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课件_第4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模型

* * 3.贸易条件 在经济学中,我们把一国出口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PX)与该国进口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PM)的比率称为该国的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简称TOT)。 贸易条件(TOT)=PX/PM * * 当国际贸易中交易的是两种以上的商品时,进出口价格都要用加权的方法进行计算,具体如下: PX=∑XiPi PM=∑Mipi 如果PX/PM的比率上升,意味着每单位出口商品可以换回更多的进口商品,此情形为贸易条件改善,反之,则为贸易条件恶化。 * * 五、对H-O模型理论意义的分析 与古典贸易理论相比,H-O模型的主要贡献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生产要素的框架下分析产品的生产成本。 2.运用总体均衡的方法分析国际贸易与生产要素变动的相互影响。 * * 第三节 要素价格均等与收入分配 一、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二、贸易对收入分配的短期影响:特定要素模型 三、贸易对收入分配的长期影响:斯托尔珀-萨缪尔逊定理 * * 一、要素均等化定理 (一)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的含义 即使生产要素不具备国际流动的条件,只要商品自由贸易得到充分发展,那么各国同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将会趋于相等,同时,绝对价格也会趋于相等;也即是说,国际贸易会使各国工资相等,也会使各国利率相等。由于这一命题是H-O模型的引申,因此又被称为H-O-S模型。 * * 自由贸易条件下,一国会扩大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产品的生产,减少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产品的生产,这样,对丰裕要素的需求增加,对稀缺要素需求减少,在价格方面,以前价格便宜的丰裕要素的价格会提高,而原来昂贵的稀缺要素的价格会因需求减少而降低。同时,另一国发生的是相反的情况所以,两国的劳动与资本的价格比率将趋于均等,此即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 * 在没有贸易的情况下,例如,A国劳动力丰裕,工资低,资本短缺,利率高;B国资本充裕,利率低,劳动短缺,工资高。即有:(w/r) A< (w/r) B。也就是说,由于( w/r )A和(w/r) B之间存在差异,所以(PX/PY)A与(PX/PY)B也有差异,从而发生贸易。A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X,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Y。B国Y进口X。 * * 贸易后,B国对A斩X产品需求增加X的价格提高;而生产X的厂商扩大生产,增加对劳动的需求,使工资提高,贸易的结果使两国的工资逐渐变成相等。另一方面,A国对B国的Y产品需求增加也导致两国资本的利率变得相等。贸易使两国工资、利率实现均等化―即要素价格均等化。 * * 不仅如此,贸易还能使两国的( w/r )A和( w/r )B实现均等。因为只要( w/r )A不与( w/r )B相等,(PX/PY)A与( PX/PY )B也不相等,贸易就会进行。只有当( PX/PY )A=( PX/PY )B时,贸易停止,贸易条件实现均衡。也只有在这时( w/r )A=( w/r )B,两国的工资和利率取出实现相对均等又实现了绝对均等。 * * (二)对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的评价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的意义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它证明了各国要素价格存在差异,以及在生产要素不能通过国际间自由流动实

现资源最优配置的情况下,国际贸易作为要素国际流动的替代,可以间接地实现世界范围内资源的最优配置,最终实现要素价格的均等化。 * * 其次,它说明了贸易利益在一国内部的分配问题,即说明国际贸易如何影响贸易国的收入分配格局。 在H-O模型中,我们假设只有两种要素两种产品,产品与要素的种类相等。但是如果要素种类多于产品(行业)的种类,比如说三种要素和两种产品,贸易对生产和收入分配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三种要素两种产品的模型之一是“特定要素模型”,即假定某些要素是特定用以某些行业的,这些要素是不可在行业之间流动的。 特定要素模型可以看作是短期内某些要素不能自由流动的H-O模型。 * * 二、贸易对收入分配的短期影响:特定要素模型 特定要素模型的基本框架: 在这一模型中我们假设有两种产品:大米和钢铁。但有三种生产要素投入:劳动、资本和土地,分别用L,K,T表示。其中资本和土地是特定要素,资本只用于钢铁,土地只用于粮食生产,劳动是公共要素或普通要素,在两种产品生产中都使用。由于资本和土地只限于特定产品的生产,在部门间不会流动,而劳动是两个部门都用的要素,可以在不同部门之间自由流动,因此,劳动也被称作“流动要素”。 * * 我们还假设各个要素达到充分就业,所有的资本和土地都分别被用于生产钢铁和大米,而两个部门使用劳动之和等于劳动资源总量(L);即Lr+Ls=L,其中Lr是用于生产大米的劳动,Ls是用于生产钢铁的劳动。 在要素充分就业的假设下,用于生产大米土地投入和用于生产钢铁的资本投入都是固定的,分别等于这两种特定要素的总量。劳动在两个部门之间进行分配,究竟哪个部门用得多,哪个部门用得少则不确定。因此,两种产品的生产函数就分别定成: Qr=f(T,Lr) Qs=f(K,Ls) * * 在特定要素(T和K)不变的情况下,大米和钢铁产量分别是用于这两种产品生产的劳动投入的函数。 * * L Q Qr=f(T,Lr) MPL 上述两幅图说明大米产量与劳动投入之间的关系。随着劳动投入的增加,大米产量不断提高。但由于土地投入不变,每个新增劳动力的产出逐渐减少,出现边际产出递减的效应。 * * 由于劳动是公共要素,在两个部门之间自由流动。劳动力究竟怎样在两个部门之间分配,取决于劳动力市场上的供给与需求。下图显示了两个部门对劳动的需求与劳动的总供给。根据完全竞争和充分就业的假定,在市场均衡工资下,本国劳动的总供给等于大米生产中使用的劳动和钢铁生产国使用的劳动之和。 * * * * 大米行业 钢铁行业 W* W* 工资率W 工资率W Lr Ls 劳动总供给 PsMPLs PrMPLr 各部门对劳动的需求由边际劳动生产率和产品价格决定。在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下,厂商支付的工资不会超过劳动为之创造的价值。因此,厂商对劳动的需求(厂商愿意支付的工资)等于产品价格(P)乘以边际劳动投入所生产的产品数量(边际劳动生产率,MPL)。根据边际产出递减规律,在其他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厂商雇佣的劳动力越多,边际劳动产品越少。因此,对于任何给定的

