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内容和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由其后继者所继承和发展了的思想观点的科学体系。从对象看,它主要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无产阶级与人类解放的正确道路;从内容看,他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部分;从功能和作用看,它是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理论体系。
作为客观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指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应用、发展、创新和建设的历史过程及其一般规律。 作为一门学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指以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应用、丰富和创新的历史过程及其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及其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1)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一门历史学科,因而首先具体地描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主要代表人物创立、丰富、展开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过程,重点描述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前途和命运、马克思主义发展方向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主要理论环节。
(2)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一门理论科学,这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必须在描述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历史过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其发展的基本规律,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如何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而产生、修正、丰富和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在不同的时代、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革命、改革和建设的不同时期的重心的转移,以及马克思主义与各个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实现民族化的过程。
(3)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一门特殊的历史科学而不同于一般的历史科学。其特殊性就在于: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争取解放的革命、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又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提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理论武器的理论。这个特点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必须紧密结合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联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形成和发展。那种脱离实践的从概念到概念的纯粹的逻辑演绎的研究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学科性质的。
(4)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是一部在与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反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潮的斗争中发展前进的历史,因而真实地描述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思潮的产生、内容、本质及其与马克思主义的区别,并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批判性分析,成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重要内容。
2.简要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与现实的关系? 答:
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研究,应注重历史、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形成全面理解和把握基本原理的多维视野。应从历史发展、理论原理和社会经济关系现实变化的结合中,探寻基本原理的时代意义。应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从历史、理论与现实的密切结合中,澄清附加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各种误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由一系列基本原理构成的。这些原理是支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支柱,是理解19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实现的政治经济学科学革命意义的基点,是认识一个半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现的科学精神的基础,也是现时代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
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首先应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有关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全面梳理,完整、准确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重要概念、基本观点、主要结论和历史背景等。其次,应综合分析国内外学者有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研究成果,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种理论流派和思潮,特别应关注历史上有关重要理论争论和新的理论探索,评价争论各方的主要观点、历史背景、争论结果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在前两项研究的基础上,从总体上阐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观点及相关研究和争论的结论性看法,对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需要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和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作出明确区分。
