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时新作文素材快递-中南大学破格聘任22岁刘路为教授级研究员,刘路成国内最年轻教授。

2012年高考时新作文素材快递

整理编辑:河北省魏县第一中学 刘国臣

★中南大学破格聘任22岁刘路为教授级研究员,刘路成国内最年轻教授。 【摘要】

因为破解国际数学难题“西塔潘猜想”,中南大学本科生刘路一举成名。在不到一年时间里,中南大学给予他一连串“破格特批”的奖励和荣誉:从本科提前毕业、硕博连读,到作为青年教师后备人才进入中国著名数学家侯振挺教授研究所,再到近日聘用他担任教授级研究员,提供100万元奖金。(2012年03月20日 来源:人民网) 【思考与观点】

▲最年轻“教授”最需要的是什么 (2012年03月22日 京华时报 姜泓冰)

荣誉奖励来得太快、太热烈,甚至有些太大、太重,不知道22岁的小伙子刘路有没有被砸得晕头转向。从他面对媒体的表态中,至少可以看出他的惶然、压力感和对新身份的不适应,尤其是当他被媒体简称为“教授”,甚至被校长当作“大师”谈论时。幸亏,刘路确有从事学术研究者最可贵的淡定心态,没有因为太早的黄袍加身、媒体追逐而轻狂膨胀,让研究数理逻辑的头脑,被诱引迷失到关注100万能买什么房子这样的歧路上来。 大四本科生一年之内跃升“教授”,刘路创下了中国学术界一项最年轻纪录。这样的破格特批,值得称道。相比于改革开放之初,高龄研究生出国遭遇教授比自己还年轻的尴尬;相比于多年前,高校和科研院所论资排辈、一人得奖几十人分奖金的僵化体制和思维习惯,足可引为社会进步、有利于创新人才茁壮成长的例证。 中南大学聘请刘路的岗位是“研究员”而不是“教授”——聘用教授还需要其他资质条件,绝不是只要拥有突出学术成果就能充任,更不该是当作“奖励”授予的荣誉地位。在不拘一格降人才方面,今天的高校确已拥有了相当大的自主权、自由度,以至于某些地方已有随意、过滥的嫌疑。破格云者,常常只被当作日趋白热化的国内高校人才争夺混战的一种手段。

我们的高校、社会似乎并没有认真思量过:刘路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热闹追捧、全然陌生的“教授”身份和100万元奖金,究竟是有利于他的学术发展,或是对平静心境的干扰?22岁,也许他最需要的还是继续学习进修,是自由生长,而非被挂上“大师”标签,面对“出成果”的热烈期待。

我们千呼万唤的可贵创造力,既能被棒杀,也会被炫煞。这样的例子,我们有过方仲永,也有过科大少年班,切须慎重。

▲22岁正教授的意义更在立木树信(《燕赵晚报》赵强)

我们现在的职称评审制度,虽然也有破格规定,但却显得十分保守:如果学历不足,就需要更多的论文、著作或者获得更多的科研项目来补足,并且很难跳级破格。这种状况导致科研人员只注重数量而不注重质量,为跳跃各种向上的阶梯,以规定动作,耗费了大量精力。等他们熬过艰难的时光,成为教授、研究员时,也错过了最佳的科研年纪。

刘路破格打破了学历、资历的双重条框,刘路的幸运象征着一种制度性突破。当然,如果正教授、研究员之类的职称不再是获取学术资源的必要符号,科研人员,无论资历深浅、年纪长幼,只要能证明自己有切实需要,就可以争取到必需的学术环境与资源配置,那么刘路是不

是正教授级研究员也就无关紧要了。但这种理想化的情境,显然不是中南大学一校之力短时就可以突破的。

或许刘路只是中南大学“立木树信”的三丈之木,彰显了该校深化改革的决心。中南大学的改革会不会激发全国科研领域的鲇鱼效应呢?不妨拭目以待。

▲聘“22岁教授”让人感觉一惊一乍的(2012年03月22日《齐鲁晚报》)

虽然,教授这个称呼在今天已经不像以前那么神圣,官员或明星兼职教授的更是屡见不鲜,但是对一个刚毕业的学生而言,中南大学抛出的教授头衔和百万元奖励,的确意味着难以抗拒的名利双收,要知道很多学者皓首穷经终其一生都未必能得到这些。中南大学破格聘任教授的本意,应该是想为学校留住人才,毕竟国内外其他院校和研究机构也流露出了挖掘人才的渴望。中南大学作为一所合并组建不过十来年的学校,在名气和实力上都不具备太多的竞争优势,他们除了给予刘路硕博连读的机会,似乎还应该有拿得出和镇得住的“厚礼”。于是,一个22岁刚开始攻读研究生的学生被授予了教授头衔。这可能是很多院校做不到的。

