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认知心理学考试资料整理版

《认知心理学》

第一章

认知心理学及其发展

(一)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领域

1、人们获得和应用知识的一系列心理活动,总称为认知。 认知心理学研究心理活动内部机制——认知结构和过程。 认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为Neisser的《认知心理学》,1967 。 2、认知过程

信息加工的阶段或信息处理的过程,包括感觉输入、转换、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的全过程。(1)自下而上的加工与自上而下的加工自下而上的加工是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直接依赖于刺激的特性或外部输入的感觉信息。自上而下的加工是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依赖于人已有的知识结构。(2)系列加工与平行加工系列加工是对输入的信息依次一个一个地加以处理。平行加工是同时对所有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3)控制性加工与自动化加工控制性加工要求意识努力的认知加工。自动化加工不受人的目的与意图的控制的加工,且是不自觉的。 3、认知结构

表征代表和传递某种事物的信息;是人的内部心理结构,是知识及知识的组织方式。 4、认知与其他心理现象的关系

5、认知模型..认知心理学通过建立各种认知模型来说明人的认知活动,包括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构。一个好的认知模型(1)能够表现认知的结构与过程。(2)能够说明各种中枢控制因素。(3)能够容纳和解释已经观察到的现实或现象。(4)能够预测新的事实或现象的出现。(5)应该吸收邻近学科的研究成果。 1、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反应时指的是从刺激作用于有机体后到明显的反应开始时所需要的时间。代表了从刺激输入到中枢加工到反应输出的全部过程所需要的时间。2.减法法Posner的短时记忆编码实验采用减法法证明了短时记忆中除了听觉编码以外还存在视觉编码3、加法法4、开窗实验5.口语记录法6.计算机模拟 (三)认知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认知心理学与相关学科:传统心理学、现代语言学、信息科学。

2、认知心理学的新发展:研究范式的转变;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模拟;生态效度。第二章 知觉与模式识别 (一)知觉

1、知觉:人脑对经过感官获得的外部信息进行加工,产生反映事物整体的心理现象,这一过程叫知觉。2、知觉的种类3、知觉的特性.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仍保持它的稳定性。如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4、知觉的认知理论.知觉不是由输入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当前刺激与知觉者的某些内部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5、知觉的组织原则:

接近律:其他条件相同时,空间上彼此接近的部分容易组成为图形; 相似律:视野中相似的成分容易组成图形; 良好连续:具有良好连续的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封闭律:封闭的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共同命运:视野中的某些成分按共同方向运动或变化时,容易组成图形; 简单性:简单结构容易组成图形。 (二)模式识别

1、模式,即由一组刺激或刺激特性,按照一定的关系构成的一个有结构的整体。

2、模式识别,即运用记忆中已经储存的信息对当前出现的刺激模式作出有效解释的过程。

3、模式识别的理论(1)模板说(2)原型说(3)特征分析理论泛魔堂:获取物体图像——映象鬼;分析特征——特征鬼;认知事物——认知鬼;决策——决策鬼。(4)拓扑学理论

4、模式识别中的认知与非认知因素(1)认知因素:情境的作用、知识表征的作用。(2)非认知因素:需要与动机、价值与态度、情绪、人格。 第三章

注意

(一)选择性注意1、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具有选择、维持、整合、调节功能。2、选择性注意的理论模型(1)过滤器模型:该理论认为神经系统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只能对有限容量的信息进行加工。在神经系统的某个部位存在一个过滤机制,对来自各种感觉通道的信息进行筛选,使一部分信息获得通过,并得到进一步加工;而其他信息就被阻断在这种机制之外,完全丧失。神经系统的过滤作用遵循“全或无”的规律,即通过的信息完全通过,没有通过的信息完全丧失。也称为瓶颈理论或单通道理论。(2)衰减模型:认为不被注意或者非追随的信息并非完全不能通过过滤装置,只是在通过的时侯强度上减弱了。不同的刺激有不

同的激活阈限,那些激活阈限较低的刺激出现在非追随通道时就容易被加工,如自己的名字、危险信号等。衰减模型不同于过滤器模型,主要在于将过滤器的“全或无”的工作方式改为衰减,从而将单通道模型改为双通道或多通道模型。衰减模型承认注意在通道间的分配,显得比过滤器模型更有弹性。两个模型基本的共同点是,第一这两个模型的根本出发点是共同的,即都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或通道容量有限,必须过滤器予以调节;第二,这种过滤器的位置在两个模型中是相同的,都处于初级分析和高级意义分析之间;第三,这种过滤器的作用又都是选择一部分信息进入高级的知觉分析水平,使之得到识别,注意选择都是知觉性质的,当前的认知心理学中间两者合并,称之为注意的知觉选择模型。(3)反应选择模型:认为几个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以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注意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他们设想中枢的分析结构可以识别一切的输入,但输出是按其重要性来安排的,对重要的刺激才会做出反应,对不重要的刺激则不做出反应。如果更重要的刺激出现,则又会挤掉原来重要的东西,改变原来的重要性标准,做出另外反应,这种重要性的安排还依赖于长期的倾向、上下文和指示语等。这一理论认为注意是对反应的选择,所以被称为反应选择模型。 (二)认知容量与分配性注意

