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群训练理论的几点思考与质疑

关于田麦久老师《项群训练理论三十年》讲座的思考

近期有幸在网上搜到一段半年前(2014-4-16)田麦久老师在黄河科技学院的讲座视频,题目是《项群训练理论三十年》,就在还没有仔细观看和恭听此讲座之前,依于之前对本知识体系的初略了解和掌握情况的基础上,一直在思考着项群二字的“学术含义”,即项群这个词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对项目如何去进行“群”的问题,产生了几点的遐想和假设。暂且先不提及之前个人狭隘的独见,观后给予讲座的基本印象来对田麦久老师讲座的内容提出简单自己的思考,真诚希望广大有志青年、学习积极分子及评论发烧友前来拍砖和讨论。

讲座一开始,田老师便灵活的运用了互动的方式来问及本体院的师生对项群理论的头脑中印象的理解,个人感觉作答的任课老师回答的答案虽是差强人意,不知道田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呵呵,这样一下就貌似激发了学生对田老师讲座的兴趣和热情。

本次讲座的主体思路是从项群理论的创立到项群训练理论的丰富发展再到项群训练理论的前景等方面将展开详细的介绍和阐述。

首先,“创立”,于门捷列夫创立的元素周期表中产生启发,基于一般训练理论与专项训练理论的之间的纽带桥梁,从最初的众多项目的共性中思考,再去研究分类,八个项群的确立形成研究体系。明确了分类几大主要原则:统一标准原则、层级分明原则、子项目不相容原则等等,开辟了主要的分类标准,即大家所熟知的依竞技能力主导因素(主观人)、动作结构特点(项目本身)、比赛结果评定方法(客观事物)等,据田老师的阐释和个人理解,即所有项目须寻共同、求相似的角度出发。本来项群训练学之前的学术名称为“分类训练学”,但是田老师为了突出其“学术含义”故名为“项群训练学”,其理论名称由此彻底诞生。

其次,田老师对其发展过程也做了系统的详细阐释,在此凭借印象只能简单介绍大体概况,从1983年二八(即二大类,八小亚类)分类到2002年的四九分类,通过众多图片的讲解来分辨出其具体的项群归属,如今已发展到技能、技心能、技战能、体能为主导因素等更贴近项目特点的项群分类。为此还提及到了奥运会奖牌问题,田先生认为所有奥运302块金牌(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例)是等价的,不能因为观众的关注度和呼声的高低而产生对金牌价值判断的误解,他引用毛泽东同志的十六字方针战略,即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战略思想,这是灵活敏捷的运用自己的优势来捍卫自己的空间。

最后,理论发展前景上感觉说的比较笼统,只是在点会发展更加细致和完善之类的话,主要拿了一些项群的论文数量来说事。

为此,在认真看完这段视频后,个人觉得值得思考的问题有以下: 第一, 关于项群的“群”问题,是否还有突破详实的可能?

第二, 分类“方法”能否自成体系后然后即可上升至理论的高度?

第三, “提出”与“创立”之间的关系,提出指的是项目涉及者虽都具有潜意识但是

由于知识贮备或者其他原因等问题而不能及时发现的时候,有对其潜意识进行总结提炼的过程即为提出。创立是指因创而立,即别人无意识而己独立创造所得。讲座中的理论“创立”又是指的创了什么?

第四, 项群理论分类中,不免会出现,共同点、相似点和规律等字眼,共同点、相似

点、规律这些都好说,毕竟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交集在所难免,而共同点、相似点、规律,到底是就项目本身而言、运动员主观还是其他客观条件而言,有没有稳定统一的标准?比如说,技心能与技战能?前者偏向运动员,后者偏向项目的划分,这样合理吗?为何发展成四九分类?

第五, 项群训练理论就理论而言,基于训练理论,训练的原理何在?核心理论在哪里,

又是什么?项群训练难道就是去实施“练什么、怎么练、如何练”吗?但是项

群训练的实际的理论在哪?有哪些呢?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