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作业集答案樊秀峰(高起专)(专本科函授)

10、工作本身有关的 二、判断题

1、错 2、对 3、对 4、对 5、对 6、错 7、错 8、对 9、错 10、错 11、对 12、错 13、错 14、错 15、对 16、对 三、单项选择题: 1、(A) 2、(C) 3、(C) 四、多项选择题 1、(A、B、C、D)

五、简答题

1、答: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员工是被一种想满足内在需要的愿望所驱使而行动的。按对个体的重要程度马斯洛将它们排列为:

1)生理需要:指人类维护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

2)安全需要:这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 3)归属需要:例如情感、交往、归属等;

4)尊重需要:包括自尊和受人尊重两个方面;

5)自我实现需要:指促使个人的潜能得以发挥,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

2、答:双因素激励理论实际上是说明了对员工的激励,可分为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1)内在激励,是从工作本身得到的某种满足,如爱好、兴趣、责任感等。这种满足能促使员工努力工作,积极进取。

2)外在激励,是指外部的奖酬或在工作以外获得的间接满足,如劳保、工资等。这种满足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只能产生少量的激励作用。

工资是激励因素也可以是保健因素,关键是要看主导员工行为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若这时期主导员工行为的因素是物质报酬,则工资就是激励因素。而当员工把工资的高低视作对他个人贡献大小的一种评价时,工资也属于激励因素。 3、答: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我们知道,人类的基本需要是由低级到高级,以层次形式出现的,当某一层次的需要得到相对满足时,其激发动机的作用随之减弱或消失。人们对已满足的需要,不会再起大的激励作用。组织应善于发现每个员工的优势需要,并随员工的需要结构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4、答:个体的努力程度取决于个体行为可能带来的工作绩效的期望程度以及因绩效而获得组织的奖赏对个体的吸引力。

在任何组织中,员工会注意三个问题:

13

1)如果我努力的话,我能不能达到组织要求的工作绩效水平?

2)如果我尽力达到了这一绩效水平,组织会给我什么样的报酬或奖赏? 3)我对这种报酬或奖赏有何感想,是不是我所迫切希望得到的? 员工所关心的上述三个问题,对应以下三种关系:

1)努力-绩效的关系:个体认为通过一定努力会带来一定绩效的可能性。 2)绩效-奖励的关系:个体相信一定的绩效会带来组织给予自己报酬或奖励的程度。

3)奖励-个体目标的关系:组织奖励满足个体目标或需要的程度以及组织奖励的意义被个体所理解的程度。

在运用奖金制度对员工进行奖励时,管理者需要: 1)发现员工重视的报酬和奖励是什么。

2)根据组织目标,明确期望出现的员工行为。

3)确保绩效目标可以达到,确保期望的绩效与报酬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清晰的和明确的。

4)确保对员工没有冲突的期望。

5)确保奖励或报酬的差距或变化幅度是巨大的。 6)确保奖励制度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员工。

5、答:(1)分配公平理论

美国学者亚当斯提出的公平理论认为,对自己报酬的知觉和比较所引起的认知失调,导致当事人的心理失衡,即不公平感和心理紧张。为减轻或消除这种心理紧张,当事人会采取某种行动,以恢复心理平衡。

个体在觉得他们的产出/投入之比与比较对象的产出/投入之比是公平的情况下才会被充分激励起来。

在企业薪酬管理中运用公平理论的建议:

1)建立按劳分配的报酬体系;2)确保薪酬政策的内部一致性;3)做到男女同工同酬;4)保持本组织薪酬水平与其他组织相比较时的竞争力;5)保证员工的薪酬逐年得到增长;6)坚持公平原则,效率优先;7)考虑合理的薪酬结构;8)增加其他形式的报酬;9)保证报酬的分配过程公平、公正;10)妥善运用发放薪酬的保密制度;11)依法治企,奖惩明确;12)关注员工中产生不公平感的时候,并加以必要疏导。

