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DOC)

(2013级 体育教育专用书 盐城师范)

运动生理学

绪论

运动生理学 是生理学的一门应用生理分支学科

运动生理学研究人体在参加体育运动中产生的各种功能活动的发展变化

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 运动现场测定和监控法 2 实验训练法 3 功能测试和评定

内环境 人体内每个细胞所浸浴的液体环境,它由组织液和血浆构成 外环境 整个人体所生活的大气环境

稳态 在正常的情况下,内环境中的各种理化成分都保持相对稳定,只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机体才可能生存。但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并不是一种凝固状态,而是各种物质在不停的转换中达到平衡状态,即动态平衡。

机体对各器官系统功能的调节,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实现: 1 神经调节 2 体液调节 3 自身调节

正反馈 若反馈信息的作用是增强反射中枢对效应器的影响 (提升) 负反馈 若反馈信息的作用是减弱反射中枢对效应器的影响 (抑制) 兴奋和兴奋性

反应 当机体的生活环境发生变化时,细胞、组织或机体的内部代谢和外部表现都将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改变称为反应 兴奋 在生理学中,将组织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或动作电位本身称为兴奋

兴奋性 组织这种受刺激后产生兴奋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静息电位(膜电位) 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细胞膜两侧存在一个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当细胞膜受到刺激时,就引起细胞膜对钠离子、钾离子的通透性发生一次短暂的、可逆的改变,并出现一次膜电位的倒转,从而产生动作电位,即兴奋 引起组织兴奋的三个条件: 1 刺激强度 2 刺激的持续时间 3 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

组织发生兴奋后,紧接在兴奋之后,其兴奋性立即降低至零(不能重合)

兴奋的传导 当细胞组织受刺激而产生兴奋后,兴奋可以由受刺激部位向整个细胞传导,由于兴奋本身就是动作电位,因此,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也就是动作电位的传导。

反应和适应 运动和训练的影响

反应 是指人体在一次运动练习中所出现的暂时性功能变化,这些变化在运动停止后短期内便消失。

适应 是指长时期反复的进行同样的练习,所引起的人体功能和结构的持久性变化,它在训练后不会立刻消失。

由急性运动或训练引起所有的额暂时的或持久的生理变化,几乎都是趋向于降低或消除由运动或训练引起的对内环境理化特性稳态的干扰或破环,是稳态又得以保持。

1

第一章

运动单位 肌肉中的每一束肌纤维都接受来自脊髓的α运动神经元的支配,一个运动神经元连同它的所有神经末梢所支配的肌纤维,从功能上看是一个肉活动的基本功能单位,故称为运动单位。 肌红蛋白 能与氧呈可逆结合的化合物

肌小节 每一条肌原纤维又分为许多相互连续的阶段,称为肌小节 、 肌小节是肌肉实现收缩和舒张的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肌小节之间的分界是横向的Z线

肌肉收缩和舒张的全过程包括三个互相衔接的主要环节 1 兴奋—收缩偶联 2 横桥运动引起肌丝的滑行 3 肌肉的舒张(了解 p19 p20 p21内容 )

肌肉收缩的形式 1 缩短收缩 2 拉长收缩 3 等长收缩 后负荷 肌肉收缩的张力与速度关系是指负荷(称后负荷) 前负荷 如果在肌肉收缩前就给予肌肉一定的负重(称前负荷) 每一块肌肉都存在一个最合适的初长度

慢肌纤维 收缩速度较慢 快肌纤维 收缩速度快 肌纤维类型对训练的适应 (一)训练能否引起纤维类型互变(二)肌纤维横断面(三)肌纤维代谢能力(四)肌纤维对训练适应的专一性

第二章

呼吸的全过程的三个环节 1 外呼吸 2 气体运输 3 内呼吸 膜内负压的生理意义(详见书p35) 肺内气体的容积称为肺容积 分为四部分

1) 潮气量 每一个呼吸周期中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 2) 补吸气量 3) 补呼气量 4) 余气量

肺活量 是指在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

肺泡通气量 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泡能实际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气量 肺换气 肺泡与肺泡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肺换气

组织换气 体内毛细血管与组织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组织换气 气体交换过程都遵循一定的物理和化学变化规律,氧和二氧化碳都是通过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的运输方式来完成气体交换

气体交换的动力 是肺泡气和肺泡毛细血管血液之间各气体的分压差 气体交换的过程 1 肺换气 2 组织换气

通气量/血流比值 是指每分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泡毛细血管血流量的比值 通气/血流比值为4.2/5=0.84 比值为0.84时,肺泡通气量与肺的血流匹配

2

最合

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 1)PH和二氧化碳分压的影响 2) 温度的影响 3)2,3-二磷酸甘油酸的影响 4)一氧化碳的影响(详见书p43) 呼吸与酸碱平衡 二氧化碳在血液运输过程中,形成了碳酸和碳酸氢钠(血液中重要的缓冲对)。只要碳酸氢钠和碳酸的比值为20/1,血液的PH就可保持在7.35~7.45的正常范围内。

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一) 化学感受器(二)二氧化碳对呼吸的调节(详见书p47至p48 大概看看)

第三章

血液是由血液和血细胞组成的流体组织,在心血管系统中循环流动着,在机体内起着物质运输、调节体温、维持酸碱平衡等作用

血细胞中充满了血红蛋白,是运载氧和二氧化碳的重要载体。(运输) 白细胞具有保护机体的功能和防御功能(免疫、防御、缓冲)

血小板的功能是促进止血、加速凝血和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凝血) 血液的功能

(一) 运载功能 书p58至p59 (二)调节体温

(三)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缓冲对(弱酸和强酸) 碳酸氢钠/碳酸(缓冲效率最高)、钠-蛋白/氢-蛋白、磷酸氢钠/磷酸二氢钠 (四)防御和保护

第四章

血液循环 血液在心脏血管系统中按一定方向周而复始地流动

心肌细胞的生理特点 一)兴奋性 二)传导性 三)自律性 (自动节律性) 四)收缩性

心动周期 心房与心室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心率 心脏每分钟搏动的次数

心输出量是衡量心泵功能的基本指标之一

每分输出量 每分钟从左右心室泵出的血液总量 每搏输出量 心室每次搏动泵血的血量

影响和决定每搏输出量的因素 1 心舒末期心室容积 2 心室肌被牵张的程度 3 心肌收缩能力 4 后负荷(见书p74至p75)

射血分数 每搏输出量与心舒末期心室的存血量的比值是一个衡量心室泵血功能的指标

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心舒末期心室血量×100% 全身血管可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类 影响动脉血压的生理因素

1)每搏输出量 搏出量增大时,动脉血压升高,由于血流速度加快,在外周阻力和心率变化不大时,这种升高主要表现为收缩压的升高,舒张压变化不大,

3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