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怎么看(中国国情)

七个怎么看

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

发展不平衡问题为何引起人们广泛关注?

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极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

但我国在方方面面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加凸显,引起了人们的担忧。

比如,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区域发展差距明显。除经济差距外,城乡、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也较大;同经济发展相比,社会事业等发展相对滞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体系等等。

我国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何在?

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协调、不匹配和不和谐的关系。普遍现象,广泛存在,客观辩证地看待。

一是自然原因。幅员辽阔,地区间自然条件迥异,决定发展存在差异。 二是历史原因。数千年来我国就一直存在发展差距;

三是政策原因。如改革开放后实施了非均衡发展战略,采取积极促进东部沿海率先发展、率先开放的政策。

四是体制原因。如计划经济时代的价格体制,国家长期维持了能源原材料产品和农产品的低价格,使中西部和农村发展受到抑制。市场竞争。

为什么要高度重视发展不平衡问题?

从经济角度看,会使国民经济难以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内需,区域竞争,贸易壁垒,人才、资金流动;

从社会层面看,容易使整个社会产生心理鸿沟,削弱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冷漠、不满、对立、仇视情绪,加剧社会矛盾,仇富心理滋长、群体性事件增多等。

1

一些国家历史经验表明,当发展不平衡问题与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等纠结在一起时,往往成为社会动荡、国家分裂的诱发因素。

能否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大挑战。发展不平衡,说到底就是发展不科学的表现;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根本要靠科学发展。

如何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

以加强“三农”为根本立足点。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分配和决策时,向“三农”倾斜。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事业。

以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为重要着力点。加快建立激励机制,引导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等要素向农村聚集。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农村。鼓励高校毕业生,下乡进村。

以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为战略着眼点。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继续采取积极措施,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变为市民,逐步融入城市社会。

以城乡改革联动为关键切入点。 如何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必须立足长远、合理规划,进一步加大统筹区域发展的力度,促进区域间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一是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二是积极推动主体功能区建设。优化、重点、限制和禁止开发,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

三是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投入力度,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

四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力度。 2

怎么看就业难

“招工难”是如何形成的?

“招工难”源于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用工需求明显增加。 “招工难”源于农民工返乡就近就业和创业。

“招工难”源于东南沿海地区不少企业长期工资低、待遇差,农民工“用脚投票”,主动离开。新生代农民工

“招工难”源于特定时期用工信息的不对称。

“招工难”也源于农民工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与企业岗位实际需求不适应。熟练工和技术工

目前“招工难”现象只是表现在部分地区和部分企业,是局部性的而非全国性的,暂时性的而非长期性的,具有区域性、行业性和结构性特点。总体上说,我国就业人口总体供大于求的局面短时期内不会有大的改变。

为什么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就业关乎个人生存和尊严。“无恒业者无恒产,无恒产者无恒志。”就业是一个人生存、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重要前提和基本途径。

就业关乎社会和谐稳定。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居乐业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前提。有利于减少贫困,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增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就业关乎经济健康发展。就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失业状态,消耗财富,必然削弱经济增长的活力。充分就业刺激消费需求。

近年来党和政府坚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 如何促进农民工就业?

稳定企业就业。企业是经济活动和吸纳就业的主体。大力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和服务业发展。

强化就业服务。“春风行动”,劳务对接平台,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及时举办招聘会。

加强技能培训。对口培训和岗前培训,创业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岗位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

3

优化创业环境。降低创业门槛,“绿色通道”。政策咨询、项目推荐、开业指导、后续支持等创业服务。

加强权益保护。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工伤保险全覆盖行动,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

如何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正在出现积极变化,更加理性、更加务实。如今,“基层”、“创业”、“西部”等逐渐成为大学毕业生就业热词。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现代化建设中一支高素质的生力军。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和谐稳定。

对各级政府来讲,要把中央各项部署落到实处,采取更加积极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积极深化户籍、人事和用工制度改革,增加就业岗位,落实企业吸收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

对高校来说,要把促进就业作为头等大事,努力拓展毕业生就业空间。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加大学科和专业调整力度。

对用人单位来说,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努力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 对大学毕业生自身来说,应该增强信心,切实提高就业能力。要转变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重事业、轻地域”等正确的择业观。

广大学生家长要引导子女正确看待当前就业形势,更新就业观念,合理确定就业预期。

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政策措施,到西部、到基层和自主创业。 怎样帮扶困难人员就业?

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城市环保、绿化、卫生、治安、交通、便民服务等公益性岗位开发。优先安置。

强化就业援助和服务。免费提供劳动保障、政策咨询、职业指导、技能培训、职业介绍等公共就业服务。

4

怎么看看病难

看病难难在哪里?

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

到大医院看病难。挂专家号更难。医药费用负担重。农村居民看病最难

看病难的原因何在?

政府投入相对不足。客观上形成了医院“自劳自吃”的收入结构 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倒金字塔”型:

公立医院趋利化。形成了“以药补医”的模式,

医保保障水平低。1亿人没医保。城镇居民新农合保障水平仍然偏低 药品价格虚高。

医药科技水平提高,新药、新技术卫生服务成本增长;部分群众缺乏对基本医疗和健康知识的了解。

怎样让群众看病更便捷?

加快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加快城市社区医疗机构建设;加大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培训力度。

怎样切实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

一是通过医疗保障建设“减负”。政府补助水平;

二是通过基本药物制度“减负”。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药品价格零差率销售,公开招标采购;

三是通过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减负”。坚持公益性方向,“以药补医”; 四是通过强化规范监管“减负”。基本药物规范和整顿生产流通秩序,对公立医院的绩效评估。

5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