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

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活动为主; 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 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

①第一产业:农业 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 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4.产业结构的差异

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

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人口分布特点 产业分布特点 产业结构特点 对外经济联系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5.区域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总体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 3)区域发展阶段

1

农业地区 第一产业人口占绝对优势 农业经济占相当大的比重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 对外经济联系较少 主要是生态破坏 工业地区 第二产业人口比重大 工业经济比重上升 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对外经济联系加强 主要是环境污染 城市地区 第二、三产业人口比重大 第三产业增速超过第二产业 第三、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对外经济联系密切 主要是环境污染 经济发展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阶段 水平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少 工业化阶段 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推进 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 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水平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 第三产业发展超过第二产业,以资金、 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 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增强 现代化交通、信息网络逐步完善 水平高,区域内部差异小 高水平的均衡状态 水平 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以资源产业结构 型、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 对外开放程度 交通运输 城市化 发展阶段 低,对外贸易规模小,表现出自给自足特征 现代化交通线路少而稀疏 水平低,缺乏大型中心城市 低水平的均衡状态 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 中心城市发展速度高于区域 不平衡增长 6. 东、中、西区域发展差异 1)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①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

②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 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 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2)差异 地形 气候 自然资源 经济水平 工业化 城市化 产业结构 中、西部 海拔较高,地形复杂 多属于半干旱、干旱区和高寒区 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 水平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进程相对滞后,产值较低 水平低,综合实力低,城市密度小 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结构西部以重型传统工业为主,中部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科技水平 对外开放程度 发展基础 较低 对外开放时间较晚,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外资吸收能力较弱 发展基础薄弱,20世纪30年代后才一度出现工业向西推移的趋势 发展机遇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带的社会经济发展明显加快 交通运输 地理区位

交通线路较少,运输条件较差 距海较远,长期处于较封闭的状态 2

东部 属于地势最低的第三级阶梯,低平丘陵和平原 东部季风区内,气候湿润,雨热同期 能源、原材料不足,北方各省市淡水资源短缺 水平高,发展速度快 进程较快,产值较高 水平高,综合实力高,城市密度大 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工业结构以轻型和轻重混合型为主;外资、中外合资、民营企业比重大,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 较高 对外开放时间较早,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外资吸收能力较强 历史社会经济基础较好,19世纪40年代后,近代工业首先出现在沿海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部地带抓住改革开放机遇,积极对外开放,大力招商引资,取得了迅猛的发展 交通设施齐全,网络稠密 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海运便利 民族心理 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保守,经济竞争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较差 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开放,在经济竞争面前有较强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与外界保持着密切的社会、经济和技术联系 国际化程度 内部联系和对外交流较少,社会经济比较封闭 7.南北方差异(针对东部地区而言,以秦岭-淮河一线作为分界线,为800mm年等降水量和一月0度等温线) 区域特征 北方 跨越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平原高原为主;森林、煤炭、石油、铁矿等资源丰富 限制因素 发展方向 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 农业 以旱作为主,东北地区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工业 重工业发达,辽中南、京津唐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产业结构 交通运输 对外开放 8.西部大开发

2)目的:为了缩小地区差距,加速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3)范围:10+3-----西部地带的10个省(区、市)以及中部地带的内蒙古自治区和东部地带的广西自治区。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4)优势:①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水能资源、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②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地理优势旅游资源丰富;③政府政策扶植;④社会环境优良;⑤西部有潜在的广阔市场。 5)劣势: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生态环境脆弱。

6)措施: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 7)意义:

①将西部地带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将潜在的优势变为现实优势不仅可以缩小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带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 ②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

③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④西部大开发尤其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9.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欧盟、东盟、APEC等) 10.区域经济一体化

1)特征:①内向的保护性:在区域经济集团内部,各成员国之间实行关税互惠,取消贸易壁垒,加强技术合作,实现经济互补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②外向的竞争性:某区域经济集团以整体优势与其他集团相抗衡,提高本地区在国际竞争能力和政治地位。 3

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高 以公路、铁路为主 对外开放较晚,开放程度低 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低 水运、公路、铁路运输都很便利 对外开放较早,开发程度高 以水田为主,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和商品棉基地 轻工业发达,沪宁杭、珠江三角洲 南方 多山地丘陵,热量丰富,水分充足,有色金属矿产、生物资源、水力资源等相当丰富 旱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 产业升级,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治理污染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