与一些凭借个人权力和社会地位得到教授头衔的人相比,22岁的刘路在学术上也算有所建树,做教授似乎也无可厚非。况且,健全的学术评价体系就应该唯才是举,打破论资排辈的陋习。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目前的刘路是否需要这个教授头衔,这顶大帽子会不会成为一种难以承受的重负。

不能否认,刘路取得的成就有灵机一动的偶然成分,在学术的道路上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现在最主要的任务当然是学习,而不是“教授”。中南大学如果爱才心切,应该从刘路的个人实际需要出发,为他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打通更为畅通成才的通道,而不是一步到位,先把教授的头衔奖励给他。一个刚刚踏上起跑线的年轻人因为瞬间灵感就被推到了终点线,站在新的起点上还能找到更远大的目标吗?如果没有,他会不会就此懈怠下来?如果有,他会不会因为现实与理想的距离太过遥远而疲惫不堪?刘路之所以能破解“在数理逻辑学中沉寂了20年的难题”,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平时把数学、物理作为爱好并体会到了很大的乐趣。现在,他成了教授级研究员,就必须对得起职称和重奖,不能只为爱好和乐趣而钻研学问。一题成名尚可理解,一题定终身显然太轻率。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即便能撞上千里马,也未必是千里马的福气。中南大学的破格,看似破了职称聘任的格,实际上是破了教育和学术应有的章法。面对舆论追捧的“天才”,一所大学失去了自信和远见,一惊一乍,这种浮躁又怎能不让人忧虑?

▲“中国最年轻教授”的刘路会不会成为方仲永(2012年03月22日 《北京晨报》 白蕊) 中国不需要用奇才来证明自己,更需要提高全民素质,更需要一个可以不依赖级别待遇,就能从事自己感兴趣科研的环境。

中南大学决定聘请22岁的刘路为正教授级研究员,刘路成为目前中国最年轻的教授。同时,校方还奖励刘路100万元,其中50万元用于改善科研条件,50万元用于改善生活条件。2010年,就读中南大学大三的刘路破解了国际数学难题“西塔潘猜想”,震惊国际数学逻辑界,被称为“数学奇才”。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数学家对记者表示此举有些“荒唐”。而在刘路成为舆论焦点之初,香港数学会理事长汤涛就曾提醒说,数学上这种水平的猜想很多,媒体不要捧杀他,“领导、院士、舆论还是不要掺和得太多。顺其自然,给点鼓励和物质奖励就可以了。”

重奖青年才俊本无可厚非,但数学家“荒唐”的判断以及汤涛捧杀之忧,却点中了看待此

- 1 -

事的另一视角:因为若干前车之鉴,刘路会不会成为方仲永确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中南大学破格聘请刘路,除了领导爱才之心、立功之志以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正教授级研究员”可以解决刘路生活和科研上可能遭遇的困境,如果他不是“正教授级研究员”,学校就不可能给他相应的待遇和资源。“数学奇才”的生活没有保障事小,因为没资格获得急需的学术资源而被扼杀,可是谁也承担不起的责任。

然而,捧杀之忧却也恰恰来自这份爱才的保障,因为享受这些待遇既有附加条件,又会带来光环之累。从此,刘路可能要作为学术新星,参加各种学术会议、评审,还要参加各种非学术活动,更有甚者,他还可能作为学校的光荣迎接领导视察,被各级领导接见。在重奖与盛誉中,刘路能否自持?

再来审视破格聘任与重奖的争议。之所以出现“荒唐”的评判,是因为对刘路的学术成果评价存在争议。仅凭解决这一猜想就被冠以“数学奇才”是否过誉?得到美国教授的肯定是否就足以证明名副其实?对于刘路热切期待的背后,难以掩饰的是焦虑——急切想证明我们仍然可以培养大师级人才。这份心情可以理解,却未必符合学术规律。

实际上,中国不需要用奇才来证明自己,奇才可遇不可求。中国更需要提高全民素质,更需要完善科研评价机制,更需要一个可以不依赖级别待遇,就能从事自己感兴趣科研的环境。就此而言,“22岁的刘路会不会成为方仲永”是一个沉甸甸的追问。

▲“数学奇才”刘路成最年轻教授引热议(2012-03-21中国企业家网)

当“西塔潘猜想”与“最年轻教授”这两个标签被同时加在22岁的刘路身上,这位“数学奇才”再度成为舆论焦点。

中南大学“不拘一格降人才”之举,在这个学术明星稀缺的年代,可比“大旱之望云霓”。刘路能够为公众带来短暂的喜悦,但潜规则盛行、行政化问题严重的大学风气似乎又让公众的希望伴生着失望。

