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物流现状及其对策

中国农业物流的现状及其对策

一.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物流成本过高,效益低下

我国农产品流通还处在时间长,消耗大,效率低,效益差的低层次上,流通渠道不畅,物流发展缓慢。农产品的大宗物流一般都经过这样几个主要环节:生产者—产地市场—运输批发商—销地市场—零售商—消费者。当农产品集中上市时,由于物流不畅,加工能力不足导致产销脱节,成本上升。

二.农业物流技术和管理手段落后,导致农产品损失严重

物流过程中的保鲜技术对农产品的保值增值尤为重要。鲜活农产品的特点是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因此,农业物流对运输效率和流通保鲜条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通过有关资料调查显示,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损失较大。 三.农业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滞后

农业物流信息滞后主要 一下几个方面:意识硬件建设跟不上。大多数市场没有配备信息设备,致使建设市场信息情报功能未能充分发挥。二是信息资源不能共享。缺乏一个把政府,市场,客户和生产者联系起来的网络,市场供求关系不能快速传递。三是信息资源开发深度不够。前沿性,准确性。权威性较差。 四.农村物流主体多元化,无序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我国农业物流主体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特征。从所有制角度看除了商业企业,农业供销社之外,农业物流中的集体,个体,私营,股份制以及外企业发展十分迅速。但同时我国农业物流主体规模小,网络不健全,市场覆盖面较窄。

加快我国农业物流发展的建议

通过市场调查和资料分析我的建议是巩固和大力发展农业物流的几个主流发展模式即: 1. 批发市场模式 它的特点是迎合农产品地域性,季节性及消费需求的多样性要求,

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2. 中心批发市场的物流模式 它的特点是土地流转政策改革的实施,节约了交易成本。 3. 农业合作组织模式 它的特点是通过行业协会形成规模效应,节约交易成本。 4. 连锁超市模式 它的特点是节约终端顾客的交易成本。 加快我国农业物流发展的对策

1. 合理规划农业物流基地,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及配送中心的建设。

农业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应根据农业物流基地的布局,交通运输,通讯等物流基础设施情况以及农业物流的发展状况来确定。

2.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服务,培育与壮大农业物流主体。 第三方物流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能将社会上众多的闲杂物流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提高

整体物流效率。通过第三方物流的专业化运作能减少农产品流通中很多不必要的中间环节,降低其流通成本。

3.扶持新型流通合作组织,提高农产品市场主体的组织化程度。

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农业专业化组织,为农民提供科技,信息,资金,物资和产品销售等服务。以资本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控股,参股,联合等形式在农村组建一批跨区域,跨部门,跨所有制的大型零售商业集团。做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形成规模经济优势。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