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整理云南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核心考点汇编

2014年云南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核心考点一

第一章 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和行为的一门科学,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心理和行为,既包括人的心理和行为,也包括动物的心理和行为,但以人的心理和行为为主。 2、人的心理现象一般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两个方面。 3、个体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活动三个方面。 4、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

5、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他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6、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冯特,意识结构为研究对象,基本的心理元素,研究构成要素。 7、行为主义心理学: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其研究路线可以用“刺激-反应”(S-R)公式来表示,这是早期的行为主义,也称为“古典行为主义”。后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被称为“新行为主义”。

8、格式塔式心理学(完形心理学):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

9、精神分析学说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注重对人类异常行为的分析和动机、无意识现象的研究。他提出了由本我、自我、超我组成的人格结构模型。 10、认知心理学:1967年,奈赛尔《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是现代认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狭义的认知心理学,特指信息加工心理学。

11、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强调人的善性自我实现及个性差异。 12、进化心理学:在很大程度上受达尔文关于自然选择进化论的影响。

13、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在于对心理和行为作出科学的描述(知其然)、解释(知其所以然)、预测(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会出现某种反应)和控制(指导)。心理学的首要任务是对研究对象的心理和行为作出描述,最高目标是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控制。

14、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与教育心理学既具有共性,又具有独特性。 15、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16、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高等专业性教育,它具有“高”和“专”的特点。

第二章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

1、在心理学中,发展是个体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具有顺序性的系统变化。所谓系统变化是指发展所包含的变化不是随机、混乱、无组织的,而是系统、有组织的。

2、心理发展不但包括新的心理与行为特点和能力的出现、已有心理与行为机能的增强,还包括已有特点与能力的衰退或消失。

3、心理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认知过程发展与社会性发展两个方面。思维的发展是个体认知发展的最主要的一个方面。

4、认知发展学派以皮亚杰为代表,他认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构成发展

的基本过程是同化、顺应和平衡。

5、个体毕生发展可以把人的一生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五个时期:胎儿期、婴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

6、我国发展心理学界一般把青少年期界定为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这段时间,将大学阶段作为成人早期或青年期的开始。而西方大多数发展心理学家认为青年期是从十一二岁到二十一二岁这段时间,大学阶段仍属于青少年阶段。

7、皮亚杰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前运算阶段(2-6)、具体运算阶段(6-11)、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

8、佩里认知发展三段论:二元论阶段、相对性阶段、约定性阶段。

9、歌德曼总结了青少年时期友谊关系的六大发展功能:陪伴、放松、工具性支持、自我意向的支持、社会比较、亲密。

10、多数大学生把诚实坦率和品德高尚作为择友的首要标准,而把性格爱好作为择偶的首要标准。

第三章 大学生的心理差异与教育

1、气质是个体内在的、不依活动的目的和内容而转移的、稳定持久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气质本身无好坏之分。

2、气质可分为:胆汁质(张飞)、多血质(叶青)、黏液质(林冲)、抑郁质。

3、大学生的气质教育:教育学生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气质;根据不同的气质类型,因势利导,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气质与职业指导;根据临床研究,两种不平衡类型往往是精神疾病的主要发生者。

4、性格是指一个人对待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性格有好坏之分。

5、大学生的性格类型差异:外倾性格多于内倾性格;独立型多于顺从型。 6、心理学中所说的能力,是指个体顺利完成某项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

7、大学生应该具有以下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操作能力、适应能力、创造能力。 8、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出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这个理论主要包括智力的三个亚理论,分别是情境亚理论、经验亚理论、成分亚理论。经验亚理论表明一个人在完成新颖的任务、处理新的情况和自动对信息进行加工时,行为表现不同,则智力高低不同。他还把智力成分分为元成分、执行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

9、比率智商IQ=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离差智商IQ=100+15×(X-X0)/s

10、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其心理要素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动三方面。

11、认知风格中的知觉风格各分为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两种,场独立型往往倾向于以内在内在参照物而不是外在参照物去知觉事物,即能以自己独立的标准觉察、判断事物。场依存性则较多地依赖外在参照物去知觉事物,或者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不能从复杂情境中区分事物的基本要素或组成部分。

12、焦虑是个体在一定压力情境中所产生的包含担忧、紧张、恐惧等成分的复合型情绪。中等水平的焦虑有利于学习效率低提高。

13、过敏性焦虑不是因客观情景对自尊心构成威胁而引起的,而是由遭到严重伤害的自尊心

本身引起的。

14、就学习情境压力与焦虑的关系来看,一般是低焦虑者在压力大的学习情境下学习效果较好,而高焦虑者则适合压力较低的学习情境。

第四章 高等学校教师心理

1、教师角色的形成一般经历以下三个阶段: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阶段、角色信念阶段。 2、教师成长与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专家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比较,专家型教师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具有丰富而有效的专门知识;能够高效率地解决教学领域内的问题;创造性的洞察力。

第五章 大学生学习心理概述

1、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的较持久的适应性变化。其概念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学习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心理现象;学习不是本能行为,而是后天习得性行为;任何水平的学习都能够引起适应性的行为变化;不能把个体的所有变化都看作学习。

2、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

3、冯忠良教授把学习划分为三种类型: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4、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领域。

5、奥苏泊尔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间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6、大学生学习的特点:学习方式的多样性自学;学习过程的阶段性;学习内容的特殊性(学习内容的广泛性、专业性、争议性和高层次性);学习组织的主体性。

7、桑代克是联结理论的创始人,被认为是动物心理学实验的创始人之一。他认为情景与反应之间的联接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形成或建立起来的。他提出情景与反应联接的三个定律:准备率、练习律和效果律。

8、20世纪50年代,斯金纳以他的强化理论为依据,提倡程序教学。

9、班杜拉的观察学习心理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再造过程、动机过程。

10、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就是符号、文字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性的联系。

11、根据迁移的性质,学习迁移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12、形式训练说是对迁移现象进行的最早、最系统的研究。

13、概括化理论又称“经验类化说”,是由贾德提出的。他在1908年做的“水下击靶”实验,是概括化理论的经典实验。

14、奥苏泊尔主张有意义接受学习;布鲁纳认为发现学习是最佳的学习方式。 15、学习定势又叫“学习心向”,是指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时的心理准备状态。

第六章 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其激发

1、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