产品价格,劳动需求都是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 * * 在上图中,左边是大米生产部门的劳动需求曲线,等于大米的价格乘以大米生产的边际劳动产出。右边是钢铁生产部门的劳动需求曲线,等于钢铁价格乘以钢铁生产的边际劳动产出。 工资越低,两个部门所需要的劳动力越多。当工资等于W*时,两个部门所雇佣的劳动等于劳动的总供给,劳动力市场达到均衡,同时决定了劳动在两个部门的分配,也决定了两个部门的产量。 * * * * 生产要素价格 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于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在两要素经济中,劳动的价格(工资率)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与产品价格的乘积,即: w=VMPL=MPL×P 资本的价格(利率)等于资本的边际产品与产品价格的乘积,即: i=VMPK=MPK×P VMPL和VMPK分别为劳动和资本的边际产品价值。 * * 在生产过程中,一方面,如果资本投入量保持不变,则随着劳动投入量的增加,产品总产量增加,但边际产品递减。此时,如果产品价格固定,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减少工资率下降。另一方面,对于一定的劳动投入量,如果产品价格发生变化,工资率亦随之升降。 * * 特定要素模型的应用分析 国际贸易的影响 根据劳动需求曲线的定义我们知道,某个行业的产品价格或边际劳动生产率的变动会造成该行业劳动需求曲线上下移动。一个行业的劳动需求曲线上移表示该行业厂商愿意支付更高的工资。 在下面的特定要素模型中,大米生产部门的劳动需求曲线上移而雇佣的人数不变的话,大米生产部门的工资可以上涨到W2。但由于劳动力可以在部门之间自由流动,大米行业工资的上涨会使钢铁行业中的一部分劳动力转移到大米行业,工资最终上升的幅度不是W2而是W1。 * * O W0 W1 W2 C E0 E1 L0 L1 W W O’ VMPL’X VMPLX VMPLY * * OO’表示A国劳动供给总量,从O向右度量X产业的劳动投入,从O’向左度量Y产业的劳动投入。左、右纵轴度量X、Y产业工资率。 在封闭经济条件下,X产业的劳动边际产品价值曲线VMPLX与Y产业的劳动边际产品价值曲线VMPLY相交于E0,E0为均衡点。X产业所雇佣的劳动数量是OL0,Y产业所雇佣的劳动数量是O’L0,要素间的竞争保证两个产业的劳动获得相同的工资率W0。 * *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贸易A国出口X的价格上升,价格增幅设为E0C,VMPLX曲线向上移动到VMPLX’。为简化起见,先假定商品Y价格不变,这时X产业的工资率存在向W2上升的趋势。由于劳动的自由流动性,产业间的工资差别会驱使劳动从Y产业向X产业转移,最终均衡于E1点,数量为L0L1的劳动由Y流入X,两个产业的工资率共同提高到W1。 * * 综合考虑进出口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随着自由贸易的开展,出口产业的固定要素的报酬提高,实际收入改善;进口竞争产业的固定要素的报酬下降,实际收入恶化;流动要素的收入变化是不确定的,取决于国际交换价格、边际产品价值曲线的斜率以及要素供给者的消费偏好。 * * 三、贸易对收入分配的长期影响:斯托尔珀-萨缪尔逊定理 在长期,所有生产要素都可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