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研究,应注重历史、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形成全面理解和把握基本原理的多维视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凝炼了一系列反映这一理论精髓与特质的基本原理和主要观点,如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政治经济学结构和体系、社会经济发展基本形态、商品经济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和贫困化、资本的循环和周转、社会资本再生产和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历史进程等等。如何对待这些基本原理和主要观点,从来都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历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历史的科学”,其基本原理的现实意义完全根植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之中。因此,应从历史发展、理论原理和社会经济关系现实变化的结合中,探寻基本原理的时代意义。
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研究,应在结合新的实际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政治经济学已有的理论判断。马克思、恩格斯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大体可以概括为两个过程:一是对社会众多经济现象的本质规定的
解说,形成基本原理的抽象过程;二是把这种解说运用于一定现实的还原过程。在这两个过程中,抽象就是科学原理的形成,还原就是把抽象的基本原理运用于实践和具体。在《资本论》第1卷中,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他在对这个规律作了完整表述后指出:“象其他一切规律一样,这个规律在实现中也会由于各种各样的情况而有所变化,不过对这些情况的分析不属于这里的范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707页)在这里,马克思实际要表明的是: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作为一个经济规律,和其他规律有着同样的性质,有着一般性和共性。它们的共性之一就是,规律所揭示的一般性,在实践中、在运用中会有所变化。这充分说明,原理和原理的运用之间是不能完全画等号的,原理在实际运用中会发生变化,会对原理所揭示的一般特征、规律作出修正,作出新的理论解释。
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应从社会经济关系的实际出发,破除对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教条式的理解。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曾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整个世界将体现的是世界历史的统一性,历史发展的具体的、不同的地域已经不再存在了。也就是讲,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巨大变化,资本主义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现象;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现实中,任何地域性的现象已经不再可能继续存在。直到19世纪70年代以后,马克思才开始打破这一“教条”,意识到世界历史既有其统一性,又有其极大差异性,各国都会有自己的独特发展道路。他认为,19世纪70年代以后,在资本主义发达和不发达同时并存的时候,就有社会发展选择的可能,这种可能的选择就是,不经受资本主义生产的可怕的波折而占有它的一切积极成果的社会发展路径。社会演进实际存在着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如果坚守原有的“教条”,就必然窒息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理论的生机活力,就可能葬送具有各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应弘扬理论探究的科学精神,澄清附加在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名下的各种偏颇理解和错误观点。《资本论》第1卷出版后不久就在俄国流传开了,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者对《资本论》给予高度的评价,奉之为神明,把其中提出的科学理论、一般原理作为一种“历史哲学”来误读,作为一种理解历史的不可更改的经典来对待。马克思认为,《资本论》中的“资本原始积累”理论所概括的就是西欧资本主义社会起源的历史。他认为:“极为相似的事变发生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如果把这些演变中的每一个都分别加以研究,然后再把它们加以比较,我们就会很容易地找到理解这种现象的钥匙;但是,使用一般历史哲学理论这一把万能钥匙,那是永远达不到这种目的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42页)这一观点表明,面对相似的事变,我们应善于从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得出不同的社会发展理论。因此,对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科学探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从历史、理论与现实的密切结合中,澄清附加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各种误读。
3.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吸取19世纪德法英等国的优秀文化成果的?(p21) 答:
4.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过程及其启发意义(p37)
答:唯物史观主要是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虽然黑格尔哲学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单黑格尔哲学的最大功绩就是恢复了辩证法这一最高的思维形式,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中,并且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及规律性。马克思恩格斯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克服了旧哲学中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分离、自然观与历史观相矛盾的缺陷,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统一起来,把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统一起来,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5.简述《哲学的贫困》中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思想 答:。“为了 活的内容批判了德国哲学的唯心主义,形成了历史唯 批判这种形而上学观点,马克思必须要从经济范畴所 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即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矛盾运动 置立其上的现实社会 关系出发。由于蒲鲁东在展开 的线索。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通过批判蒲鲁东 其形而上学经济学观 点的时候刻意凸显出了一种理 形而上学的经济学,加深了对现实社会关系的研究, 想化的社会关系的理论层面,因此,马克思在批判他 社会关系的内容较之《德意志意识形态》更为丰富了, 的时候就势必要专注于对现实社会关系的本质的挖 历史唯物主义也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向前推进。马克 掘和研究。”