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花缘》专项整理材料和专项阅读理解练习题(附标准答案)

《镜花缘》专项整理材料和专项练习题(附标准答案)

(试题包括填空题和阅读理解题)

第一部分:内容专项材料整理

作者简介

李汝珍(1763-1830),字松石,号松石道人,直隶大兴(今属北京市)人,清代小说家。人称北平子,博学多才,精通文学、音韵等,现存最著名的作品《镜花缘》。少年时师从凌廷堪(约1755-1809)学习古代礼制、乐律、历算、疆域沿革。由于李汝珍对八股文不屑,导致他终生不达,始终没有谋到像样的官职,最大的官做过河南县丞。青少年时代就有著作《李氏音鉴》问世。中年以后,他感到谋官无望,潜心钻研学问。自1795年起1815年,用二十年时间写成古典名著《镜花缘》。

写作背景

李汝珍生活于乾隆末期(1763年)至道光初期(1830年)这一特殊的时代中,当时大清帝国经过康乾盛世后,已开始走下坡路,各种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和公开化,整个社会处于弊端多现、矛盾重发的状态之中。一方面,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日趋繁荣,刺激了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业、作坊和工厂无论从数量、规模。都超过以往任何时代,这严重冲击着清王朝赖以生存的封建自然经济。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北地兼并现象更加严重,大批破产农民沦为无业流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在这种困境之下的清王朝更 加腐朽不堪,对劳动人民实行专制,拼命搜刮民脂民膏。广大人民忍无可忍,全国各地农民起义绵延不绝。《镜花缘》就是在这样一个新旧交替、复杂深刻的社会动荡变革的历史时期产生的。

《镜花缘》开始写作的时间是1797年(嘉庆二年),初稿完成是在1815年(嘉庆二十年),首版问世为1818年(嘉庆二三年);共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才完成。

生活在这样社会背景中的李汝珍怀念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也就是唐代,而男性最高统治者统治下的国家社会的不堪又让其反思,如果是女性为最高统治者,社会将是如何发展,故出现了故事中的时代背景。也就是说作者是故意挑选男权主导下的唐代,女性话语昙花一现的周朝为故事背景来满足整部小说非主流创作的目的,而周朝的泯灭以及唐朝的重新续接也显示出李汝珍个人思想上男权正统思想的根深蒂固。 内容概要

《镜花缘》是清代著名的神魔小说;是作者在海属地区采拾地方风物、乡土俚语语及古迹史乘,“消磨三十多年层层心血”而写成的。《镜花缘》共计一百 回,故事以百花仙子为首的一百位花神因奉武则天诏令在寒冬使百花开放,违犯天条,被疑下尘世为开端。其中百花仙子托生为秀才唐敖之女唐小山。小说前半部分主要写唐敖、林之洋、多九公三人游历海外三十余国的奇异经历,后半部分主要写由诸花神所托生的一百名才女参加武则天所设的女试,及考取后在一起饮酒游戏、赋诗谈笑的情景。同时,又自始至终贯穿着维护李氏正统、反对武则天 篡政的线索。武则天夺取唐朝的政权,改国号为周。一日游上苑,武则天下诏迫使园中百花在残冬大雪中开放。上天见百花不经请示,非时开花,乃将百位花神

1

谪降凡尘。总管百花的花神百花仙子托生在秀才唐教之家,后取名唐闺臣。唐教因不满武后,同多九公、林之洋到海外游览,历经君子国、女儿国、不死国、两面国、无肠国等三十多个国家,亲见许多奇人异事、奇风异俗,有的人长两面,有的耳长垂地,有的歪心,有的无肠,有的专爱撒谎,有的一毛不拔,千奇百怪。唐敖在游历中还无意间结识了谪贬海外凡尘的许多花仙。后恍然觉悟,入小 蓬莱修道。武则天为选才女,下诏开科考试女才子。百位滴降凡尘的花仙,从海内外齐奔京城应考;并均中试。乃欢聚一堂,弹琴赋诗,弃棋作画,行令论文,说艺猜谜,各显才华,尽欢而散。此时,遭武则天陷害的徐敬业、骆宾王的后代徐承志、洛承志同剑南节度使文姜等,联合起兵反对武氏朝廷,先后攻破武家军的酒、色、财、气四座关城,武则天被迫同意唐中宗复位,从而把政权仍归还李氏王朝。数十名被谪贬尘凡的女花仙在讨伐武氏朝延中殉难,唐闺臣亦去小蓬莱寻父入山不返。

主题透视

第一,它主张男女平等。它要求女子也应自幼读书,和男子同样参加考试。它反对男子对女子的压迫,尤其是对于缠足、穿耳这些摧残人类肢体的行为,表示愤怒的抗议。

第二,它反对某一些迷信制度,如因为选择风水而置父母之柩多年不能入土,将子女送人空门,让三姑六婆出入家宅,以及风鉴卜兹,讲属相,算命合婚等。 第三,文化方面,它反对八股文,瞧不起科举中人,同情终身潦倒的秀才。 第四,生活方面,它主张朴素节约,反对铺张。反对日常饮食考究,弄得好吃懒做。反对盛宴待客。反对子女初生时的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的张筵设戏。反对“嫁娶、殡葬、饮食、衣服,以及居家用度”的“失之过侈”。