同时,这一与高校人事管理政策冲突的聘任,也惹来许多非议。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省略环节破格提拔刘路为正教授的做法有揠苗助长之嫌,这种推崇少年天才的做法太过功利化。

然而,很多网友还是“力挺”这位“最年轻教授”。“小时了了,大也必佳!”网友说。而刘路也曾言:“人生好比一道数学题,外在环境只能影响你的速度,或牵引加速,或阻碍减速,决定最后终点的人只有你自己。”

▲“最年轻教授”触动了谁的神经?(2012年03月23日中国广播网教育频道) 刘路成为中国最年轻教授后,各个媒体有关“数学天才”、评“最年轻教授”是“捧杀”还是“棒杀”的话题讨论也炸开了锅。有赞许和支持者,但也不乏质疑和批评的声音。简简单单一件事情,却能引起如此多人的关注和各种激烈的反应。“最年轻教授”究竟触动了谁的神经?

一、业界反应:学界的担忧成了评论主流。 二、“最年轻教授”触动了谁的神经?

中国青年英才千千万脱颖而出者为何凤毛麟角?中国青年英才千千万崭露头角者为何屡遭质疑?“最年轻教授”的评选触动了谁的神经?

触动了选人用人的陈旧观念。邓小平同志指出:“要破格选拔人才,不要按老规矩办事,要想到这是百年大计”。只有用创新的方式选才,不拘一格选才,年轻人才能被及时发现、及时培养、及时被委以重任。所以,对于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的年轻人要摒弃“论资排辈”的陈

旧观念,要克服“嘴上无毛办事不牢”的粗浅旧识,破除“唯出身论”的束缚,大胆提拔,敢为事业用人才。

触动了妒贤嫉能的社会氛围。社会上对于年轻人才“背景”或“潜规则”的猜疑是嫉贤妒能的不平衡心理在作祟,见到别人提拔就眼红,见到别人提拔就胡乱猜测。妒贤嫉能是戕害年轻人才的利剑,这种氛围不改变,年轻人的成长就会受阻碍,就会受排挤。社会应多一份的理解和支持,以一颗平常心,包容心去对待他们。年轻人稚嫩,但应看到其潜力;年轻人成绩浅,但应看到其未来,给年轻人一个机会,他会给你一个明天。

触动了世人对年轻人尤其是80后的偏见。社会总议论80后是“垮掉的一代”、“无责任的一代”,但“最年轻的教授”给世人最好的证明,最年轻的教授刻苦,用在学习和思考上时间比99%的同学多;最年轻的教授爱国,可以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依然回到国内;最年轻教授低调淡泊,认为只是机遇使然。80后已悄然崛起,80后已开始承担起历史的责任。

如何让年轻人脱颖而出,如何让年轻人崭露头角,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面对的话题,让我们摈弃陈旧观念,营造宽松社会氛围,革除世俗偏见,为年轻人自豪,为年轻人喝彩吧。

三、网友留言:

周继坚:和年长者比起来,年轻人才尽管经验不足,但就创新能力来说,却可能更胜一筹。美国“创新明星”比尔·盖茨,大学阶段就表现出惊人的创造力。反观国内过去那种论资排辈、熬年头式的人才选拔机制,不仅压抑了年轻人才的成长,也阻碍了创新能力的提升。

少年行教育:“22岁最年轻教授”这样的头衔,有些人会棒打,有些人会捧杀,其实,刘路没有不正常,能专研于某一件东西,有所成就。这是人才自然的发展道路。可是想想我们这个社会才不正常。只为分数,只为物质,人生没有了追求,终点就是“赚大钱”。没有梦想,没有独立思考,没有坚持,那还剩下什么?

【相关链接】

▲捧杀:1、捧杀,此典故出自《风俗通》:“长吏马肥,观者快之,乘者喜其言,驰驱不已,至于死。”五四运动中蔡元培先生5月9日在辞职启示中引用了这个典故,原话:“吾倦矣,‘杀君马者道旁儿’”。 意思就是说杀你马的人就是在旁边那些人给你马鼓掌的人,爱之者就是害之者。也就是捧杀。2、过分地夸奖或吹捧,使人骄傲自满、停滞退步甚至导致堕落、失败。《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1033页。

▲棒杀,也称“杖杀”,是一种由木棒将罪犯打死的法外酷刑!南北朝时,陈朝首开棒杀先例。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节选):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矞(yù),用以繁荣昌盛、富丽堂皇、色彩艳丽、恢宏大气之意)。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岳飞《满江红》“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 2 -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