?”马克思 在批判蒲鲁东的同时也加深 思在《哲学的贫困》中,由于经济学研究的滞后,还未 了自己对现实的社会 关系的理解。 能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生产过程,也未能揭 一商品的价值不是单 独构成的,而是生产者之 示其生产关系的本质矛盾,欠缺从现实的物质生产中 间的社会关系 揭示出人类解放的线索,因而马克思此时的历史唯物 在《哲学的贫困》一开 篇,马克思就对蒲鲁东关于 主义思想还不足以彻底驳倒蒲鲁东“政治经济学的形 交换价值的形成是使用价值的生产者向他人“建议” 而上学”的内在逻辑。 形成的展开了批判,即我不能单独生产足够的产品, 因而建议别人把他们生产的一部分产品同我的劳动 产品相交换,从而形成交换价值。针对这一点,马克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已经提出了历史 思历史地描述了“交换”的历史:在交换的第一阶段, 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即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矛盾运 只有生产超过消费的 剩余品才用来交换;到了第二阶 动原理,但他还未进入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关系的 段,整个工业活动都处在商业范围之内;最后一个阶 理论视域。由于《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的只是一般 段,人们出让了所有之 前认为不能出卖的东西,如德 的历史唯心主义,所以立足于人类生活物质条件的生 行、爱情、信仰和知识 等都成了交换和买卖的对象。 产和再生产这一线索就足以批判了。而《哲学的贫 交换总是一定历史时期 中的特定的交换,人类的社会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钱梦旦一,女,江苏苏州人,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 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万方数据东就是以这种方式将一个个经济范畴加以排列组 生活具有历史性的特征。 在《贫困的哲学》中,蒲鲁东将“构成价值??作为他 合。“这样,蒲鲁东先 生把所
有经济范畴逐一取来,把 整个体系的基础。所谓的构成价值是指,价值是构成 一个范畴用作另一个范 畴的消毒剂,用矛盾和矛盾的 消毒剂的混合物写成两卷矛盾,并且恰当地称为?经 财富的各种产品的比例性关系。他认为,只要产品的 济矛盾的体系?。 价值都能根据生产它们的实际劳动时间来确定,那么 在蒲鲁东那里,这些经济范畴既无起源又无发 供给与需求就能达到平衡,商品就能获得其“构成价 展,他做的只是将这些经济范畴在思维中重新加以排 值”。但是事实却正相反,马克思批判到:“完全构成 列组合,保存范畴中好的方面,消除坏的方面,从而引 了的?比例性关系?是不存在的,只有构成这种关系的 运动。”心¨供给与需求的“比例性关系”并不是取决 出一个平等的现实世 界。但是,蒲鲁东这么做的前提 于产品按照生产它的劳动时间来交换,而正是由于供 是承认分工、信用、货 币等是先天且永恒存在的经济 范畴,并且他的这种分析方法是将这些范畴分离开 给的波动性才调节各个工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性关系, 从而使得各种产品大致按照其包含的必要劳动时间 来,逐一分析,因此在他 的逻辑顺序中就不存在这些 来实现其价值。 范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这显然是和马克思在 蒲鲁东的问题在于把商品的交换价值理解为可 当时已经形成的历史唯物主 义的基本原则存在着根 以单独构成的,没有把它置于生产者的社会关系中来 本上的颠倒。 理解,只有在这些社会关系中,产品的价值才能得到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出发,马克思认为“经济 确定和实现。商品价值虽然要通过交换过程来实现, 范畴只不过是生产方面 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即其抽 但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蒲鲁东的价值理论主要 象”。乜现实历史的发 展过程中,既有生产力的维 局限在交换范围内考虑问题,说明他不懂得生产过程 度,也有“生产的社会 关系”的维度,人们在生产麻布、 对流通过程的先行性、决定性和制约性,不懂得生产 亚麻等产品的同时,也 生产着一定的社会关系,并根 方式对交换方式的支配作用。”¨ 据一定的社会关系相应地创造了观念和范 畴。“所以, 二范畴不是先验地产生的,而是生产关系的 这些观念、范畴也同它们所表现 的关系一样,不是永 反映 恒的。它们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此外,“每一 个社会中的生产关系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在《贫困的哲学》中,蒲鲁东试图运用黑格尔的辩 证法来构建其政治经济学体系,马克思称之为“政治 在分析任何一个经济范 畴时,都不能脱离其他的社会 经济学的形而上学”。然而蒲鲁东并没有抓住黑格尔 关系来说明。蒲鲁东的 做法只是虚构了一套经济范 辩证法革命的内核,而仅仅粗劣地运用了其正一反一 畴的体系,当他需要借 助其他社会关系来说明某一阶 合的运动方法。黑格尔的辩证法是观念的自我运动, 段时,这些社会关系还 尚未被他的辩证运动产生出 马克思将这种运动解释为观念“安置自己,把自己跟 来,因此他的分析无疑 是抽象的,并不具备现实经济 自己对置,自相结合,就是它把自己规定为正题、反 发展的历史知识。 题、合题,或者就是它自我肯定、自我否定和否定自我 否定。”¨但是蒲鲁东否认了观念的自我运动。蒲 鲁东所做的是将一些先验存在的经济范畴,如分工、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 中运用已经形成了的历 竞争、垄断等在思维中重新加以排序,把每一个范畴 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来 批判蒲鲁东“政治经济学的形 而上学”,并且在批判的同时,加深了对现实社会关系 都分出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保存好的方面,消除坏 的方面。例如“竞争”这个经济范畴有好的方面,即使 的理解,将历史唯物 主义向前推进了一步。但是仔细 每个人取得了自主权,呈现出完全独立的姿态;同时 分析可以发现,蒲鲁东 有其自己的逻辑思路,他不屑 也有坏的方面,即夺去劳动者的面包,根本无济于劳 于现实的历史,因为现 实的历史浸透着私有制。在私 动者贫困问题的解决。于是“竞争”通过不断地自我 有制的迷宫中,人们无 法找到出路。蒲鲁东的目的恰 恰在于建立经济学的形而上学,形成一套完整的体 否定产生了下一个经济范畴,即“垄断”。“垄断”是“竞 争”天然的对立物,它消除了竞争中坏的方面。而“垄 系,他认为只有形而 上学的历史才是有意义的。历史 唯心主义的逻辑思路是跳出现实的框架,设计一条全 断”自身也分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以此类推。蒲鲁 万方数据新的道路,研究人类如何走向公正、自由和解放。历 的我”、“普遍 理性”,他说:“实际上,即使我们承认上 史唯物主义尽管从具体的物质生产出发,揭示了生产 帝不过是集体本能或 者普遍理性,也仍然需要弄清这 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但是如果要与历史唯心主 普遍理性究竟是什么; 因为,正如我们在下面还要指 义处于同一理论层面,并且真正驳倒历史唯心主义的 出的,普遍理性并非来自个人的理性,换句话说,对社 话,历史唯物主义必须要说明为什么现实的历史过程 会规律的认识,或者说集体思维的结论,虽然是产生 是有意义的,即如何从现实的物质生产中揭示出人类 于纯理性的基本概念, 但是却完全是实证性的,绝不 自由解放的线索。历史唯心主义的某些观点似乎是 是通过演绎、归纳或综 合的途径先验地发现的。”¨ 非常荒谬的,但是它们的逻辑思路是完整的。如果仅 可以发现,蒲鲁东所谓 的“上帝”不是人们通常意义上 的先验的上帝,他假设上帝的存在,也并不是为了引 仅驳斥观点,并不能完全达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 历史唯物主义只有驳倒历史唯心主义的逻辑,才是对 出一条神学化的思路。 蒲鲁东对政治经济学的探讨 其真正意义上的超越。 不是对经济现象做实证性的分析,而是要挖掘出这些 让我们试着厘清蒲鲁东自身的逻辑思路。虽然 经济现象背后的意义。但是 他并不理解现实的社会 马克思批判蒲鲁东是“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但是 关系,也看不出现实 的历史意义,因而只能设定“上 帝”的存在。