第五,社会风气方面,它要求真诚,反对假道学、伪君子。它赞美好让不争,谦恭有礼,遇善争先。它反对嫌贫爱富。它主张与人为善,允许人“改过自新”。它反对争讼。它要求把生死看得透彻,把名利心看淡。它极力嘲笑那些“明明晓得腹中一无所有,他偏装作充足样子”的没有学识的人。

第六,它反对过分严重的剥削行为;例如无肠国的富户那样把在腹中通过的食物,“好好收存,以备仆婢下顿之用”,而且还舍不得让仆婢尽量饱餐,要他们“三次四次”地“吃而再吃”。

总之,李汝珍理想中的社会,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镜花水月,李汝珍的理想,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性,是针对丑提出的真善美的构想,是引导人们除旧布新的火炬,是激发人们的号角。

艺术特色

《镜花缘》继承了《山海经》中的《海外西经》《大荒西经》的一些材料,经过作者的再创造,凭借他丰富的想象、幽默的笔调,运用夸张、隐喻、反衬 等修辞手法,创造出了结构独特、思想新颖的长篇小说。

1.夸张手法:在大部分讽刺性作品中,夸张这种讽刺手法被大多数作家所钟爱,李汝珍在表现特定的讽刺内容时,也使用了这种手法。他将某种需要表现的性格或现象有意放大,让作品中喜剧人物主观上的假定逻辑与现实生活中的正常逻辑相错位,从而产生与众不同的效果,深化作者想要表达的讽刺性内容。在《镜花缘》这部作品中,夸张手法就运用得恰到好处。

2

书中第十四回,唐敖一行人来到了无肠国,多九公向唐、林二人介绍了此国国人的特色。此处之人“吃下物去,腹中并不停留,一面吃了,随即一直通过”,而那些想发财的人家“因所吃之物,到了腹随即通过,名虽是粪,但人腹内并不停留,尚未腐臭,所以仍将此粪好好收存,以备仆婢下顿之用”。

然面就是这样,那些想发财的人家仍嫌不够,不但不让仆婢吃饱,而且“三次、四次之粪,还令吃而再吃,必至闹到出而哇之,饭粪莫辨,这才另起炉灶”。 如此夸张的描写让读者在捧腹发笑的同时,更看到了那些为富不仁、刻薄成性的富人们的丑恶嘴脸。他们为了一己之利,不顾下人们的死活,这不仅仅是作者的有意夸张,更是现实世界的真实写照。

2.漫画手法:《镜花缘》这部作品描绘了一个奇幻的世界,带有很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然而作者对书中海外异国的人情物态的描写并非随心所欲 的胡乱勾描,而是根据其所要表达的寓意,运用漫画的手法细致勾勒。众所周知,漫画在讽刺一些人或事时,所产生的效果往往比用语言直接叙述强得多,李汝珍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把白描的手法再略作夸张,变形,寥寥几笔,勾勒出一个国家的主要特征,让人感到滑稽可笑并能悟出此中真意。

3.对比手法:李汝珍通过运用对比手法对科举制度予以了讽刺,通过不同人物的对比和同一人物的前后对比,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对人们精神上的毒害,在对比中进一步讽刺那些装腔作势、胸无点墨的冒牌文人,暴露其丑陋的内心精神世界。

人物评析

唐敖

人物简介:

唐小山的父亲。他才思敏捷,喜爱游山玩水,却无心科考,只当了个秀才。其父临终遗言要唐敖至少也得当个会元,自此唐敖开始发奋努力,终于得中探花,却因曾与徐敬业、骆宾王等人结拜仍被降为秀才。外出游历,最终入小蓬莱山不返。 性格特点:

【渴望自由,厌弃功名】被降为秀才后,他有意绝红尘,便出海游历,最后进入小蓬莱山不返。

【善良且重情义】在元股国,他救了两条被渔民网住的人鱼。为救林之洋,他冒险揭下女儿国修治河填的皇榜。

林之洋

人物简介:

唐敖妻子的哥哥,是一位善良而风趣的商人。 性格特点:

【慷慨大方,心地善良】

妹夫唐故被革去功名后,想出海畅游以解愁闷,他爽快地答应了唐敖的要求,还拒收舟船饭食之费。唐敖搭救了些由花神转世的女子,他全力支持,毫无怨言。 【知恩图报,重情重义】

他在女儿国受尽磨难且孤立无援的时候,得到了王储阴若花的帮助。唐数获释后,林不忘其恩情,救出了被后母陷害的若花姑娘。 【率真直爽,滑稽幽默】

3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