思想的根据是正确的时候,生理部分就有同样的准确性,相应正确的反应和调节它们。”他又指出“以扩大声音为目的的空间供应,主要是由歌手的心理和意志来进行的(头脑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