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两首》导学案含答案

4. 《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设计:龙的故乡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2.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

3.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学习重点]

反复诵读,领悟田园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习难点]

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 [自主预习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栖息 草茸茸 欢嚷喧响 凝成 2.根据拼音写汉字。 树lí( ) yōu( )暗 沉jì 昏yùn( ) 3.辨别下列各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 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一旦唱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4.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 B.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C.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D.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5.试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蝈蝈与蛐蛐》中所写的夜景。全诗描写了哪两种昆虫的鸣唱,勾勒了哪两幅小景? 6.《夜》展示了夜的什么特点?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课内探究案]

一 、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今天,我们将在英国诗人济慈、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引领下,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读诗 1.读一读

师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诗意。 生自由诵读,注意圈点勾画生字词。 2.想一想

两首诗歌中作者吟咏的意象有哪些? 3.议一议

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的“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赏景

生大声朗读课文,想象并欣赏诗歌的意境。 4.《蝈蝈与蛐蛐》描绘了两幅怎样的画面?

5.试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夜》中所描写的夜景。

6.“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这几行诗借白天的“喧响、热闹、欢嚷”衬托了夜晚怎样的特点? 悟情 7.读一读

感情品读,体会诗人的感情。 8.悟一悟

《蝈蝈与蛐蛐》中,作者把“蝈蝈与蛐蛐”比作大自然的歌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9.说一说

《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三、结合目标,有效训练 仿作

10.写一写

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或“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为题,写一段抒情性的文字。

11.亮一亮

亮出自己的仿写成果,共同提高 [拓展检测题]

一、课内语段阅读

同是写夜的诗歌,这首诗和郭沫若的《静夜》给人的阅读感受有什么不同? 静夜

月光淡淡, 天河何处?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远远的海雾模糊, 白云团团, 怕会有鲛人在岸, 漏出了几点疏星。 对月流珠?

[课外语段阅读] 冬雪

①又是一个初冬的清晨,我起床后打开窗帘,诧异地发现,入冬的第一场冬雪不经意间悄然来临,一种久违的心情油然而生,遂穿上衣服,走出家门。

②室外空气清新扑鼻,沁人心脾。冬雪笼罩下的周末,一改平时的喧嚣与吵闹。街上的行人稀稀拉拉,路上的车辆三三两两,迷雾下的街灯忽闪忽闪。雪似乎成了这时的主角,无数雪粒细细的、密密的、柔柔的,似天女散花般飘然而下,又似顽皮的小精灵在茫茫的宇宙间漫天飞舞。微小的雪粒飘在空中,洒在在地下,拂在脸上,粘在衣角,无处不在而又无不存在。这场雪不大,地上留下的也不多,墙角里、树丛间、屋顶上、小河旁,一堆堆,一簇簇,一捧捧,似精心点缀又似无意挥洒。近处的草坪上,星星点点地散落少许,静静的伏在草根深处,白色的积雪、绿色的草根和枯黄的草叶,互相衬托,互相辉映,煞是好看。 ③我喜欢雪,喜欢雪的洁白无瑕,纤尘不染。记忆中那些人际未至的积雪白的闪亮、白的耀眼、白的炫目,令人不忍践踏、不忍涂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世上包括人在内的万事万物本真状态下都是干干净净,不掺杂一丝一毫杂质的,但天长地久,逃不脱的是岁月年轮的雕刻,是社会熔炉的烙印,是世间琐事缠绕。要想真正

像白雪一样,做到质本洁来还洁来,一抔净土掩风流,何其难也?

④我喜欢雪,喜欢雪的晶莹剔透,清澈透明。无论是江南水乡飘零的雪花,还是东北大地厚厚的积雪,无不空净澄明,表里不一,给人一眼望穿秋水的感觉。宦海沉浮多少年,面对的是一张张漠无表情的脸,习惯的是喜怒哀乐不形于色,渴望的是爱憎分明的真诚态度。但要冲破各种社会的禁忌,真正做到敢爱、敢恨、敢怒、敢言,襟怀坦荡,言行一致,真诚透明,何其难也? ⑤我喜欢雪,喜欢雪的包容博大,无私奉献。雪是冷空气遇到空中的灰尘凝结成的固体,落到地上,它把飞扬的尘埃带到大地母亲的怀抱,既肥沃了土壤,又滋润了人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诗咏的是春蚕和蜡烛的不求回报、默默奉献的精神,白雪岂不更是那种舍自己为群体、舍小我为大家公而忘私的典范。但人生在世,要排除私心杂念,摒弃功名利禄,真正做到不图回报,只求给予,把有限的生命和智慧奉献给别人,奉献给社会,何其难也?

⑥我喜欢雪,更因为它的渐行渐远,弥足珍贵。身居北京多年,感觉下雪尤其是下大雪越来越少。随着温室效应的加剧,全球气温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南极大陆的冰川都在融化,形单影只的雪花岂能独善其身?俗话说,得不到的东西是最珍贵的,离我们渐行渐远的而又难以割舍的白雪,岂不更显得珍贵!

1.通读文章,指出这篇散文的写作手法。 2.说说文章的线索。

3.概括第2段的内容,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 4.说说文中3—5段在结构上的特点。 5.细读第3段,作者由白雪联想到什么?

6.文章语言精美,请从文中选取你最喜欢的一个句子来赏析。

[附答案] [自主预习案]

1.qī róng rǎng xuān níng 2.篱 幽 寂 晕 3.拟人 拟人、比喻 拟人 5. 盛夏“蝈蝈的乐音”,冬日“蛐蛐的歌儿” 6. 夜的静谧和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课内探究案]

2.《蝈蝈与蛐蛐》中的意象:蝈蝈、蛐蛐;《夜》中的意象:河水、松林、夜莺、秧鸡、溪水、月色、大河、小溪、青草3. 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是全诗主题的揭示4. 夏日白天“蝈蝈的乐音”和严冬夜晚“蛐蛐的歌儿6. 衬托了夜晚的沉寂、静谧,不言静而静自现。悄悄流动的河水,幽暗的松林,夜莺,长脚秧鸡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妙的图画,极富田园气息。8. 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9. 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拓展检测题]

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美丽的月色。叶赛宁的《夜》全篇描写眼前的实景,从中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情;郭沫若的《静夜》在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想象的世界,引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遐想。 [课外语段阅读]

1. 我喜欢雪2.借物抒情 3. 描写室外美丽的冬雪,为后面的抒情做铺垫。4. 每段用总分结构;首句总起,且句式相似,构成并列式三个段落。5. 人的纯洁心灵一旦被世俗社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