(2)程序公平

希波特和沃尔克提出程序公正。发现当人们得到了不理想的结果时,如果认为过程是公正的,也能接受这个结果。换句话说,如果人们认为自己能控制决策的过程,那么他们的公平感就会提高。

对任何组织而言,制定分配程序时应注重吸收员工的参与。如制定报酬、晋升和绩效评估等政策时,应征求员工的意见,有利于政策的落实,达到激励效果。

14

6、答:激励既要重视物质激励,又要重视精神激励;既要考虑激励对象的多样化,又要考虑激励方法的多样化。

1)激励对象的多样化

激励并非是对少数人的激励。不仅要对“典型”、“楷模”进行激励,也要对大多数员工给予激励。激励方法应充分照顾激励范围,不使其过于狭窄。激励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受到表扬和鼓励的心理需求,即使最落后的员工。此外,激励还必须考虑多样化员工各自不同的需要。做到对症下药,因人而异。 2)激励方法的多样化

传统的激励方法有晋升、加薪、发奖金、优先分房、业务进修、评优等。 但人并非只是“经济人”,人还具有精神需要。精神激励比物质报酬更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驱动他们的工作热情。而且,金钱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为了激励或保持同等程度的积极性,企业不得不支付越来越多的奖金。对许多人来讲,物质奖励只是在一种情况下才是有用的:奖金多少首先被视作衡量个人工作量和努力程度的标准。

四、论述题(要点)

1、答:激励就是利用某种有效手段或方法,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人的积极性是一种能激发人在思想、行动上努力进取的心理动力。当这种心理动力受到激励时,人就会睡在自觉主动的心理活动状态,这种状态具体表现在人的意识活跃水平、情绪振奋程度和意志力强度等方面,从而直接导致行为效率的提高。

2、答:内容型激励理论的主要优点是围绕如何满足员工的需要进而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开展研究;过程型激励理论着重对行为目标的选择,即动机的形成过程进行研究;波特和劳勒综合了以往的一些激励理论,提出了“激励过程模型”,该模型是一种比较全面而又充分得到广泛认可的理论。(详见书)。

第六章 群体心理与行为

一、填空题

1、利益或情感

2、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

3、时空型群体 爱好型群体 利益型群体 4、规范化 5、从众行为

6、期望和赞许 符合 7、暗示

8、自发模仿 自觉模仿

15

9、情绪和行动 心理状态 相似性 10、重集体 重个体 11、群体规范 群体凝聚力 12、群体压力 13、群体规范

14、信息渠道 双向 15、感情 规范

二、判断题

1、对 2、对 3、错 4、错 5、对 6、对 7、错 8、对 9、对 10、错 11、错 12、对 13、错 14、对 15、对 16、对 17、错 三、单项选择题: 1、A

四、多项选择题: 1、A、B、C、D、E 2、A、B、C、D

五、简答题

1、答:群体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

群体是指具有以下特征的一群人:第一,他们拥有一定的规范,在行为上互相制约;第二,他们互相影响,互相依赖,彼此感到他们联系在一起,是一个整体;第三,为完成共同的目标,他们分工协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2、答:非正式群体是以观点兴趣爱好相似为基础,以彼此感情为纽带自然形成的,没有固定组织形式的群体。其特征有以下:

(1)自发性:非正式群体是自发形成的;

(2)成员的交叉性:许多员工同时参加几个非正式群体,从而使非正式群体成员具有交叉性;

(3)有自然形成的核心人物:不是由上级任命或员工选举产生,而是在长期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娱乐中自然形成的;

(4)排他性和不稳定性:群体内成员交往密切,对本群外的员工排斥。且当内部出现矛盾时容易瓦解。

3、答:非正式群体既有积极作用,要加以利用,也有消极作用,要加以防范。

积极作用:

(1)弥补正式群体的不足,满足员工的需要; (2)融洽员工的感情,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16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