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全文覆盖情景默写教师版(原创)

《师说》全文覆盖情景默写教师版

1、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职能的两个句子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一致。

韩愈在《师说》中,用设问的方式指出不从师的危害,从而说明从师重要的两个句子是: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3、韩愈在《师说》中,不断强调有疑惑且不跟从老师学习的危害的三个句子是: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4、在《师说》中,韩愈认为拜比自己年龄大的人为师,是理所当然的三个句子是: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5、在《师说》中,韩愈认为拜比自己年龄小的人为师,是理所当然的三个句子是: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6、韩愈在《师说》中认为,从师学习与年纪无关,“生乎吾前”之人自然“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所以“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之人,只要“其闻道也亦先乎吾”,照样“吾从而师之”。 7、在《师说》中,韩愈将讨论的焦点引到以“道”为师的态度上,并且发出强烈感叹的两个句子是: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8、《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9、在《师说》中,韩愈认为择师不应该分贵贱和年龄的两个句子是: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10、在《师说》中,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的两个句子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1、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慨叹的句子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12、韩愈在《师说》中对从师的风尚失传与对学问疑惑之难,感慨万端的两个句子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13、韩愈在《师说》中赞美古代圣人们知识丰富,修养极高,仍从师请教的正确态度的三个句子是: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14、韩愈在《师说》中批评今之众人离圣人渐行渐远却不愿意从师的错误态度的三个句子是: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15、韩愈在《师说》中赞美古代的圣人,“其出人也远矣”,还跟从老师学习;批评今天的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却把向老师学习当作耻辱。 16、《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判了今之众人错误态度的两个句子是: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17、韩愈在《师说》中赞美古人、批评今之众人从师态度对比的角度得出他们差距的结论性的两个句子是: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18、韩愈在《师说》中明确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所在的三个句子是: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9、韩愈在《师说》中批评那些家长不带头从师,为孩子做出坏榜样的两个句子是: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20、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择师而教之”;对自身“则耻师焉”。

21、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22、在《师说》中表明韩愈对那个孩子老师只教“句读”内容的否定,阐述老师内涵的三个句子是: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23、韩愈在《师说》中批评求学的孩童,“句读之不知”,有的孩子去学习;疑惑得不到解决,却“或不焉”。真的是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方面却放弃了。

24、在《师说》中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

导致本末倒置的结果的两个句子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5、韩愈在《师说》中赞手工业者们互相学习的两个句子是: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26、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这与韩愈师说中“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所描述的现象一样。

27、在《师说》中,揭示世俗对从师者嘲笑的原因是因为年龄、学问和修养相当就不能称呼为老师的两个句子是: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28、《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两个语句是: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9、《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30、韩愈在《师说》中慨叹,因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待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产生了一种出人意料结果的两个句子是: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1、在《师说》中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广泛学习,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的两个语句是: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32、韩愈在《师说》中,列举了孔子尊奉为老师的人的才德事例,意在表现他们的总体水平不一定超过孔子,但孔子还曾虚心向他们请教了某些方面的问题的两个句子是: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33、在《师说》中,韩愈列举了孔子从师谦逊的态度:孔子认为,众人中,至少一人能比我强点,我就能拜他为师的两个句子是: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34、韩愈在《师说》中认为新型的师生关系的两个句子是: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35、《荀子·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是相同的。

36、韩愈在《师说》中认为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的两个句子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37、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形成新型师生关系的原因的两个句子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38、韩愈交代“作《师说》以贻之”的原因,是李蟠不仅“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而且“不拘于时,学于余”,还有“余嘉其能行古道”。

39、韩愈写作《师说》一文的缘由的两个句子是: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40、《师说》中强调从师学习不必在乎别人比自己是长还是幼的一句是“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观点后,接着运用“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的事例加以论证。 41、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无论“他”生在“我”的前面还是后面,“我”都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其前提是“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在文章结尾说自己作《师说》以赠李蟠的原因是“余嘉其能行古道”。

42、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圣明之人更加圣明的原因是“犹且从师而问焉”;而今之众人却“耻学于师”,所以更加愚笨。 43、《师说》中韩愈认为只跟从老师断句等基本常识,有了疑难问题却不去请教老师,这种“小学而大遗”的做法,是非常不明智的;结尾写李蟠“不拘于时”,向我学习,我就写下这篇文章赠给了他。 44、《师说》中一开始就说明老师的作用是“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而拜师不应在乎身份的贵贱、年龄的长幼,“道之所存”,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