“不能从现实中来寻找出社会能动性或社 在《贫困的哲学》一书中,蒲鲁东自己宣称他研究的就 是“作为哲学的具体形式的政治经济学”,“对我来说, 会必然性的真实原 因及发展过程,蒲鲁东就只能把所 谓的社会必然性推到抽象的神秘性的理论层面上去 经济学是形而上学的一种客观形式和具体体现,是在 了。我认为,这就是他的理论中必须要有一个上帝的 行动中的形而上学,是以不断流逝的时间为背景的形 假设的根本原因。”? 而上学。”口他并不像一般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那样 关注经济现实,他认为浸透着私有制的经济现实是没 有意义的,而是致力于发现隐藏在经济现实背后的 上文已经提到过,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表面上看 “精神”。这一点同样可以从蒲鲁东对社会科学的定 义中得到证明:“社会科学并不是关于社会过去情况 是荒谬的,但是其内在 逻辑包含了深层的意义,历史 或未来情况,而是关于社会的整个生存过程,亦即关 唯物主义如果仅仅通过 经验性的描述来驳倒其观点, 而不深入驳倒其逻辑,不能从现实的物质生产中拉出 于社会的整个不断变迁情况的理论和系统的知识。 因为只有在社会科学里才能有理论和系统。这门科 一条自由的线索,那么它 就不能真正超越历史唯心主 义,或者说二者并不是在同一个理论层面探讨问题。 学的对象包括的不仅是某一个时期的人类秩序,也不 仅是其中的某
一些因素,而是社会存在的一切原则和 在《哲学的贫困》中, 马克思对社会关系的理解虽然已 全部希望,就好像一切时期和一切地点的社会进化一 经达到了历史唯物主 义的水平,但是由于经济学研究 的滞后,他还未能发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内容 下子都集中在一起,固定在一个完整的画面上,从『 以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与其他生产过程的本质区别, 使各个时代的联系和各种现象的次序一目了然,我们 可以从中找出它的系列关系和统一性。”¨¨蒲鲁东 这使得他的研究还带有 经验的痕迹。 马克思说:“这些一定的社会关系同麻布、亚麻等 在这里将自己的目的表述得很清楚,他试图将任何时 一样,也是人们生产出来的。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 期、地点的社会进化在同一画面中布展开来,使其完 整、静止地呈现,从而使各个时代的联系和社会进化 相联。随着新生产力的 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 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 得以清晰展现,并以此来揭示社会存在的本质内容。 此外,蒲鲁东在《贫困的哲学》的前言中假定了上 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 社会关系。手工磨产生的 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 帝的存在,作为他探讨政治经济学的基础,认为“社会 首的社会。”¨。?在这里,社会关系的线索较《德意 的历史无非是一个确定上帝观念的漫长过程”,这一 志意识形态》要丰富得多,但很明显,这仅是一个事实 神学化的思路使蒲鲁东的理论基础遭到了一些学者 的描述,还没有深入历史过程的内部机理。马克思此 的怀疑和批判。但是在我们批判蒲鲁东的这一思想 时还没有将“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同“封建主为首 时,也需要分析他为什么采用这样一条分析路径。蒲 的社会”在生产关系的本质上加以区别。由于马克思 鲁东在书中多次提到,他将上帝理解为“人类的集体 万方数据
6.《共产党宣言》中阐述了那些基本原理,其理论意义是什么?(p1) 答:
《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原理可以归纳为两点。 一是资本主义社会所产生的不可克服的矛盾必将导致无产阶级革命; 二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必然以无产阶级专政的方式建立一个新的社会,并直达共产主义。 《共产党宣言》的时代意义是这一革命理论在资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中俄国变成了现实,以后在最不发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中国也变成了现实。虽然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先后都遭到失败的命运,但革命实践的成功验证了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的理论。
肯定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②阐明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矛盾即私人占有和社会大生产矛盾日益尖锐,资本主义最终必将被共产主义取代。 ③指出工业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先进的、革命的最有前途的阶级,将成为资本主义掘墓人。 ④阐明暴力革命是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途径,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即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意义:《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第一个无产阶级战斗纲领。从此,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7.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伟大发现及其重大科学价值 答:
第一个伟大发现是在整个世界史观上实现了变革,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第二个伟大发现是通过剩余价值的理论分析,彻底弄清了资本和劳动的关系,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的运动规律。这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 剩余价值理论的伟大意义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这一理论的创立具有伟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首先,剩余价值理论阐明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本质。剩余价值的来源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资本主义生产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对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的榨取。这说明,资产阶级也像奴隶主阶级、封建主阶级一样,是靠他人的无偿劳动发财致富的。区别只在于剥削形式不同。这样,资产阶级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是公道、正义、权利平等、义务平等和利益普遍协调的虚伪说教,就失去了最后的根据。资本主义社会和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一样,也是少数人剥削绝大多数人的社会制度。
其次,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反映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支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切主要方面,决定资本主义发展的全部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产生起就受剩余价值规律的支配。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要不断地积累,扩大生产规模,同时要不断地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整个资产阶级追逐剩余价值的结果,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强了资本的垄断,促进了生产资料的集中和生产的社会化。资本的垄断造成了生产发展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生产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将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