1、双作业操作:让被试者同时完成两种作业,观察第一种作业对第二种作业的干扰程度,可将其视为人们对第一种作业注意程度的指标。2、单一资源理论资源限制过程:作业受到所分配的资源的限制,一旦得到较多的资源,这种过程便能顺利进行。材料限制过程:作业受到任务的低劣质量或不适宜的记忆信息的限制,因而即使分配到较多的资源也不能改善作业水平。

(三)自动化加工1、自动化的概念..人在完成一种活动或技能时,不需要或需要很少认知资源。有些自动化是遗传的,如婴儿生来就会吮吸。有些是学习的,那些熟练的技能,阅读,吃饭。2、选择性定势范式搜索和启动;视觉通道;刺激数量较少,记忆负荷小;反应时为指标。(1)Stroop作业Stroop效应:书写颜色与色词名称不一致时,被试对颜色命名的反应时延长。Stroop效应说明了词义能被自动激活加工。(2)启动作业启动效应:字词间由于词形、词音或语意的联系而产生自动激活的现象;反映了个体对词形、词音或语义的自动加工。(3)视觉搜索作业。 第四章

记忆结构

(一)两种记忆说

1、短时记忆存在的证据: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自由回忆实验,对系列位置效应的重新解释,首因效应是因为有较多复述,近因效应是因为是短时记忆。首因效应是记忆的系列位置效应之一。在系列呈现的材料中,最先呈现的材料比较容易记忆,较少遗忘发生,称为首因效应。2、感觉记忆(瞬时记忆)3、记忆的三级信息加工模型记忆贮存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短时记忆是缓冲器;记忆是受控制的加工过程;三级既是记忆的结构,也反映的记忆加工的过程。4、加工水平说,从信息加工的操作来说明记忆系统。 第五章

短时记忆

(一)短时记忆的容量..1、有限容量:7+2个组块。2、组块是将若干较小单位联合成熟悉的、较大的单位的信息加工,也指这样组成的单位。其组块实质是利用长时记忆对信息进行组织和再编码,不同的组块包含的信息数量不同,组块方式依赖人的知识经验。 (二) 短时记忆信息编码1、感觉代码2.语义代码:与意义有关的抽象代码,不带有任何感觉通道的特性。

(三)短时记忆信息提取1、Sternberg的经典研究Sternberg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说明我们在提取短时记忆信息时,是从头至尾的系列扫描加工方式。2、直通模型信息的提取不是通过比较,而是直接通往要提取项目在短时记忆中的位置,进行直接提取。 3、双重模型 (四) 第六章

短时记忆中的遗忘1、短时记忆遗忘的曲线2、遗忘理论 长时记忆

时记忆的主要代码包括表象代码和言语代码。

(二)长时记忆的语义信息储存1、层次网络模型:在层次网络模型中,语义记忆的基本单元是概念,每一个概念具有一定的特征,概念按逻辑的上下级关系组织起来,构成一个有层次的网络系统。每一个概念水平上只贮存该概念独有的特征,同一级的各概念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则贮存在上一级概念低水平上。Collins和Quillian进行了一系列范畴大小效应实验来验证了这个模型。但是这一模型也受到很多的批评,对于熟悉效应、典型性效应、否定判断都不能够做出很好的解释。2、激活扩散模型:激活扩散模型,放弃了概念的层次结构,而以语义联系或语义相似性将概念组织起来。概念之间的连线表示他们的联系,连线愈短,表明联系愈紧密,两个概念有愈多的共同特征;两个结点之间通过其共同特征有愈多的连线,两个概念的联系愈紧密。启动效应可以很好的对这一模型的观点进行验证,Freedman和Loftus(1971)以及Meyer等(1971)的实验都为激活扩散模型提供了十分有利的证据。3、激活扩散模型和层次网络模型的差异:概念与属性的地位;概念与属性的联系;概念间语意距离的差异。4、特征比较模型:概念在长时记忆中是由一集属性或特征来表征的,一个概念的语义特征分为两类,一类为定义性特征,即定义一个概念所必需的特征。另一类为特异性特征,它们对定义一个概念并不必要,有一定的描述功能,概念之间共同的语义特征特别是定义性特征愈多,则联系愈密切。 第七章

