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课件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第一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

一、选择题(请选出各题中最符合题意的一个选项)

1、“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积累。”这句话主要强调了文化的 ( )

A、积累性 B、继承性 C、民族性 D、稳定性 2、“乡音难改”表明文化习俗对人影响是 ( )

A、积极向上的 B、难以抹去的 C、深入人心的 D、难能可贵的 3、传统习俗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是( )

A、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B、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C、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D、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以下属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有 ( )

①母亲节 ②春节 ③万圣节 ④端午节 ⑤冬至 ⑥七夕 ⑦清明节 ⑧重阳节 ⑨复活节 ⑩元宵节

A、①②③⑥⑦⑧⑨⑩ B、②④⑤⑥⑦⑧⑩ C、①⑤⑥⑦⑧⑩ D、②③④⑤⑥⑦ 5、在传统文化中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的是 ( )

A、传统习俗 B、传统建筑 C、传统文艺 D、传统思想

6、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就如同一幅幅图画,美不胜收。但是,有一部分中国人却不懂得欣赏、珍惜祖宗留给我们的遗产,只知一味盲目崇洋,把祖宗的遗物大拆大毁,而以呆板、粗鲁、古怪、一点也不雅致的高楼大厦来代替。这一做法 ( )

A、是正确的,因为这样做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B、是正确的,因为这样有利于发展新文化 C、是错误的,因为对传统文化不允许批判

D、是错误的,因为没有处理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7、2006年4月《人民日报》载文说,要创新,就不能是对传统文化的摹袭,不能是对域外文化的照搬,不能是对已有文化成果的冷饭重炒,不能是对前人创造履迹的亦步亦趋,而是要充分合理地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和一切优秀文化元素,紧密结合新的生活和新的时代特点与需求,进行富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个性化创造。这说明,对传统文化应( )

A、兼收并蓄,一概拿来

B、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顺应生活的变迁 C、简单模仿,古为今用

D、移风易俗,兼收并蓄,不断更新社会制度

8、“三纲五常”是封建社会的道德准则。在现代,“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违背民主与平等,当然应当抛弃。但“仁、义、礼、智、信”的五常是应该继承的,仁爱、礼仪、诚信无疑应当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这说明( )

A、传统文化在旧社会起消极作用,在新社会起积极作用 B、人生观、价值观是人的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C、对于传统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D、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9、2005年4-5月,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后率团访问大陆,受到大陆民众的热烈欢迎。大陆民众最感动的是一句“我们都是中国人”。因为( )

A、讲这一句话就能实现中国统一 B、国民党、亲民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台湾所有的政党都是承认一个中国的

D、我们的传统文化的血脉中,有着对祖国统一的认同感

10、不管是中国内地,港澳台地区,还是在其他国家的华人,每到清明都会祭祖扫墓,端午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赏月,重阳登高,除夕吃年夜饭,这说明了( )

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B、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C、传统习俗对社会生活产生深刻影响 D、这是传统习俗的继承与发展 11、2005年10月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出发71周年纪念,红军在长征中孕育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至今仍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发向上。这说明( )

A、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B、传统优秀思想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C、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D、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二、综合题

12、2006年3月27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有的学者认为儒学有功于中国,孕育出汉唐盛世;有的学者认为儒学危害中国,是落后的罪魁祸首。儒学在两千多年中,对中国的盛世是否有过贡献?现在如何公正地评价当时的批儒?这都是需要研究的问题。儒学,儒家精神,对现代有没有价值?能不能经过转换,服务于现实?也需要研究。 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谈谈我们对待儒学应持的态度。 答案:一、选择题 题号 1 答案 B 2 B 3 A 4 B 5 D 6 D 7 B 8 C 9 D 10 B 11 B 二、综合题: 12.(1) 儒学是我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它的内涵能够因时而变,因此,我们对待儒学的正确态度应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 面对儒学,我们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

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其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使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对于其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和剔除。

第二框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一、选择题(请选出各题中最符合题意的一个选项)

1、下列对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是 ( )

A、文化要发展就不能继承,传统文化对发展是一种束缚 B、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C、要讲继承就不能讲发展,讲发展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 D、新的文化形态取代旧的文化形态,就只有发展没有继承

2、2006年4月20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中华文化历来包含鼓励创新的丰富内涵,强调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里的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指( )

A、淘汰所有的传统文化

B、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C、使新文化建立在旧文化的基础之上 D、首先剔除旧文化,然后建立新文化

3、每当社会制度发生新旧更替时,文化也会经历一个新的文化形态取代旧的文化形态的过程。这表明 ( )

A、文化具有多样性 B、文化具有继承性 C、文化具有稳定性 D、文化在不断发展

4、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倡导多元和谐的时代,这和过去非此即彼流行的时代,在思维方式上大大不同。在80余年前,一批青年倡导自由、民主、科学,并以此去打倒传统和反对别人继承传统。这样一种态度,本身恰恰成为自身所倡导自由、民主、科学的反面。这告诫我们 ( )

A、文化应在传承中发展 B、应承认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C、应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 D、应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5、近几年,“韩流”吹遍世界,在国内,也有大量的“哈韩族”。韩剧中普遍流露的对于本国传统文化的肯定,对仁、义、礼、爱等的张扬,正是一些国产剧所抛弃的。这启迪我们( )

A、传统礼仪道德应该得到继承、发展 B、对待传统文化应完全继承,古为今用 C、文化产品应汲取传统文化,体现时代精神 D、文化产品尽量模仿韩剧的情节

6、在广大乡村,历朝历代的村民们以“村规民约”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并以同样的标准评判乡邻的行为。可以说“乡规”、“村规”、“族规”起着维护乡村文化传承和秩序的“习惯法”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在乡村传统习俗的改革上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注入新社会的新精神,逐渐形成了以“村规民约”为规范的新习俗。上述材料说明( )

A、传统文化能够做到与时俱进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