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诗案”前后刘克庄诗中梅花意象异同及成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梅花诗案”前后刘克庄诗中梅花意象异同及成因

作者:侯雨薇

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05期

摘 要:刘克庄的《落梅》一诗运用了咏物寄情、托物言志的手法,曲折地写出了自己遭受排挤的悲凉处境。“梅花诗案”的发生对于后村先生而言,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刘克庄在“梅花诗案”之后,反而创作了更多的梅花诗,将梅花的精神品格真正落实到对美好人格的追求之路上。在诗案发生后,刘克庄笔下的梅花意象变得更加真实,梅花已经融入刘克庄的个体生命之中。

关键词:刘克庄;梅花诗案;梅花;意象

刘克庄(1187-1269),字潜夫,号后村居士,初名灼,莆田(今属福建)人。出身于世家,嘉定二年(1209)以荫入仕,理宗淳祜六年(1246)赐同进士出身。历官签书枢密院事、工部尚书、龙图阁学士等职。为真德秀的门生,大力宣扬理学。诗词多感慨激昂之作,是江湖派的重要作家。世称后村先生,有《后村先生大全集》传世。为南宋最有名的诗词评论家,有《后村诗话》存世。

刘克庄一生为官,而“梅花诗案”对他的境遇、人生观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他入仕却长期里居,他怀有满腔报国热忱却始终与官场保持一定的距离。诗人对于梅花的态度,在这场诗案前后有明显的变化。以下,将从三点入手,展开详细的论述。 一、梅花诗案历程与《落梅》诗作评析

梅花象征着高洁的品行和遗世独立的人生态度,文人骚客常常以梅花自喻。梅花因其开放季节之特殊性,更被文人寄予了“不与俗花争宠,耐得住寂寞”的寓意。 (一)梅花诗案历程

南宋后期,社会动荡不安,南宋政府败仗不断。

宋嘉定元年(1208),时宰相韩侂胄当政,为了“立盖世功名以自固”,让自己千古留名,草草出兵北伐,结果招致大败,这也就是历史上的“北伐更盟”,刘克庄感叹于南宋政权统治的腐朽,作了有名的诗《戊辰即事》,其中提到的“从此西湖休插柳,剩栽桑树养吴蚕”更加具有讽刺意味,而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更多是对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国家命运的担忧。刘克庄是南宋末期的士大夫,他对于政治有着深刻的体会,对于国家命运的走向也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嘉定十四年辛巳(1221),刘克庄时年三十五岁,南宋在与金的战争中节节败退,蒙古人采取种种手段诱使南宋大将投降。本年,克庄仍监祠里居。他远在建阳做官,实际上就是一个闲职,因为无事可做,故常出游名胜之地;但是刘克庄心中放不下的还是国家的前途命運问题,耿直的性格使他不愿意只求自保。

