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经典赏析

《文学经典赏析》 复习

一、二 选择题(共20题,每题1分,共20分)与判断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考试范围:本学期全部所选课文,尤其是课后作品导读。 考试要求:熟悉文学常识

三 简答或简述(共三题,每题5分,共15分) 考试范围:《活着》、《哈姆雷特》、《项羽本纪》、《李娃传》、《一条没有走的路》。 考试要求:熟读课文,会简要叙述其中主要人物的性格与形象的特征、故事主题或故事线索、情节发展过程等内容。

四 赏析与论述题(共2题,一题15分,一题10分,共25分) 考试范围:本学期所选的全部中国古典诗歌、《伤逝》、《判决》。

考试要求:背诵所学的全部中国古诗,并都能写出赏析;对两篇小说,熟读课文,熟悉其中的人物关系,能进行主题、主要人物分析,把握推动故事发展的逻辑。 五 写作(共1题,30分)。

综合本学期在课堂上与课本中所学“文学经典鉴赏”的全部内容进行相关写作(具体以试卷为准)。

要求言之有物(10分),条理清楚(10分),卷面整洁(5分),不少于500字(5分)。

《诗经》的基本知识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先秦时期,《诗经》称为《诗》,或称《诗三百》;汉代,《诗》被奉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间的305篇诗歌。 《诗经》的成书,有“采诗说”、“献诗书”、“(孔子)删诗说”。 《诗经》的编排方式,有“六诗”、“六义”两种学说: “六诗”: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六义”是指《诗经》的三种诗歌形式和三种表现手法。三种诗歌形式:“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

风,即国风,共十五国风,160篇,为各地民歌。

雅,分大雅31篇,小雅74篇,大雅为歌功颂德之作,小雅多讽刺之声。 颂,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为祭祀和颂圣之作。

《将仲子》选自《诗经·郑风》。 它有三重主题说:附会政治的“刺庄说”、 皈依道德的“淫诗说”、回归人性的“情诗说”。 其主要的文学形式是重章叠唱,也称“重章叠句” 、“复沓章法”。

《湘夫人》

《湘夫人》的多重内涵 1、祭歌说 2、恋歌说:《湘君》中的男子形象:心不同、恩不甚、交不忠、期不信。

3、寄托说:象征屈原忠而见疑,信而被谤的人生经历,上下求索的精神历程等。 《湘夫人》三种借景抒情的范式 1、融情于景,以情染景 2、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3、铺陈直叙,想象描述

《古诗十九首》

诞生于东汉末年,非一人一时一地所作,作者皆不可考。

南朝梁萧统从传统的古诗中选录十九首风格相近的诗篇,编入《文选》并题为《古诗十九首》,列在杂诗之首,后世遂成为专名。

古诗,其体源出于《国风》……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钟嵘《诗品》)

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惆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刘勰《文心雕龙》)

辛弃疾的词作及其特点

有《稼轩词》和《稼轩长短句甲乙丙丁稿》,存词六百余首。 主要代表作有《菩萨蛮》、《摸鱼儿》、《木兰花慢(汉中开汉业)》、《清平乐》、《贺新郎》、《西江月》《水龙吟》、《永遇乐》、《祝英台近》、《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等。

词作特点:以“豪放”为主,以文为词,善于比兴象征手法,擅长用典,也长于白描。

词的基本知识

词的名称:又称“乐府”、“诗余”、“长短句”、“依声”、“填词”、“曲子词”。 词大致可分为小令(58)、中调(59—90)和长调(91—240)三种。一首词只有一段的,称为单调;两段的,称双调(片、阙);三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豪放词与婉约词有什么区别?

1.题材

豪放派:多表现对社会生活的种种观察和感受,更多关注社会生活和国家、个人命运 婉约派:闺情、离愁、个人不幸遭遇 2.感情

豪放派:激越、高昂、开朗、刚健、奔放、豪迈壮阔 婉约派:闲静、和谐、哀婉、真挚、韵味悠长 3.语言特点

豪放派:笔力刚健遒劲,气势雄浑豪放 婉约派:清新秀丽、婉转舒缓、清雅空灵 4.景物特点

豪放派:雄奇壮观、意境开阔

婉约派:纤巧、细腻、清丽优雅、可人宜意 5.选调特点

婉约词人常选用《蝶恋花》、《诉衷情》、《雨霖铃》之类宛转抽绎、哀怨低徊之调。 豪放词人则多用《满江红》、《念奴娇》、《贺新郎》、《渔家傲》之类音韵洪畅、激越奔放之调。

写作:《清平乐》赏析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此词描绘了一个五口之家的农家环境和“茅屋”“清溪”“锄豆”“养鸡”“采莲”等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全词以白描手法描述了农村的乡土风俗,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

司马迁及其《史记》

司马迁(前145—前87?),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其著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文学总集,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的体例: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 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

原则: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论述《史记》的地位

《史记》首创的纪传体,成为后代“正史”的模板。

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本纪以叙帝王,世家 以记诸侯,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志人物。然后一代君臣政事贤否得失,总汇于一编之中,自此例一定,历代史家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清赵翼)

“实录”的史学精神。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班固)

《史记》是优秀的文学著作。

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壁”。

简述《项羽本纪》的叙事艺术

抓住典型环境与典型事件,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活动,以突出人物性格特点,塑造人物形象。

善于运用符合人物身份的口语来表现人物的神态和性格。

白行简与《李娃传》

白行简(776年-826年),白居易之弟,唐代文学家。著有《李娃传》《三梦记》等唐人传奇,及《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

如何理解《李娃传》是唐代“牛李党争”的产物? 其原因有:

一是《李娃传》中的荥阳公父子,是影射郑亚、郑畋父子。

二是写《李娃传》的目的,不是歌颂什么“节行瑰奇,有足称者”的李娃,而是诬蔑郑亚娶了妓女,郑畋是妓女所生,是为破坏政敌名誉,修改《一枝花话》而写此篇的。

《李娃传》,又称《汧国夫人传》,凡一卷 。《李娃传》,可能是白行简按照李公佐之命,根据唐代民间说唱故事《一枝花话》改编而成。

《李娃传》对后世戏曲小说影响很大。宋罗烨《醉翁谈录》有《李亚仙不负郑元和》,《绿窗新话》有《李娃使郑子登科》,宋话本有《李亚仙》,元石君宝有《李亚仙花酒曲江池》,明薛近衮有《绣襦记》等

中国古典小说发展路线图

先秦寓言→汉代杂记、史传→魏晋志人志怪小说→唐传奇→宋元话本→明清长篇章回体小说

如何理解《李娃传》的“大团圆”结局?

1、这个故事纯为虚构。在当时社会中,士人和妓女的爱情不可能有完满的结果,像李氏那样更是没有。 2、这是作者“喜—悲—喜”的圆形结构,以及“赶考进士——落魄长安——夫贵妻荣”的结构方式的需要。

3、 “大团圆”的结局回避了尖锐的现实矛盾,并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经常套用的叙事模式。

4、反映了人们一种善良美好的愿望,即“有情人终成眷属”,而读者也从中对人生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论述李娃的形象与文化意义

1、李娃的的性格具有复杂性、多样性与矛盾性,利与义、生存与爱情等等现实的矛盾冲突,构成并促使她克服自身性格的矛盾。

2、她完成了一个贪财无义的烟花女子到善良多情的贤妻良母的转变。在她身上,善良与邪恶、虚伪与真实、仁爱与奸诈、忠诚与背叛、怯懦与勇敢并存,传统女性的美德与时代女性的叛逆相依。李娃所有的性格特征合乎京师名妓的身份,合乎人的本性,因而是统一的、真实的、鲜活的。

3、李娃人物形象,是对唐代门阀制度桎梏爱情的控诉,最后大团圆的结局,是作者的大胆设想,表达了渴望平等、幸福的良好愿望。

4、李娃所具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知过必改、舍己从人、乐善不倦的精神,反映了下层劳动群众的善良的人性,体现了某些民族传统道德观念。李娃人物形象是对唐代社会制度、妇女命运和婚姻制度等问题都有着深刻的反映。

鲁迅及其《伤逝》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字豫山,1892年进三味书屋读书时改为豫才,1898年去南京求学时取学名周树人,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时始用“鲁迅”的笔名。

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性散文《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集》《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 《伤逝》的副标题是“涓生的手记”,作品的创作,与易卜生的《娜拉》(又名《玩偶之家》《傀儡之家》)传入,以及当时的社会思潮有密切的关系。短篇小说《伤逝》写于1925年10月,收集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彷徨》(1926年)中,是鲁迅先生唯一以青年人爱情

和婚姻为题材的小说。

简论《彷徨》的内容与艺术特色 1、《彷徨》是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共收1924至1925年所作小说11篇,集中诉说了“五四”潮落时的“寂寞”与“彷徨”,具有“表现的深切”与“格式的特别”的特色。

2、对历史变革中的挣扎浮沉的知识分子的命运及其精神困境,进行了深刻描写与剖析。 3、艺术更加成熟,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诗性内涵。

论述题:子君形象及其意义

一、子君是一个接受了“五四”时期个性解放思想的新女性。

她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反对封建势力对她恋爱、婚姻的干涉、束缚。“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子君反封建专制的战斗宣言。她和涓生同居,表现了她对封建道德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勇敢的反抗。

二、作者也批评了子君软弱、妥协和思想的停滞不前,回归传统妇女。 “爱情也需要时时更新”。当他们建立起小家庭以后,又沉浸在凝固的安宁与幸福里,忘记了人生的全盘要义,把精力顷注到家务里及恭顺地侍奉丈夫,表现出旧式妇女贤妻良母式的,失去了奋飞的能力和勇气,变得平庸短浅,由一个勇敢无畏的新时代的女性变成庸庸禄禄的家庭奴隶。由于她性格的软弱,最后不得不回到她曾经背叛的旧家庭里去,走进了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

三、作者也写出了她淳朴、善良的性格。 她为了爱情,不计较涓生是个门第卑微的穷青年,当离开涓生的时侯,没有留下字条,却默默地把仅有的生活用品留给涓生,这里有关心,有惋惜,有对爱情的最后留恋,表现出子君淳朴和善良的品性。

论述《伤逝》的艺术构思

一、作品采用“手记”的方式,别具一格。

本文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高度真实的表现了主人公的复杂内心世界,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结构相对灵活自如,阐发了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描述了自己的幻觉和想象,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二、新颖的蒙太奇式的短片组合。

小说用空行,断出了21个片段,片段之间依据涓生的意识流,具有一定跳跃性,表达了小说人物的情感,也为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三、小说以人物情感变化为线索,勾勒出爱情的全景。

作品以“序篇—出走—幸福—谋生—分离—诀别—悔恨”的心理变化,表现了涓生与子君两人“相知—相爱—蜜月—生厌—厌恶—摆脱”的爱情轨迹。

写作题:《伤逝》读后感

余华的成名作,是1987年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主要作品有《兄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第七天》等。其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曾获意大利文学奖(1998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及首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2005年)等。

余华听到了美国民歌《老黑奴》,决定写《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的艺术构思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