表象

(一)表象的特点1、表象是当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2、表象的特点3、表象的理论模型.双重代码理论,记忆系统存在两种代码系统:言语和表象。其基本假设为;(1)言语系统与表象系统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结。(2)两个系统中存

(一) 长时记忆的代码1、长时记忆的语义代码2、命题表征,对语言信息或意义的储存是以命题形式储存的。3.双重编码说 ,长

在三种加工水平。(3)表象表征与言语表征具有不同的性质。(4)两个系统将它们的单元组成高级结构的方式不同。 (二)表象的作用 第八章

概念

(一)概念的性质和功能1、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2、概念的功能:分类、理解和解释、推理、沟通。 (二)概念形成1、人工概念(1)定义:人为的在程序上模拟的概念。(2)人工概念实验的一般要求:确定刺激的维度和值;确定要形成的概念是什么;提供样例;提供反馈。2、Bruner的人工概念实验研究3、人工概念形成的假设考验说Bruner提出假设考验说,认为概念形成是提出和检验假设的过程。4、概念形成的策略(1)整体策略和部分策略(2)保守性聚焦和冒险性聚焦(3)同时扫描和相继扫描

(三)概念结构1、特征表说:认为概念或概念的表征由两个因素组成——概念的定义性特征和概念规则。概念的定义性特征是指一类个体具有的共同的有关属性,概念规则是指诸定义特征之间的关系,即整合这些特征的规则,例如合取规则、肯定、否定、析取、条件规则等。这两个因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特征表。2、原型说:认为概念主要是以原型即它的最佳实例表征出来的。概念由两个因素构成原型或最佳实例、范畴成员的代表性程度,其中原型起着核心作用。 第九章

推理

(一)推理的一般概念1、推理:由具体事物归纳出一般规律,或者根据已有的知识推出新的结论的思维活动。

前提:推理中依据的判断,分大前提和小前提。2、推理的种类(二)演绎推理的认知心理学研究1、线性系列,又叫线性三段论、转换推理。包含两个前提,一个问题。 2、条件推理。包含1个条件性命题、1个直陈命题,一个结论。 条件推理的规则:肯定前件规则、否定后件规则。3、范畴三段论。通常由两个前提和一个结论组成。 第十章

问题解决

(一)问题与问题解决1、问题的基本成分:初始状态、目标状态、认知操作。2、问题的种类3、问题解决:由一定的情景所引起的,按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心理活动阶段,使问题得以解决的活动过程。

2、 问题解决的特征:目的指向性、操作序列、认知操作。 (二)问题空间

1、问题空间:问题解决者对一个问题所达到的全部认识状态。2、算子(Operator):把一种问题状态变成另一种问题状态的方法,如规则,操作。3、问题解决的阶段:问题表征、选择算子、应用算子、评价。4、问题表征对问题解决的影响 (三)问题解决的策略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其他因素

1、问题情境:个人所面临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2、动机3、定势:由心理操作形成的模式,所引起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

4、 功能固着:人们把某种功能固定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 第十一章 言语

(一) 言语的一般概念1、语言和言语2.语言的特性:创造性、结构性、意义性、指代性、人际性。

(二)语言的结构1、语言的结构:音位,能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语素,最小的音义结合单位;词,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句子。2、生成转换语法用来说明人如何由语言单元生成符合语法的句子。(1)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实际说出的句子,字词及其组织,可以进行短语结构分析。深层结构:句子的意义,即概念和规则,命题。(2)生成和转换生成:由短语结构规则和词库生成句子的深层结构。转换:将深层结构转换为不同的表层结构由于转换语法规则系统的存在,所以人类可以产生大量的语言。 (三)言语的理解和产出

四、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模式识别:运用记忆中已经储存的信息对当前出现的刺激模式作出有效解释的过程。包括感觉登记、知觉分析与综合、语意分析与综合、决策与核证的过程。

2.心理旋转:单凭心理运作,不靠实际操作,将知觉的对象予以旋转,从而获得正确知觉经验的心理过程。体现了表象的可操作性特点。

3.双耳分听:注意的研究范式之一。操作范式为两耳同时呈现不同材料,被试报告两耳听到的内容。双耳分听更多反映的是注意的分配。

4.启动效应:字词间由于词形、词音或语意的联系而产生自动激活的现象。反映了个体对词形、词音或语义的自动加工。

5.保守性聚焦:人工概念形成过程中进行假设检验时采用的一种策略。被试把遇到的第一个肯定例子的全部属性作为一个假设,然后每次改变1个属性来验证其是否与主试心中的概念有关,从而发现正确概念。

6.气氛效应:三段论推理的影响因素之一。指由三段论中的逻辑项或逻辑名词产生的气氛,使人们倾向于接受与这一逻辑项相同的结论。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