“三月,黄州守何大节、蕲州守李诚之守城死,有诗挽之,或诬陷何弃城遁,克庄为文辨之。”[1]62

在这一年,他写下《落梅》两首,嗟叹和自己一样有坚守的士人却遭遇不幸,忧心于国家前途的刘克庄曲意表达对当权者排斥、疏离直言劝谏士人的不满及内心愤懑之情。

那时,接连不断的战事已经让士人几乎丧失了对于南宋政权的信心,更为严重的是,士大夫沉溺于颂歌谈笑,对于政治上的危亡丝毫不挂在心上,政局的变化使得士人的文风大坏。程公许于宝庆元年(1225)所撰《送果州使君杨文叔赴召序》提及,当时士大夫在国之大厦将倾的时候,“犹且委曲遮护,相与颂歌谈笑,若无事时。”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多数士大夫为求自保,于是噤口不言,但刘克庄爱国之情炽热,因此即便不能直接表露自己的态度,也会以曲笔的形式委婉地吐露自己的心声,没想到竟被居心不良的小人找出所谓的“不当言论”。张宏生先生在其著作《江湖诗派研究》一书中考证了江湖诗祸发生的时间,认为应为宝庆元年(1225)[2]。宝庆元年正月,史弥远篡皇权,谋害济王,众多朝臣站出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坚决反对。史弥远指使其“爪牙”(时称“三凶”的李知孝、梁成大、莫泽等)四处搜寻证据,以排除异己。陈起刊印《江湖集》,刘克庄的《南岳稿》恰于此时刊印。监察御史李知孝、梁成大借此机会构陷《江湖集》中的作品,诬陷刘克庄诽谤时政,史弥远大怒。幸亏郑清之在朝廷上极力相助,刘克庄才被免除被黜官,仍然任建阳县令。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梅花诗案”,刘克庄因此在仕途上一再被黜,坐废十年。 宝庆三年(1227),刘克庄时年四十一岁,蒙古的势力越来越大,金在战场内外也都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南宋政权衰颓之势已不可挽回。

五月,李全降蒙古。六月,宋楚州军乱。蒙古灭西夏。……八月,楚州大乱,诸将多降金。十月,李全入楚州,攻金盱眙。十一月,金封李全为淮南王,全不受。”[1]100

国家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口,而朝堂上的士大夫阶层非但没有意识到政局之岌岌可危,反倒粉饰太平,挑起梅花诗案。这也就是“委曲遮护”的具体体现。 (二)《落梅》内容评析

刘克庄在官场上是失意的,他被小人排挤,长期弃置不用。《落梅》二首,讽刺的意味溢于笔端,字里行间皆含不平之气。 《落梅》二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其一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3]

在该诗中,作者运用了典故,“迁客来过岭”用“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韩愈的典故。“骚人去赴湘”用柳宗元因“永贞革新”失败而被贬永州一事的典故。典故的作用在于用语曲折,但是“迁客”“过岭”“骚人”这样的词语本身就已经为人熟悉。况且刘克庄写作诗文目的仅在于抒发内心情志,情至则落于笔端。

尾联用力最猛,感情激愤,矛头直指当权者对于人才的排挤和打击。后村先生使用了暗喻的手法,以“花”喻指有高尚操守的人才,以“东风”喻指粗暴打压不愿随其同流合污人才的罪恶当权者。最后一句“却嫉孤高不主张”一针见血得指出当权者打压自己的原因,自然会使他们恼羞成怒,展开更为疯狂的报复。

刘克庄之所以将自己的抑郁不得志的情感寄于“梅花”,是基于当时南宋十分紧张的社会背景以及自己希望出力却被强制打压,欲为国为民出力贡献智慧却无门的现实处境。 梅花诗案使刘克庄捕捉到两条信息:

其一、朝堂上愿意说真话的人在这样黑暗的社会中必定没有好的结局,“敖弃之、孙惟信、曾极等皆获罪,曾极贬春陵,竟死焉”。因为闭目塞听的上层阶级,听不得逆耳忠言。 其二、自己今后的仕途生涯只能潦倒如此了,只是担心国势倾颓,国家就要灭亡。 二、诗案前后“梅花”意象异同

在《后村先生大全集》中,有九十六首咏梅诗。据复旦大学侯体健先生统计,刘克庄现存九十六首梅花诗并残句一句。这九十六首梅花诗分别是:《忆真州梅园》(卷三)一首、《落梅》(卷三)二首、《和方孚若瀑上种梅五首》(卷五)、《再和五首》(卷五)、《道傍梅花》(卷六)一首、《梅花五首》(卷七)、《留山间种艺十绝》之一(卷九)一首、《病后访梅九绝》(卷一〇)、《梅花十绝答石塘二林》及十叠 (卷一七)六十二首监一残句(因流传之故脱去四叠诗三首、五至七叠三十首、八叠前四首)、《梅花一首》(卷二四)、《溪庵种艺六言八首》之六(卷二九)一首、《梅开五言一首》(卷四六)、《未开梅》(卷四九)一首、《梅花》(卷四九)一首。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