最后,剩余价值理论阐明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中的地位和历史使命。雇佣工人不仅受自己的雇主剥削,而且受整个资产阶级的剥削。随着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剥削的加强,由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的机制所训练、联合和组织起来并日益强大的无产阶级的反抗也不断增长。资本主义制度为自己培养了掘墓人,并为社会主义社会造就了建设
者。
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空想社会主义由于没有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因而既不会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制的本质,又不会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不会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的创造者的社会力量。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理论彻底解决了空想社会主义无法解决的问题,使社会主义从空想成为科学。
恩格斯指出,剩余价值“这个问题的解决是马克思著作的划时代的功绩。它使社会主义者早先象资产阶级经济学者一样在深沉的黑暗中探索的经济领域,得到了明亮的阳光的照耀。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从此开始,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重大.
第一,它从经济上建立了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的可行性和科学依据.从而为政治上对资产阶级的统治进行反对找到了方向和基础.
第二,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础.马克思主义者哲学的一个主要的方面就是对异化 的批判.而这个哲学观点的出现的经济学基础就在于此.
第三,它马克思主义优势占有道义上的优势.而这种道义上的优势是政治合理性的根本基础. 第四,它对未来社会制度的构想和设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8.简述社会主义发展的两次飞跃 答:第一次飞跃,19 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的发展。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第二次飞跃,20世纪初期,苏联的产生,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9.论述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理论及其意义 答:
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1)强调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之上,把实现工业化、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在俄国最
终胜利的唯一保证。列宁认为,虽然在俄国缺少生产力这个前提,但在革命时机成熟时,无产阶级要夺取政权,之后再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
(2)战时共产主义。十月革命胜利后的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是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些政策在苏俄国内战争时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后期,他把这个政策作为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在实践上是行不通的,于是改为实行新经济政策。
(3)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上,列宁明确将共产主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社会主义阶段,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第二阶段是共产主义阶段。
(4)新经济政策。这可以说是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上做的最有意义的探索。他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有计划地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合作制的基本思想,解决了小农国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最大难题。
(5)在政党建设方面,提出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加快社会主义新型民主建设的历史性任务。列宁在晚年做出了主要的探索,认为在社会主义政党中只能实行民主集中制,在党内要充分发挥民主,针对党内出现的官僚主义作风,列宁提出了对执政党进行监督,并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6)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文化和文明的理论,提出了文化建设在落后俄国的特殊途径、特殊意义和特殊任务。 现实指导意义:
1、要以本国国情为出发点,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
2、要通过加强党内民主来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决定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 3、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4、要借鉴资本主义世界一切适合本国国情的文明成果,消灭资本主义后搞资本主义。 10.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内涵、特点及历史地位
答: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有以下特征:其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①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
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不允许其它经济成分存在;②经济结构上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形成了重工业占绝对优先地位的畸形经济结构;③在管理体制方面,实行管理权与经营权的统一,经济以部门管理,即以条条管理为主,中央部门集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决策权于一身,直接支配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和产、供、销大权;④在经济运行机制上,实行排斥价值规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具有高度集中性、广泛性和指令性特点。就是说,主要的计划指标由国家自上而下集中制定,囊括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一旦制订出来,经最高苏维埃批准,就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