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住房补贴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国外住房补贴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作者:黎兴强

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9年第03期

[摘 要]从住房补贴类型、主体与对象、内容与标准、保障措施四个方面对国外在住房补贴方面具有典型特征的美国、英国、德国等5国进行国际比较,并在经验借鉴的基础上提出符合我国住房补贴模式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住房补贴模式 供求方补贴 需求方补贴 国际比较

基金项目:院校科技基金资助项目(Rnd0739)“基于体制转型背景的中国城镇人口增长与住房需求的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一、引言

2007年11月年08日原建设部制定了《廉租住房保障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明确了各地政府要对建立城镇低收人家庭廉租住房制度负有重要职责,廉租住房保障实行货币补贴和实物配租相结合,对廉租住房的组织实施、廉租住房的保障方式、廉租住房的保障资金及其房屋来源等作了规定。笔者通过对国外在住房补贴方面具有典型特征的美国、英国、德国等5国进行国际比较,旨在从中获取一些启示,为近阶段解决我国住房问题提供一些参考。

二、5国住房补贴模式的国际比较 (一)补贴类型的比较

5国的住房类型的比较(表2-1)。 表2-1 5国住房补贴类型的国际比较

通过以上的比较可以看出,各国的住房补贴类型基本相同,包括供求方补贴和需求方补贴。略有不同的是各国在补贴实际操作层面上有所区分,比如有的国家采用直接补贴,如新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坡;有的国家采用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美国、韩国、德国;有的国家采用混合产权的特色补贴模式,如英国。

(二)补贴主体与对象的比较

5国的住房主体与对象的比较(表2-2)。 表2-2 5国住房补贴主体与对象的国际比较

通过以上的比较可以看出,各国补贴的主体相同,都是由官方补贴,而补贴的对象略有不同,如新加坡补贴的对象是全体公民。 (三)补贴内容与标准的比较

5国的住房内容与标准的比较(表2-3)。 表2-3 5国住房补贴内容与标准的国际比较

通过以上的比较可以看出,各国补贴的标准多有不同,如美国采用的是“差额”补贴;新加坡采用的是“分级补贴法”,如居民在购买住房时,一定要按照政府规定的标准购买,才可享受优惠购买的住房面积超过规定,多出来的部分要提高房价,这样就可以限制居民过多的占用住房。略有相同的是各国大多是根据居民家庭收入的情况来确定补贴幅度。 (四)补贴保障措施的比较

5国的住房保障措施的比较(表2-4)。 表2-4 5国住房补贴保障措施的国际比较

通过以上的比较可以看出,各国为了使住房补贴发挥更大的作用,所采取的住房补贴保障措施针对性、约束性和灵活性都很显著,如美国鼓励私人新建廉价房屋,新建符合政府标准的廉租房可连续十年享受联邦所得税抵扣优惠;作为非盈利机构的英国住房协会向住户收取的租金要低于私人出租房屋的租金;新加坡规定,有房的居民不能再购买住房,无房居民可以买一套住房,居住5年以后才能出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5国住房补贴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一)建立健全住房保障管理机构,依法明确供方主体

从中央到地方要尽快依法建立统一、协调的住房保障管理机构供方主体,使住房保障的申请、遴选、资金筹集、补贴发放和房屋管理等制度与措施都得到顺利实施,这是推进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住房保障体系,实现“住有所居”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负责组织实施住房保障工作,尤其是具体负责住房补贴实施细则的制定与运作工作。 (二)多元化筹集补贴资金,逐步扩大补贴覆盖范围

住房补贴资金的筹集应主要依靠政府的力量,建立以预算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筹资渠道。在国外住房补贴资金占政府预算的比例比较高,如英国政府此项开支约占GDP的2%以上,占公共支出的5%左右[10]。在目前分税制财政体制下,地方政府投资兴建保障性住房的财力明显不足,中央财政投入相对有限,而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土地出让净收益、廉租住房租金收入和社会捐赠等筹资方式的资金稳定性不够,规模偏小。

(三)积极鼓励、引导私人与社会团体捐资建房,拓宽房屋来源渠道

在实物配租方面,政府在保障性住房的房屋来源供给上,可以充分发挥财税、金融等经济手段的作用,引导、拉动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到保障性住房的供给中。在住房建设方面,鼓励私人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参与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拓宽房屋来源渠道,以更好地发挥实物配租的作用。

(四)各地要及时制定住房建设规划,并建立起严格的住房保障管理运行机制

各地城市政府要及时制定住房建设规划,并在制定和实施住房建设规划时要从住房保障的政策性出发,既要关注住房的总体供应量,又要确保各个社会阶层都能在合理的价格水平下享受到适当的住房及居住环境,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社会发展目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管理:一是建立保障性住房的申报、审核、公示制度;二是实行公平、公开的轮候排队制度;三是建立信息系统,加强动态监管;四是建立退出机制,加大惩戒力度[11]。 参考文献

[1]聂曙光,聂光宇,国外住房保障制度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纵横,2007(5):59~62 [2]谢伏瞻,李培育,刘士余著,住宅产业:发展战略与对策[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153~154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