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复习提纲(谢希仁版本-期末版)

计算机网络(第 6 版)复习提纲

题型:选择20个*2=40分 填空2个*10=20分 名词解释5个*4=20分 大题:20分(2-3个)

第一章 概述(10-15分)

1.1 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中的作用 1.2 因特网概述 1.3 因特网的组成

1.4 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发展 1.5 计算机网络的类别 1.6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

1.7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

1、三网:即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和计算机网络

2、网络向用户提供的最重要功能 (特性):连通性、共享

3、网络与互联网:网络(network)由若干结点(node)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link)组成。

互联网是“网络的网络”(network of networks)。 连接在因特网上的计算机都称为主机(host)。 4、ISP:网络运营商(因特网服务提供者)

5、因特网的组成:边缘部分(资源子网)、核心部分(通信子网) 核心部分的三种方式: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

选择题:通信子网的最高层是:网络层。而边缘部分有应用层和运输层。

6、端系统的通信方式:C/S即客户服务器方式、P2P(peer-to-peer)即对等连接。 7、路由器的任务 :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实现分组转发。

8、电路交换:整个报文的比特流连续地从源点直达终点,好像在一个管道中传送。电路交换的三个阶段:建立连接、通信、释放连接。

9、报文交换:整个报文先传送到相邻结点,全部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

10、分组交换:把较长的报文划分成较短的、固定长度的数据段。每一个数据段前面添加上首部构成分组。以“分组”作为数据传输单元。(这三种方式必须要知道)

11、网络分类:广域网(WAN)、城域网(MAN)、局域网(LAN)、个人区域网(PAN)

12、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速率、带宽、吞吐量、时延、(发送,传播)利用率(必考计算题)

13、网络协议(协议)的组成 :为进行网络中心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三个要素:语法,语义,同步三个要素组成。

14、体系结构:(协议和服务) (必考!!!)看书! 协议的方向:水平 服务的方向:垂直

OSI的七层协议: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TCP/IP的四层协议:网络接口层,网际层IP,运输层,应用层。 五层协议: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应用层。 题:√-1在物理层上传输的协议数据单元PDU是什么?比特 √-2数据链路层呢?帧

√-3网络层呢?IP数据报,数据的分组 √-4运输层?报文

√-5TCP传输的则是报文段;;;UDP传的是报文

√-6OSI模型当中第N层向第N+1层提供的是什么?服务;N层与N层之间是?协议。下层为上层提供的是服务; √-7公用的数据网(internet网)它所采用的交换方式是?分组交换!!! √-8 OSI七层模型的上三层是什么?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题目:在OSI分层模型当中物理层所起到的作用是什么?C A.连接计算机的具体物理设备 B.连接计算机的具体的传输媒体

C.在物理媒体之上为上一层提供一个传输原始比特流的物理连接

√-#在分组,电路和报文交换当中通常情况下谁的效率最高呢?分组!! √-11什么叫OSI模型?

(协议数据单元PDU(Protocol Data Unit)是指对等层次之间传递的数据单位。 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 )物理层的 PDU是数据位(bit),数据链路层的 PDU是数据帧(frame),网络层的PDU是数据包(packet),传输层的 PDU是数据段(segment),其他更高层次的PDU是报文(message)。)

课后题:1-17 不是原题但是类型题!

1-17 收发两端之间的传输距离为1000km,信号在媒体上的传播速率为2.3×108 。 试计算以下两种情况的发送时延和传播时延(计算方法必须要会):

(1) 数据长度为107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00kbit/s,传播距离为1000km,信号在媒体上的传播速率为2×108m/s。(2) 数据长度为103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Gbit/s,传输距离和信号在媒体上的传播速率同上。 答:(1):发送延迟=107/(100×1000)=100s 传播延迟=1000×1000/(2×108)=5×10-3s=5ms (2):发送延迟=103/(109)=10-6s=1us传播延迟=1000×1000/(2×108)=5×10-3s=5ms

第二章 物理层

2.1 物理层的基本概念 2.2 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 2.3 物理层下面的传输媒体 2.4 信道复用技术 2.5 数字传输系统 2.6 宽带接入技术

题目?复用技术当中比较经典的数字复用技术是什么?

1、物理层的主要任务: 确定与传输媒体的接口有关的一些特性;即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过程特性。 机械特性 指明接口所用接线器的形状和尺寸、引线数目和排列、固定和锁定装置等等。 电气特性 指明在接口电缆的各条线上出现的电压的范围。 功能特性 指明某条线上出现的某一电平的电压表示何种意义。 过程特性 指明对于不同功能的各种可能事件的出现顺序。

填空题:指明对于不同功能的各种可能事件的出现顺序是物理层的什么特性?过程特性(定义双向记忆) 2、传输系统的组成: 源系统、传输系统和目的系统。 P39

3、通信的三种方式: 单向通信,双向交替通信,双向同时通信 。(填空题)

4、基带信号及编码:来自信源的信号。基带信号往往包含有较多的低频成分,因此必须对基带信号进行调制(modulation)。基带调制是把数字信号转换成为另一种形式的数字信号,又称为编码。P41

题目:编码方式分为哪几大类?常用编码方式(数字对数字),基本的带通调制方式(数字对模拟) 课本41页 2-2 给010101等数字能够画出来下面的几种编码方式。(制图!!!)

5、带通信号及调制方法:把基带信号经过载波调制后,把信号的频率范围搬移到较高的频段以便在信道中传输。最基本的带通调制方法:调频,调幅,调相。

6、码间串扰、信噪比、香农定理: C = W log2(1+S/N) b/s (香农定理不考计算题)

香农定理适合在有噪声的环境下!!!什么是信噪比,即定义:信号的平均功率和噪声的平均功率之比,S/N

题目:什么是码间串扰?数据的传输过快,后面的数据与前面的撞车 7、传输介质:导引型、非导引型

常用的是频分,时分。

8、信道复用技术 : 频分复用 FDM:复用器、分用器 (必考!!!) 时分复用TDM:同步时分、异步时分 波分复用WDM :波分复用就是光的频分复用 码分复用 CDM :码片(重点,出计算题) 课后题类似2-16必须会做 9-知道PCM 两种标准即可!~知道E1,TI就可以了

选择题目:集线器和路由器分别运行在哪两层?集线器工作在物理层,路由器工作在网络层。 选择题:传统的以太网工作的频率是多少?10兆Pb/S 选择题:关于微波通信,哪个正确?(必考) A具有较高的带宽和抗干扰性 B 隐蔽性好,不易被盗取 C 易受恶劣气候的影响 D 易受地表障碍物的限制

选择?香浓定理的数据最大传输速率跟谁有关系?信噪比(S/N )和带宽(W)

第三章 数据链路层(20-30分)

3.1 使用点对点信道的数据链路层 3.2 点对点协议 PPP

3.3 使用广播信道的数据链路层 3.4 使用广播信道的以太网 3.5 扩展的以太网 3.6 高速以太网

1、数据链路层使用的信道的两个是: 点对点信道、广播信道。

2、链路: 是一条无源的点到点的物理线路段,中间没有任何其他的交换结点

3、数据链路: 除了物理线路外,还必须有通信协议来控制这些数据的传输。 (在链路的基础上配上通信协议) 4、数据链路层解决的三个基本问题: 封装成帧,透明传输,差错检测 (填空题)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